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小军 玄立平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各种自由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抨击而出现的一个学派,本文对新凯恩斯主义有关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货币中性;货币非中性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70年代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趁势而起,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并不能促进经济稳定,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新回归到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自由主义。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咄咄逼人的态势下,20世纪80年代,一批仍然坚信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者对原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他们在坚持原凯恩斯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自然率假说等理论成果,以现实市场不完善性为基础,为原凯恩斯主义构造微观基础。其代表人物有费希尔(Fischer)、费尔普斯(Phelps)、泰勒(Taylor)、鲍尔(Ball)、曼奎(Mankiw)、罗默(Romer)、布兰查德(Blanchard)、阿克洛夫(Akerlof)、耶伦(Janet Yellen)等人。
二、新凯恩斯主义有关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一些命题
在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继承了凯恩斯关于工资刚性的论断,他们积极寻找实现生活中存在各种刚性的原因,并认为这些刚性的存在导致了市场的不完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在短期会表现为非中性,他们还接受了凯恩斯主张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思想,认为在各种刚性的存在下,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抵消各种外来冲击,能够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费希尔1977年在《长期合同,理性预期和最佳货币供应规则》一文中,证明了在名义刚性条件下,即使存在理性预期,货币政策也是有效的。随后泰勒(1979)和卡尔沃(1983)分别在费希尔的模型中引入工资和价格的批次调整和随机调整因素,同样证明了货币政策有效性。阿克洛夫和耶伦1989年在《效率工资和失业》一文中,利用一个近似理性模型解释了货币的非中性。鲍尔和罗默1990年在《在实际刚性与货币非中性》一文中认为名义刚性不足以解释经济中存在的持久刚性现象,并提出了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曼昆和罗默曾明确表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意味着对如下两个问题作出解答:(1)这个理论违背古典二分法吗?它断定名义变量(如货币供应)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吗?即货币呈非中性吗?(2)这个理论假定经济中的实际市场不完善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吗?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这些思考是理论的核心吗?”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构成了与其它学派的主要区别。
新凯恩斯主义更加着重理论的现实性,他们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工资合同普遍都以长期劳动合同形式签订,相对多变的经济形势,工资表现出明显的刚性。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存在工会的行业里,劳动合同的签订一般是以一年到三年为期限的,在此合同期限内,名义工资率是比较固定的。劳动市场为什么会普遍采用长期劳动合同呢?阿克洛夫用近似理性说明了这是企业和工人最优化选择的结果。他写到“对工人来说,他们一般都是风险厌恶者,与不断变动工资相比,一份稳定固定的工资合同更能满足他们平稳的生活需要。对企业而言,劳资双方频繁的工资谈判会耗费企业大量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些成本既包括由谈判本身引起的各种费用支出,还包括因谈判而被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和工人都愿意签订一份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1]费希尔1977年利用一个二期劳动合同模型证明了在工资刚性假定时,即使公众存在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同样具有消除经济波动的效果。要模型中,当政府变动货币供给时,只有合同已到期的那一半工人的名义工资可以得到调整,另一半合同名义工资则不能进行调整,此时经济中出现的扰动不能影响到这一半工人的名义工资,政府针对经济中的扰动而制定的相应货币政策,虽然不能影响到合同已到期的那一半工人的实际工资,但合同未到期的那一半工人的實际工资则会因为名义工资不能发生相应变化而受到影响,全社会的平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因此偏离均衡水平,货币不再呈中性。他写到:“尽管存在理性预期,与劳动合同的期限相比,货币当局调整货币供给的时间更加频繁,并由此使得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具有真实效应,货币短期内表现为非中性。”[2]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一系列工资价格黏性模型表明,货币在短期呈非中性,在长期呈中性,且在短期内由货币政策导致的总需求变化会引起产出和就业同方向变化,因此,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货币当局可利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产出增长;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时,货币当局可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新凯恩斯主义的这一货币政策含义与其它凯恩斯主义模型完全相同。