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古文教学中遍地开花

2013-04-29 00:44:03史浩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晏子导语文言文

史浩俊

在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充分认识到其对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关注,这无疑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有裨益。

一、 课前预习与学生的审美注意

审美主体首先要进入一种对审美对象注意力密切集中的状态,教师可以利用布置课前预习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背景资料准备。

案例:《醉翁亭记》

预习题目:查资料了解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主要文学思想;查资料了解滁州地理位置,醉翁亭的图文介绍。

第二,文章主要情节准备。

案例:《晏子使楚》

预习题目:查资料了解晏子的生平经历;你了解晏子使楚的故事吗?查资料找一找讲一讲《晏子使楚》。

通过预习,学生注意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对某些问题开始探讨,这就是审美的初始阶段,注意力集中于审美对象上的阶段。

二、 课堂导语的设计与学生的审美感知

这是审美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注意通过课堂导语,引发学生的审美注意。

第一,美文先声。在导语部分,可以将文言文中的重要片段翻译给学生,教师的声音要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三峡》

导语:在中国有一处地方,深处峡谷之中,两岸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阳光和星光都遮挡了起来,如果不是正午或晚上,绝看不到太阳或月亮。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烈风也没这样快。山崖如此陡峭,水流如此湍急,这个地方在哪里呢?大家根据我刚才的描述猜一猜。

第二,精华摘录导语。有些文言文很短,但是其名句已经家喻户晓,这时候可以从名句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陋室铭》

导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因为我追求高尚的德行,我这简陋之居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就好像小山有了名,浅滩有了龙一样。

从审美意义上说,精心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启发青少年审美主体内在的憧憬心理,即一种对美的期待和希冀。

三、 文本内涵的揭示与学生的审美认识

审美认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审美认识阶段要依赖于一定的理性和青少年审美主体的情感。在这个阶段教师所做的就是要清晰讲解文言文(古代散文)所蕴含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况,及时为学生揭示意象。

第一,体悟语言美。古代散文不求字多,只求文妙,这与中国古代学者对语言的精心锤炼分不开。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妨让学生尝试将好的语言片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运用必须恰当,写作不能文白夹杂。

案例:《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几句写得很美,你试一试能不能把这几句话运用到描写你游览过的地方?

第二,体悟自然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古代散文)所传达的自然美的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由自然而联系现实中的人。

案例:《与朱元思书》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一段文字写得很优美,最后两句话才显示欣赏自然美的古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要忘掉功名利禄,超脱于尘外。

第三,体悟人情美。中国人讲究社会关系的和谐,君爱民,臣忠君,只有上下关系和谐,社会才能安定。人与人之间只有“和”,各种事务才能顺利开展。

案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篇文章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体现儒家对能实行“仁政”的君主所寄予的愿望——能亲和百姓。

第四,体悟理性美。中国古人讲“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以载道”的意思即文学作品是传达知识分子关注百姓、关心国家命运的工具。孔子曾经这样说文学的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学作品的功能就是把知识分子的追求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借助文言文,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

案例:《爱莲说》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长出来却不被沾染;用清水洗却不显得妖媚。(莲的梗)中间是空的,外形直挺,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馨,笔直洁净地直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莲花的形象寄托知识分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通过作品的形象以及要传达的感情,教师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以文言文为依托,以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为参照,将学生的审美心理纳入社会化轨道,使中国文化精神可以代代传承。

这些具体的范例,让我们明白审美认识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古代散文,创造意义。这个阶段一切美都是具体的,都借助于意象,借助于具体的篇章,不是抽象到概念化的美。

四、 课堂结语的呈现与学生的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阶段,指审美主体突破感性认识,以一个理性主体的存在,审视“美的普遍性”阶段。这个阶段,审美主体向着追求生命价值的方向出发。教师要推动学生到达审美判断这个阶段,只需要在课堂上利用最后的总结点到即可。

第一,作品思想总结法。教师在课堂结语部分总结课文思想主旨,并恰当鼓励学生,对他们形成审美判断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活版》

中国是产生四大发明的国度,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毕■不过一介布衣,就能对文化事业做出自己巨大的贡献,大家学好本领将来大有前途。

第二,作品思想延伸法。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挖掘之后,联系社会现实,让学生更多思考与自己有关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案例:《马说》

世间有千里马,人才处处都有。关键是发现人才的人在哪里,这是一千多年前韩愈的牢骚话。从我们今天的角度说,国家已经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众多机会,从积极主动的角度说,千里马应该如何展现自己的才华,使别人发现自己的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审美判断不可能立即发生在课堂上,它是审美主体不断思索意义所形成的一种带有人生追求动力的行为。

唯有在青年时期所形成的审美趣味才足以对一个人今后生活、审美活动形成深刻的影响,足以产生一种创造的功能——用从内在情感中借来的色彩渲染一切对象,在一定意义上形成新的创造。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后六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晏子导语文言文
导语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晏子不辱使命
童话世界(2020年34期)2021-01-14 00:32:46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晏子使楚
导语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03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