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对循环释义专题性的研究几乎为零,循环释义至今没有详细全面的研究,更无系统可言,多数是在相关联问题上一带而过,零星地散布在关联问题之间。基于此,特选《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为研究对象,从中考查归纳,建立循环释义的电子语料库,在此之前我们需对前人的循环释义有全面了解。
关键词:词典释义 循环释义 互训
一、词典释义的研究
词典的释义问题研究很早就颇受关注,例如:张志毅从基义,陪义,义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创建了词典的释义体系;梁冬青也对词典的释义修订进行了评析,以小见大,成果颇大,但也存在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有的释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类词的释义方面,如“离合词释义”“成语释义”“常用词释义”“同素异序词释义”等等,或直接指出某个词的释义瑕疵,而较少涉及对释义语言本身的关注,近些年来特别是对元语言的关注与研究,使词典释义又获新进展。
二、循环释义的研究
目前对循环释义专题性的研究几乎为零,而互训则很早就有所关注。训诂学上解释词义的方式有:直训,推源,义界。其中直训又叫互训,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循环释义。在基本古书中,互训是很常见的训诂方式之一,如《说文解字》中有256组互训,即512条,由于材料丰富,互训的研究数量相对多一些,据粗略统计,从2005年至2013年互训的发表性论文有24篇。但材料多分布于几部重大的辞书,故大多研究集中在对辞书的互训研究,也很少有对互训本身的研究,研究更多集中在某类词的研究上,即对材料中的某类词分析考证得出最佳解决方法,对之后的词典释义起到理论指导意义,如:《试论〈说文解字〉中的互训》,《〈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等,也有多数是针对某些同义词的研究,如《〈释名〉互训例辨》《〈说文〉互训词例辨》等。
循环释义至今未出现专题考查,抑或是研究。多数是在相关联问题上一带而过。黄建华在《词典论》中说到词典释义的原则时提到要避免循环互训,关于循环互训的内容形式并无说明。苏宝荣在其《语文辞书释义方式上的几个“误区”》一文中指出释文中包含被释的不一定都是循环释义。并以《现汉》释义为例,加以举例说明,主要集中在同义词对释的说明,指出这是词义由单音词发展到双音词衍变的一个结果,词典解释只需读者理解即可。其论述有力回应了关于循环释义的一大误区,即将循环释义扩大化,认为释义中不应该包含被释字,有力阐述了同义词释义的原由及合理性,但由于篇幅有限只是指出循环释义的一个小类,并没有指出循环的其他误区及缘由。温昌衍在其《〈现汉〉释义商榷三则》中指出形容词、动词的使动释义的不足,说明了释文中包含被释词并不能被所有的读者所理解,并提出了修改的办法:将需要循环的词的具体意义写出来。该文注意到使动义释义的循环值得关注,但有关修改的办法并不合适,从便于说明词义关系和便于理解记忆和运用来看,循环释义的效果更好。陆尊梧在其《语文词典的互训问题》中分析了互训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他指出的类型即是两词互训的典型循环,而未涉及循环释义的非典型情况,故而解决办法就相对的受到限制。对于循环释义的解决方案,陆尊梧指出“释义上的小的循环互训”,“只要对其中一两个词详注,而其他相关词采用对释即可”。宋文辉在《汉语辞书元语言研究》中系统介绍了释义语言的结构与规则,其中多次涉及到循环释义的理据与功能,从词汇、语义、语篇为现代辞书存在的循环释义提供合理性依据,但对于循环释义仍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一带而过,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考查。
对于互训和循环释义的定义和类型,前人的研究也较简单,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同义互训;一类是释词包含被释词的情况。如:戴震认为“古人以其语言为名实,能以今人语言,就曰互训尔”。互训,顾名思义,互相为训,即一组或几组同义词之间互相解释而没有达到释义功能的释义方式。胡明扬等人主编的《词典学概论》讲到词典的实用性要求时说到“语文词典最忌讳两个毛病:一个叫以难释易;一个叫互训,甲,乙也,乙,甲也。”只提到典型的互训。章宜华发现《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在释义的微观结构上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举例说明了同义为训的循环释义。陆尊梧在其《语文词典的互训问题》中指出的类型即是两词互训的典型循环。温昌衍在其《〈现汉〉释义商榷三则》中指出形容词动词的使动释义,实际是单词循环的一个小类。安华林在其《汉语释义元语言》中举例说明了循环释义的一种类型,即:
握:用手拿或攥
攥:握
音信:往来的信件和消息
消息:音信
这两个例子实则是一种循环类型,安华林说明其存在局部循环释义的情况。在比较《现汉》与《朗文当代英文辞典》的释义方法时,举例说明《现汉》大量使用同义词对释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循环释义的情况。如:
仿佛:似乎;好像
似乎:仿佛;好像
好像:似乎;仿佛
