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高度”建构文本主体

2013-04-29 00:44:03杭群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椋鸟萧红祖父

杭群燕

这里的儿童高度就是指:儿童以其自身活动和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对具体的人、事、物的意向、兴趣、经验、情绪、情感等主观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谈些浅见。

一、 童眼看满园春色——多元解读文本意义

文本的意义是儿童和文本两个视界相互对话、相互融合所生成的,这样,阅读就成为文本意义的重要来源。它不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现某种意义,而是创造意义,而且创造无限多的意义。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文本犹如某个景区的风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语文教学中理解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面对语文的叙事,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理解,这一理解建立在学生的心灵自主与自由之上。所以,教师不能把学生对于文本的丰富想象、对于意义的理解平面化或片面化,更不能用一种思维模式解释文本,应该把理解、欣赏的主动权交给他们,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让他们把不同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不是设定一种标准的解读。

《灰椋鸟》一文,大部分老师读完教参的感受是,这篇文章应该在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上出精彩。但我觉得作者在字里行间要表达的是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那份情是看到鸟儿归林壮观的赞叹之情,是鸟儿倾诉应和的浓浓亲情,是欢快闹林的自在之情。如果在课堂上仅局限于解读这场面是如何壮观、热闹,那就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灰椋鸟归林时的哪些场面让你心动?请你找出关键词句用心品读欣赏。”孩子们的多元解读令满堂喝彩。他们从“盘旋”中仿佛看到了灰椋鸟像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从“投入”中品出了灰椋鸟对刺槐林的喜爱,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充满了亲切之情;从“倾诉”“呼唤”“应和”中悟出了这种你侬我侬的温馨之情;从一个“俱乐部”感受到了鸟儿们生活快乐的自在之情。这不就是儿童眼里春光无限的人文情怀吗?站在儿童乐于表达的角度,引导他们多元解读文本,文本的意义就有了绵绵的生命与活力。

当然,多元解读是有界限的,只能在 “作品视界的范围内”进行,万万不可信马由缰。保持适度的阅读警觉,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多元解读的支点,渗透民族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们欣赏到的就会是满园的春色。

二、 童心探桃花源处——巧妙挖掘文本价值

深度的语文教学能培植学生的思想。“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苏霍姆林斯基一语如醍醐灌顶。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自然地走进适合儿童生长的文本深处,置身于似锦繁花中,探那桃花源处的好风光,与主人同呼吸,共命运!

《我和祖父的园子》写得很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文章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作者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如果我们对文本作一些深度思考,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充满自由快乐的园子”这么浅显的理解层面。要透过语言文字,读到萧红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寻,这才是这篇散文最本质的东西。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发现文字背后的“情”?我巧用三问,将学生渐渐引入文本的深处。

第一层次,走进祖父的内心。当学生从“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这句话中体会到祖父的慈爱时,我问:“祖父,你为什么要这样大笑呢?你辛辛苦苦耕种的谷穗,就这样被你的孙女儿割掉了,难道一点儿也不生气吗?”这一问,学生从标签式的“慈爱”背后,读懂祖父和孙女之间特殊的亲密,祖父那一颗孩子般的童心。在萧红的一生中,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这样无条件地爱她,无论她做什么都理解她,都喜欢她。祖父,就是萧红最亲的人。

第二层次,走进萧红的内心。当学生在上一问的基础上,理解祖父对于萧红的特殊意义之后,我继续追问:“多年以后,萧红长大成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时候,她想起自己的祖父,想起这个特殊的园子,写下这篇文章。此时,萧红在心里,最想跟祖父说些什么?”这一问,让学生去触摸萧红对童年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

其实,这样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文本内核。于是,我又开始了新的深度解读。第三层次,回归文本,体会言语与精神的契合。我设计了第三问:“萧红这些想说的话,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她把这些话藏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了?”我引导学生在此时深入文本,体会课文中一件件事、一个个细节、一处处景物描写背后,都藏着深深的情。踢飞的菜种、没有锄头的锄杆、只留着狗尾草的谷地、向天空扬起的水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祖父深深的感谢、深深的怀念。还有第13小节的每一句话。如果说,我是园中自由生长的倭瓜、黄瓜和玉米,是自由飞翔的蝴蝶、蜂子,那么祖父就是那个特别大的太阳。他像太阳一样,给这个园子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自由和快乐,更带来了爱和温暖。所以,萧红是带着对祖父、对自由和快乐的赞美和歌颂的深情来写这第13小节的。

教学到了这里,学生顿悟字里行间处处深情。于是,教学催生了思想。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难道说不美妙吗?适合儿童生长的深度,才能给予课堂无限的张力。

三、 童趣激万石千浪——拓展丰厚文本内涵

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我们一定要追求拓展和链接,不能固守一本教科书,而把很多优秀的儿童语言学习资源拒之门外。要在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师生的教学、学习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雄浑,让课堂成为关注生活、放飞生命、拓展生命视野的园地。

如教学《灰椋鸟》一文,不妨在教学后引入另一篇与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的文本《鸟的天堂》。两篇文本互相撞击、交锋,学生完全可以扮演好自己阅读主体的角色,完全可以借助自己固有的“阅读前理解”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最终达到对这篇文本的“阅读视界”融合。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感兴趣的文本,以一篇文本的学习,带动多篇文本的解读,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内涵的,有无限张力的。

文本的拓展可以是长文,也可以是短文,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当教师以儿童的认知水平、接受高度去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儿童就能接触到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

当教师把儿童生命成长放在第一位,从儿童的生活阅历和对生命理解的高度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语文教学才有可能不断迈向“心灵与心灵的拥抱、思想与思想的触摸、生命与生命的融通”的至高境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椋鸟萧红祖父
祖父瓷
意林彩版(2022年1期)2022-05-03 10:25:07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椋鸟的蚂蚁浴
思维与智慧(2021年3期)2021-02-22 13:36:12
粉红椋鸟24小时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5
祖父的一封信
灰椋鸟的团队意识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7:25
与萧红分手后
百花洲(2014年6期)2014-04-16 0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