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媚
良好的口语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文化素质的体现。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通过学习和锻炼,小学生应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但在现实中,低年段的口语交际训练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被当作语文课的点缀。这一年来,我针对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整理,并努力寻找了一些对策。
一是口语交际教学缺乏情境性。口语开始于交流的需要,情境性的缺乏导致学生表达需要的降低,很大地影响交流互动的开展。
二是口语交际内容贫乏。在与学生、家长的简单交流中发现,现在的父母与孩子课外交流的内容集中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功课的辅导等学校生活,而很少涉及其他。这使得学生的生活面狭窄,学生的口语需要大大降低。平时学生得到的口语训练不多,更加大了口语表达时的难度。
三是学生互动性发挥不足。一些学生围绕教材出示的提示问题来组织语言,把口语交际变成了回答问题,在语言的组织上、内容的丰富上、个人说话的特色上都还没有很好地展示出来。在口语交际指导中,不少老师偏重于指导学生说,对于学生的听重视不够,这也是导致口语交际课堂互动性不足的原因之一。
四是练习“独角戏”,语言欠规范。交际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评价与指导不够,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要求与水平认识不清,很容易导致他们语言不规范,不礼貌,不会合理表达。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低年段的口语交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努力寻找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 降低要求,激发兴趣
低年级口语交际,我们可以把目标定得低一些,不专注于学生说得怎么样,只要求他们口齿清楚,说话围绕话题,并通过贴近生活话题的选择、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鼓励评价,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想听,想说,想询问,想讨论。
在口语交际的话题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交流,比如给生病的同学带老师的口信等;也可以结合班级中开展的综合性的活动来开展训练。因为话题来自于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可能保持较高的交流“需要”。
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发生错误与表达不到位、用词不当的情况肯定不少,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多提示,多帮助,为学生树立规范的榜样。
教师的评价是引导的有利工具,从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去评价是引导低年级学生进入交流状态的最好的途径。
二、 教材整合,高效训练
考虑到独立进行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不易,通过重组教材,利用课堂原有的情境资源进行练习是事半功倍的方法,要利用语言环境,模仿规范语言,练习表达。
如一(下)教材《练习2》中就安排了以《找春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练习,而本组阅读教学文章分别是《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其中除《雨点》一文外,其余都是以春天的典型景物描写为内容的,在结束最后一篇文章的教学后,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对同学们说:“学习了本单元,我们观察到了竹林里的春笋,欣赏了田野里小池塘的美丽,领略了春天梅花的绚丽多彩,还感受了蒙古草原的活力与喜悦,这都是春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同学们,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你找到了吗?”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说话练习:看到( ),看到( ),我就知道春天来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说话训练。并且,能根据本地的景物特征进行一次很好的交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训练效果。
通过重组,让口语交际练习与课文教学结合,与班级主题活动结合,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与句子的写作结合,都是事半功倍的方式。
三、 课外阅读,增加语言习得
虽然是“口语交际”,立足点在口语上,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爱阅读、爱积累的孩子交际的欲望更强烈,交际的语言更丰富,交际的内容更有吸引力,交际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表达更有顺序感。通过加强语文课堂实践与课外阅读练习,学生可以习得更多的语言,增加语言素材积累,他们的观察更细致,情感更细腻,体验更深刻。
以《找春天》为例,由于学生对春天不注意观察,所以他们对春天的观察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对春天的美丽感受不是很深,季节的舒缓更迭对他们来说很难引起惊喜。但是通过对春天古诗的背诵,对各种春天儿歌、春天文章的阅读,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就大大加深了,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读者对于生活本身关注的一种提醒,阅读使学生大大增强了观察的自觉,指导了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的顺序感,加强了观察过程中的记忆与体验。从这一点来说,课堂上“例子”的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开展对口语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四、 穿插课堂教学,重视技巧训练
口语交际的练习,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而肢体语言、音色、语速、表情等都应该成为训练的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这些非语言方面的锻炼是不足的,声音偏小,语速过慢或过快,光顾讲清事情而不注意礼貌用语,讲话时不能专注于听话对象,缺乏适当的手势动作等现象都是存在的。
如果说,要对学生进行交际技巧的训练,最好的立足点在课堂,课堂中要进行有效 的发言训练、朗诵训练。通过对发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大声发表意见的习惯,认真倾听、边听边记边思考的习惯,乐于补充发言的习惯,健康争论的习惯。通过朗诵的指导训练,让学生养成扣住重点词说话的习惯,能够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地发言,这些都可以增加口语交际的印象分,很好地加强交际的感染力。
五、 口语练习贯穿生活
口语交际训练的起点不是课堂,终点更不是课堂,它显示了语文课堂的开放,体现了学习服务于生活、语文生活化的理念,所以更大的口语交际课堂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中。比如一(下)《大家来讨论》里读书要有正确的姿势;一(下)《学会作客》《指路》,二(下)《说话要注意正确的姿势》等,都是选择生活中的常见事情进行相关口语训练。课堂上可以学习,但是更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练习与丰富,不断坚持规范、礼貌地表达。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更应该提倡在生活中学生与父母多交流,与身边的人多交流,与各行各业的人多交流,更加注意观察自然,观察身边的环境,观察周围的生活,保持开阔的视野。
口语交际,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它是学生学习的一项主题内容。教师重视它,实际上更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提倡,蕴含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待,更体现了教师对生活语文、大语文观的追求。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