孙剑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1
摘 要 跆拳道运动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现已成为我国广泛的群众体育项目。我国在奥运会跆拳道大赛上取得了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现在的竞技跆拳道提倡进攻和观赏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跆拳道体能训练上想出相应的策略、措施、方法及手段,并落实到训练中,提高训练实效性。体能训练是跆拳道竞技运动的基础,因此要分析和深入了解跆拳道运动的特点。
关键词 跆拳道 体能训练 方案研究 体能与竞技的关系
跆拳道国家队提出“快、全、连、变、高”的制胜五要素,而以“快”为核心。“快”主要体现在速度上,其内涵包括单个动作的速度快、动作间的衔接快、攻防的转换快、移动快等等。我们提出“体能是基础”。而体能的“好”“差”又反映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强”“弱”,只有加强体能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的“快”。有了“快”才能在对抗中技术的发挥。而且,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和运动员的意志力、自信心、心理及临场反应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激励的对抗项目尤为重要。
一、跆拳道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跆拳道是一项区别于其他体育竞技运动的项目,它要求运动队员必须拥有足够快的反应速度,能够很好的协调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对身体的柔韧性要求很高。与此同时还对运动员的耐力,稳定性,支撑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想取得一场跆拳道比赛的胜利关键要“快,高,变,控,准”也就是要拥有很快的反应能力,无论是进攻还是放手或者是战术的转换都要求运动员能够再最短时间内做出判断,高是指运动员掌控高位技术和击头动作的能力,变指的是运动员能够及时观察竞争对手的步伐变化从而变换展示,找出对手的缺陷对症下药。控指的是运动员要依据进攻和防守的变化特征,控制自己的身体重心,比赛节奏等等,并及时的调整好心态。准指的是把握好进攻时机。因此跆拳道的体能训练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运动员的“快,高,控,准”能力上。然而通过多渠道调研信息了解以及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出,当前我国跆拳道体能运动训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定位方向不准确,有些甚至不重视对基本功技能的训练。除此之外一味的追求超出运动员身体负荷的运动强度,没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更别谈制定出负荷运动员身体特征的体能训练方案。另外当前的跆拳道存在体能训练系统性不强,整体效率较低,不重视对伤病的预防等等问题。
二、跆拳道项目供能特点
不同的项目其主要供能系统不同,发展不同代谢系统供能能力训练方法和原则不同。对跆拳道项目的供能方式和特点的认识是我们进行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安排以及方法、手段选择的主要依据。跆拳道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基础,无氧代谢供能占主导的对抗性项目。大量的项目科研统计数据表明,单个攻防动作平均完成时间在1.08秒左右,特别是关键局次得关键分的技术动作及组合更是如此。这种短时间的项目供能特点主要是磷酸原供能为主、糖酵解供能为辅的方式。而每次对抗技术回合的间隔时间约10-12秒,期间的供能方式则主要是磷酸原供能和有氧供能。因此,根据跆拳道项目特点,训练及对抗技术的要求都将其供能特点作为安排体能素质训练负荷和强度、训练科的时间、练习的组数、每组的次数、组间间歇以及方法、手段的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体能训练与对抗技术
通过这几年的尝试、学习和总结,我们认识到跆拳道的专项体能是对抗技术能否充分得到发挥,运动员能否在激烈的比赛中保持技术动作发力以及在疲劳的情况下保持动作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跆拳道项目比赛中无氧代谢供能在关键技术、战术环节中的主导作用,在跆拳道专项体能训练中我们要突出训练的高标准、高质量、大强度,这是跆拳道比赛的需要所决定的。为此,系领导也专门邀请了知名的体能专家来讲课,从中我们受益匪浅,加大了体能训练的比重,在体能训练结合对抗技术方面,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寻求新的突破。在每次体能训练的练习中都要让运动员了解训练的目的和要求,以及与对抗技术的关系。并且要求在强度达到甚至超过比赛的强度,才能使训练达到它应有的目的,对运动员体能训练不仅要有从数量上、时数上的刺激,还要有从生理上、神经系统上的强度刺激,只有这样才能与比赛对抗技术的要求相符合,这样的体能训练使肌肉的供能方式、收缩速度、技术对抗的规范程度等与项目的规律和比赛要求一致。步法的灵活性是跆拳道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技术、战术实施的载体。而体能素质的强弱又直接影响步法的灵活。跆拳道项目中不论是步法训练还是技术动作的训练都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基础,离不开速度、力量的支持,尤其是爆发力和速度力量,连续进攻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连续快速的爆发力也是专项体能训练的重点。
四、专项体能训练
跆拳道的专项体能训练主要有:腰背肌、腹肌、髋部肌群以及腿部肌群。而跆拳道的技术中单个动作速度、动作之的衔接、移动的速度与这些肌群都息息相关。而腰腹部、后背和髋部的肌群是核心力量所在,这部分力量关系到上半身和下半身能否实现刚性连接和重心的稳定性。只有强化专项素质的训练,结合技术特点,实战比赛的技术才能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3.
[2] 卢文超.跆拳道比赛技巧的运用和发展特征[J].体育科技.1999(1).
[3] 刘卫军.女子跆拳道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3-8.
[4] 高谊,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07-108.
[5] 吴强.摧毁对手大师破解跆拳道腿法技术[J].拳击与格斗.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