并比较《朗文》在采用同义词释义的同时会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有的还会将其同义词的细微差别通过“USAGE NOTE”项显示出来。这对汉语辞书的释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释义方法上建议以定义释义为主。同义互训可以使释义简洁,但如无节制使用,易造成循环释义。并提到如必须用同义词对释的情况下,也考虑用定义法配合。黄建华在《词典论》讲到同义对释时说到三种情况:同义词语对释;词语交叉对释;限制性同义对释。这在《现汉》中都能找到实例。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的《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中用一个版块来介绍互训,说明互训的原则、作用和类型等,其中互训的类型有:两字词的相互训释;原有字词间的重复;多字相训;变字相训;增字相训。并将其称为“封闭型”互训,“开放型”互训即所谓的递训。李朝虹在分析“递训”类型时出现一个直训式递训如: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这也是双语互训的一个变形,三词循环论证;Laudau将循环释义分为两类:第一种,用A释B,又用B释A,如:
beauty:the state of being beautiful
beautiful:full of beauty
第二种:用A释A,如:Fear:a state of fear
可实际情况下,循环不仅限于这两类,而且在经过词典学家的精心处理后,以上两种释义也并不完全是弊大于利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互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词互训,一是义界中的主训词互为训释语。单词互训的两个词大多按照一定规律发展为不同结构的双音合成词。有资料称:“大徐本和段注改字后形成的互训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凝结成96组双音词语。”如《说文》:吹,嘘也;嘘,吹也。今天我们表达此意时往往采用“吹嘘”一词。这种单词互训的释义方式属于典型的循环释义,在现在的辞书编纂释义方式中已经完全回避,除了特定功能的词典,如同义词词典。第二种类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仍有大量出现,如《现代汉语词典》:
【包裹】①(动)包;包扎。②(名)包扎成件的包儿。(42页)
【包扎】(动)包裹捆扎。(43页)
既然互训并没有达到解释的效果,为何还会大量出现呢?经查找,前人对此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结合元语言的新研究和词汇语义学我们发现这与词典学的原则和功能是分不开的。这是前人没有回答的问题,如:
【掌舵】①(-∥-)(动)行船时掌握船上的舵。②(-∥-)(动)比喻掌握方向。③(名)掌舵的人。(1541页)
【白菜】(名)①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花淡黄色。是常见蔬菜。品种很多,有大白菜、小白菜等。②特指大白菜。(23页)
这是词义的转喻功能,这样的循环是合理而有效的,已被词典学家和使用者所认可。
【孢子】(名)某些低等动物和植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作用或休眠作用的细胞,离开母体后就能形成新的个体。(43页)
【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包括藻类、地衣、苔藓、蕨类等。(43页)
这是经济性原则的适用,在解释“孢子植物”这一短语时,没必要再对孢子做以类别种属的界定,因孢子已作详细解释。
以上等等,都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至今未有整理分析类研究成果。章宜华和黄建华指出:“循环释义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很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辞书工作者,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张新华认为“很多问题其实是处于更大的理论框架之内的,盯着问题本身则无法解决。”“只有从词典活动的全局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词典释义循环问题。”另外元语言的提出与发展,使我们对词典释义又看到了新的曙光,所谓“元语言”实际上就是用来解释语言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真理定义”,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消除“释义循环”。体现在辞书释义中,元语言即是释义语言,对象语言即是被释语言,之前我们称被释语言中的词语需要被解释,而释义中的词也仍需要被解释,层层积累,便形成了循环释义,元语言的提出给循环释义找到了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因为我们可以把释义语言中的词语看成是元语言,而所有被释词都看作对象语言,二者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从而在理论上取消释义的循环问题。
三、小结
结合已搜集的材料来看,我们证实了循环释义有其经济合理的一方面,也有其释义模糊不准确的一方面,对于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笔者也愿出一份浅薄之力,试着搜集材料说解其存在的原由与合理的解决办法。
(吕伟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05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