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着手,共创幸福的语文课堂

2013-04-29 00:44:03顾红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师生意识问题

顾红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是啊,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真正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特别是语文教学,它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学科,语文阅读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得太死,太沉闷了,教师似乎太急于向40分钟要成绩,不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一个怪圈,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变得天经地义,我们的学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而无须去考虑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没搞清,虽然有些老师也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大多是隔靴搔痒。我们学生在课堂上谈何幸福之感?让学生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去享受幸福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教师是幸福课堂的发动机,只有教师转变观念,具备较高的驾驭课堂的素养和教学技能,才能使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生机活力,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根据小学生天生好问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问题”着手,共创师生的幸福课堂。

一、 在发现问题中创造幸福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许能提上几个问题,但在真实的课堂上,受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往往不能把握教学重点,不敢向老师提问、乱提问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对自己刚接的三年级学生作了一个调查。班中共有42名学生,有31人喜欢向别人提出问题,喜欢向自己熟悉的人提,提的大多是生活中的问题,关于学习上的难题只有近10名学生表示愿意向老师提出。平时看书或看电视一般都不会产生问题。最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否是个爱提问的孩子时,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都说自己不是。

我看了这个调查表甚是酸痛。还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在学校内已快要把自己的天真、活泼、快乐的天性磨灭了,那么课堂学习对他们来说谈何幸福呢?

幸福课堂应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出发。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苏教版《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课题,自由读上几遍,然后说:“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刚开始学生只是呆呆地看着,不敢举手。“老师可是最喜欢提问的孩子哦!”这一下,小手如雨后春笋般林立,问题也接踵而至: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呢?这“一切”是指什么呢?她干吗要微笑呢?她是怎样承受一切的?……虽然有几个问题与文本主题联系不大,但只要他们能提出,我一并进行表扬、鼓励,并有选择地把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是真正的启动。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既是学生思考的起点,也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之一。

一学期下来,学生的问题意识确实加强了不少,也越来越快地发现问题了。特别是对课题的研读更精彩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 问题有:“你”指的是谁?这条鱼是指哪条鱼?他为什么要“放掉”鱼呢?是谁命令谁把这条鱼放掉?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感叹号有什么作用呢?

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们小脸红红,小眼闪闪,小手如林,我是多么的幸福,相信孩子也能从问题中感到幸福、快乐。

二、 在解决问题中品味幸福

幸福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教即学,学即教。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在学生已具有了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了,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使幸福课堂变得更有滋有味呢?我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在师生融洽互动中品味幸福。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第一课中学生已提出了好多紧扣文本的问题。有了这些问题作铺垫,学习起课文来易如反掌。第二课开始,我就把这些问题化作了一个个问号,让学生自行研读。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又进行朗读的训练。此时一个个问号从黑板上消失,一种成就感也在我和学生中油然而生。是啊,这就是学习。课堂应是学生的。教师只是引路人、点拨人,也是他们的合作者。教师的课堂幸福来自学生啊。

在课末,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能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吗?”学生马上正襟危坐,两只小眼紧盯着我。“老师请大家再把课文默读一下,思考一下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可以采用文中的词句回答。”学生在默读后相继举起了小手。“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可以在书上标注记号,然后写上自己的感言。”在巡视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在第10自然段上把“应该遵守规定”等词语标上记号,还写上了自己的想法。如“我们小学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应该遵守规定。”“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遵守社会规定。守纪律,讲文明。”……

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能发现问题,又能积极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他们不但学会了探究,又能懂得道理,相信他们会和汤姆一样牢记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从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中应减少学生的依赖性,要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共同体,这样师生才能共同体验获得生命价值提升的幸福感。

三、 在质疑解疑中享受幸福

提出问题不只是思考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的动力。通过师生交流,师生共同将自学中的难点以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形式展示。只有这样的“问题”形式,才能给师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针对这样问题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真正享受学习的幸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仔细设计问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提有难度的问题,提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可能会觉得“我在思考,我自己思考,我自己试图找出什么来”。

在上《雪儿》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知道了故事的梗概。那么如何深入去理解呢?如果逐段讲显得太啰唆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质疑再解疑。我就让学生默读全文,想想自己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打上问号,当你再读时能解决的再打上三角;实在难懂的我们就一起探究。学习方法一提出,孩子们就积极响应,他们读得可认真了,有的在书上作记号;有的还眉头紧蹙,似乎碰到了难题,可过了一会儿,又有点喜上眉梢的神态;有的还小声地与同桌进行讨论。看着他们的种种表情,我心中暗喜,我们的孩子已经能手脑并用,他们已经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了。最后我们又共同解决了由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蓝天信使”是什么意思?“弧线”是怎样的?为什么称它是一道美丽的弧线?小白鸽为什么刚开始是哀伤的?当小白鸽飞向蓝天时,作者为什么要欢呼呢?……此时的课堂已经变成了我们师生共同探究、分享彼此智慧的殿堂了。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教与学的幸福感自然产生。

幸福的课堂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渴望,它更是一种信念。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更要把这种信念根植心中,让我们的学生享受人生中最美好的幸福。

作者简介:江苏省吴江南麻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师生意识问题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麻辣师生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