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汪勇 侯学良
【摘要】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存在着显著的无序性,而耗散结构正是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因此,文章在耗散结构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并解决技术创新管理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无序性问题。
【关键词】耗散结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耗散结构理论
一、引言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得知,任何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因此,如何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并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引起了各国广大科研者的高度关注。然而,从近些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展状态并不乐观,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尽管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究其根源,无不与缺乏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紧密相关。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大量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具有显著的相关特征,并显现出明显的无序性、散乱性和非线性关系。而这些关系为技术创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及约束。为此,若要从大量无序性和散乱的信息中发现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以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并解决技术创新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无序性问题。而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系统论的新发展,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因此,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应用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概述
1.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创立的一个系统理论。耗散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普利高津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形成的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1]。
2.技术创新
自熊彼特(J.A.Schumpeter)于20世纪初提出创新概念和理论以来,技术创新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开发性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系统研究和80年代至今的综合研究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与争论,综合各种讨论,这里给出比较简练、相对通俗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有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2]。耗散结构形成原理包括开放性原理、非平衡原理、涨落有序原理以及非线性作用原理。
三、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1.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技术创新管理包括对资金、设备、人才、信息等资源进行管理[2],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同外界进行诸如资金、设备、人员、信息等的交换。除此之外,这个系统与外界还有能量的交换。一方面系统中生产技术创新必须有能量推动,因而需要从外界导入物质能量。另一方面,生产系统要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即要使系统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还需要从外界导入一种新的能量,这种能量能促成生产系统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有机结合,可以将这种能量称为管理能量。管理能量是在技术创新系统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在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中所释放的精神能量。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3]。
2.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非平衡态特性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不仅表现在其构成元素员工的道德品质、文化背景、个人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状况、教育水平、理想抱负、宗教信仰、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民族特征、气质类型、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且表现在其构成元素生产资料的性能、结构、约束条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这样,就可以通过增大系统内部的势能差,将其推向远离平衡的状态。当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时,其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不可能用线性关系来表示的,只可能用非线性关系才能表示出来。因此该系统还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
3.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涨落有序性
一个宏观系统经常处在一个复杂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也存在微小涨落因素。一方面存在内部涨落,例如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性介入,常常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意思偏离,进而形成了信息准确度的涨落;又如企业内部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势必会引起生产效率的涨落。至于外部条件所引起的涨落就更多了。例如一旦市场上原材料价格起伏,行业竞争者的行为变化,相关政策法规的变更都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也说明研究外部涨落的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的动力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具有潜在创新能量的构成元素是员工个体,员工个体之间是通过创新精神、创新情感联结的。这精神构成企业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以创新精神和情感为依托的员工间的相互作用是心灵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异常复杂和微妙的,因而作用关系是不可能用一个线性方程或线性方程组表示出来的,至少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或非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员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内的各个员工个体之间产生心理协调动作和心理相干效应,这种心理协同和心理相干效应可以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满足耗散结构形成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断言,技术创新管理中耗散结构的出现是必然的。
四、技术创新管理耗散理论结构的构建
系统内部发生的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的变化,这个量总是正的,如果没有负熵的导入,系统将不能维持耗散结构而面临瓦解。技术创新管理的实质正是一个负熵流导入的过程,因此现代企业更加强调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1.开放性是做好技术创新管理的保障
开放系统的熵的改变应包括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的改变以及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的改变。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系统可以通过负熵流来减少总熵,从而使系统从无序态变为有序态。为此,必须保持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以保证负熵的导入[4]。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保障技术创新管理的开放性。
(1)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在导入负熵流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管理要求企业对内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学习型文化。通過学习、培训,不断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以此保持思维的开阔性。同时要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审视和修改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以此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逆趋势,进而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化。
(2)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在公司内部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按组织结构给予员工分层下载以及上传权限,以便于资源共享,知识积累。系统构建后,定期对资料上传量较大者给予奖励,这样也可以激励员工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
(3)加强对外交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资、人才、技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实现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为确保负熵的导入,还需要建立一个负反馈机制。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对外交流过程中,要严格监管企业行为,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时代发展需要相一致,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相一致。这样才能将良性效果放大,确保负熵流的合理导入,在资源、文化、思想、能量的不断流动中使得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变得秩序井然。
2.非平衡态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前提
根据“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一原理,一个内有动力和外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的非均匀、非平衡的系统[3]。
(1)建立非平衡态机制。对内,应重视对团队及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激励。一是通过职位的升迁、岗位调整、薪酬的提高、特殊权力的授予等手段奖励那些为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二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并帮助企业内部团队及个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三是保护少数派,重视会议中那些不同的声音、相反的意见,根据性格特征挖掘员工内在潜质,为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
对外,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由于人们常习惯于维持原有平衡态,抵制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的人群更是如此。为此就需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来打破这种平衡,企业内部政策制定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使技术创新活动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系统之中。
(2)树立竞争意识。企业内部,在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鼓励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奖励、竞赛、考核等措施来强化部门间的竞争意识,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在行业间竞争中,以责任感、使命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大力发扬创新精神,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所获得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行为。引导管理者们将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置身于世界同行业间的比较。
通过以上途径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前提。
3.实现涨落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动力
在非平衡态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涨落对于更高层次有序性的实现起着推动性作用。
(1)通过组织变革实现涨落。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客观条件时,通过人员调整、组织结构变更、资源配置变更等手段实现的微小涨落都有可能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2)建立企业内部智囊团。智囊团又被称为思想库,通过公司内部智囊团的建立实现涨落,一方面要求智囊团成员为公司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科学技术咨询、培训活动。另一方面,应对智囊团内部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机会,使新思想新技术源源不断进入公司。
(3)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动行业间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一方面可以聚众成势,推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盟,可以节约时间、人员、资金、材料等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
通过变革、整合等方式形成涨落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和驾驭涨落的客观规律,如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处于发生质量转变的临界点之前,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有意识地使系统发生暂时的失稳,为打破旧的体制和结构,建立新的秩序创造条件和时机。
4.非线性作用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系统要达到高度有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以获得自生长、自创性自激荡、自完善甚至混沌运动等非平庸行为,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动作来实现[3]。
(1)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在技术创新实现的过程中,对创新活动加以约束,以保证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首先要以顾客需求为约束,只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产出物可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这样才符合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其次,要以企业文化、企业整体规划为约束,使得创新结果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求;同时,要以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约束,只有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环境需求的技术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才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2)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技术创新中的非均匀性即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等的非均匀分布。可在企业内部设立技术创新绩效指标,以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公司形象等为考核指标,以指标评审结果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这也是涨落实现的前提。
(3)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对称性。非对称性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就是指支配与从属关系、策动与响应关系、控制与反馈关系。这就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确保适当管理者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支配权。同时,设置必要的反馈系统,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内部沟通信息传达的效果,实现技术创新行动方向的一致性;在企业外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创新活动的经济性、时效性。
五、结束语
文章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通过树立学习观念、建立开发的资源系统、加强对外开放来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这是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2.通过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团队及个人创新意识来建立企业内部非平衡态机制,通过培养企业及员工的竞争意识来实现创新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前提条件。
3.通过组织变革、企业内部智囊团、行业间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来实现创新系统的合理涨落,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在动力。
4.通过约束条件、反馈系统的建立来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非均匀性与非对称性,以此形成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是技术创新管理实现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谌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0.
[2]赵晶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
[3]刁兆峰,张辅松.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1.
[4]柳士顺.论企业负熵流的导入[J].商场现代化.经营管理,2005(6):17-18.
[5]约翰·布里格斯,F·戴维·皮特.混沌七鉴[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