然而,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还有其独特含义。凯恩斯本人强调货币供给通过利率中介对产出产生影响;新古典综合学派则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得出扩张性货币政策会通过实际工资的减少引起产出增加,但是新凯恩斯主义放弃了前二种分析思路,他们更注意研究现实生活中各种刚性导致的货币非中性,在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一系列工资价格黏性模型中,效率工资模型最具影响力。在效率工资模型中,货币当局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并不一定会使效率工资下降,因为在新凯恩斯模型中,由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的总需求增加并不一定会引起黏性价格水平上升。在没有价格的预先或伴随上升情况下,产出短期会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不是价格变化的函数,而是货币供给自身变化的函数,实际上,价格的任何上升都会减轻货币扩张对产出的影响。因此,对于货币扩张情况下的价格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新凯恩斯模型的结论与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结论相反,前者是负相关而后者是正相关,而且在新凯恩斯模型中,产出和货币供给的关系是非线形的,因为后者的增加将引发价格更快地调整,其结果是产出增加得比较少。因此,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微调的货币政策比激烈的货币政策更有效果。
四、对新凯恩斯主义货币非中性理论的评价
20年代80年代以来掀起的研究新凯恩斯主义的高潮以及当前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界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新凯恩斯模型正在替代原凯恩斯模型,但是,在原凯恩斯货币短期非中性模型中存在有一些独特内容,例如,对利率理论的重视、预期错误、动态分析中协调机制的缺乏以及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方法中的不稳定劳动合同,都没有完全带入新凯恩斯模型,而这些现象在现实中似乎存在着坚实的基础。此外,新凯恩斯模型的一些内容,如强调短期实际工资刚性与价格黏性,强调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等内容与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并不一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之所以承认理性预期,用意在于他们企图解释货币工资刚性和货币价格黏性,以及货币冲击能产生真实效应。然后,正如托宾所说:“我认为这并不是凯恩斯的思想,凯恩斯关心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名义需求冲击,而是真实需求冲击,即使价格是灵活的,真实需求冲击也会带来问题,新凯恩斯主义者说他们所要做的只是证明名义价格无伸缩为什么是合理的,并且进一步推导出失业的结果,以便为货币政策提供理论基础。然而不仅仅是我,而且我相信凯恩斯也不会觉得菜单成本会造成大萧条或者经济活动的其他任何严重损失。”因此,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短期非中性模型应当被视为对原凯恩斯主义货币短期非中性的补充而不是完全替代。
此外,理论界对新凯恩斯主义者为宏观经济学构建微观基础的行为也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者否定了新凯恩斯主义的这种做法,认为这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一种扭曲,他们以系统论为例,认为“整体并不等于个体简单相加”。托宾就指(下转第262页)(上接第257页)出:“我认为那种较坚实的‘微观基础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错误,已造成了许多危害……这已经使我们在宏观经济学或所谓的宏观经济学中走上了错误道路。”奇克(Chick)也说到:“我不相信只有建立在微觀经济学基础上,宏观经济学才能存在下去,”另外,罗宾逊夫人还认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为宏观经济学寻求微观基础的做法也不符合凯恩斯在《通论》中的本意,她指出:“凯恩斯革命从理论方面来说,就在于从均衡观向历史观的转变;在于从理性选择原理到以推测或惯例为基础的决策问题的转变,而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严格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的。经济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公认惯例来处理的。”[3]由上所述,尽管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在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指导货币政策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如何正确处理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微观基础以及如何正确继承与发展原凯恩斯主义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等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78.
[2]Fischer,S.Long Term Contracts,Rational Expectations,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191-205.
[3][英]琼·罗宾逊著.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M].商务印书馆,1979:20-21.
项目基金:本文为海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演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甘小军(1981—),男,湖北荆州人,博士,讲师,现供职于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货币理论的演变,国有企业改革。
玄立平(1982—),女,山东潍坊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