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秒钟,然后助人为乐

2013-04-29 00:44:03梅明自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彭宇同情心权衡

梅明自

如果我可以回到2006年11月20日这个冬日的清晨,对正准备扶起老人的彭宇说一句话,我会说,别忙扶。

从当年广泛热议的彭宇案,到如今的小悦悦,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期间类似的案件屡屡见诸报端,每每引发讨论,而其中被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若见路人仆街,是否上前帮扶?

一种观点,尽管实践中数见不鲜,但却会被任何人批驳:无论如何都不做出行动,也就是我们口中的见死不救。

而另一种论断是,我们发扬助人的美德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也就是说,无论潜在的风险如何,无论被我们救助的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最终我们会不会被“讹”上,道德的义务都要求我们前去帮助。

对于前者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同意,即便有时我们也会亲身践行这种“劣迹”。而对于后者,初看来是一个完美的答案,也是我们所倡导,但在现实中却没有人会这么做:设想这样的情形,如果彭宇知道扶一下赔十万,他会不会去扶?再设想一下,单纯的设想而已,如果情况更危急一些,老人扑到于马路,随后便是一辆卡车碾来,倘使扶助,轻则断臂重则脑浆迸裂立毙于途,彭宇是否还应当去救助呢?对于第二种情形,许多人的回答是应当救助,毕竟生命无价。而对于第一种情形,恐怕众观点便有明显分歧。若按照前文提及的论断,不计个人得失的助人是我们应当时刻践行的道德,那么此时尽管有立毙于途的风险,我们岂因生死趋避之。但此情此景下,这种道德观显然过分了:以一条年青的生命去换另一条生命,我们并不提倡。那么,“乐于助人而且不计得失”这种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绝对的道德观,并没有经受住简单的质询。

也就是说,实际中,不计得失的助人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当我们开始设想我们的救助会引发怎样的后果时,我们已经开始权衡利弊,做出取舍了。不顾需赔十万仍上前救助,我们明里称赞,暗里佩服。不顾生死仍上前救人,我们明里称赞,暗里虽然敬佩却未必躬行。

也有人说,日常所见的情形不会如设想之极端,我们假想的讨论不必存在,理想的助人精神仍需贯彻践行。但当他们在讨论“付出生命代价的情形”不常见的同时,也便在暗含了代价小便毫不犹豫地救人,代价大时仍需考虑的假设,也便在权衡了。而事实上,上述的情形也是真实存在的。十年前的早春,一名儿童因冰面破裂落水,众人前去施救,其结果是十几人落水,数人溺亡。尽管央视的报导冠施救者们以英雄的名号,但接下来的讨论,无论是专家,还是道德义务的卫道士们,却更加强调“科学施救,量力而行”。

不计得失,不加思考的助人是不存在,也是不应当存在的。大众传媒的记者与主持人们头顶着道德光环来痛斥道德冷漠,呼吁大家伸出援手之时,另一面,公安部门却在提醒大家小心使用自己的同情心——因为骗术的成功,常常利用了我们卑微的同情心。犹记得几年前的一个例子,某无业游民,专骗女大学生:谎称受命于国际组织采集基因样本以御AIDS,受骗者竟全然听信了,任其骗财骗色。事实上,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倘使不加分辨不加权衡地接受,不仅是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更是诲盗诲淫——骗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那样的手法容易成功。也许有人会说,帮助骗子与救助他人是两码事,然而站在当事者本人的角度看,倘不加求证,骗局与危难是相似而难辨的,既然都是心起善念,躬行善举,从昏昏聩聩不加考察的当事者来看落入骗局与扶危救难二者没有分别。

尽管如此,目前我们的问题不是所有人不计得失地助人,而是大多数人没有助人之念,即便有也是一闪而过,随即转至多一事少一事思维,担忧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从而袖手旁观:毕竟有前事之师——小悦悦事件中,两名司机逃逸,十七名路人冷冷地走过。有这种权衡和考虑也许是正常的: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出于人的自私本性,正如同情心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操。在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社会,强迫人去践行无私的道德,无异空谈。但是,即便是在一个自私的社会里,难道道德就不能存在吗?

这样考虑:谁也不希望自己仆街之时无人救助,于是我们务要躬身做起,在他人危急之时扶危济困,尽管我们的行为是在保障自己权益的情况下做出的;而被助者亦要自好,考虑到因为他的欺骗行为导致的冷漠,或许有一天他的家人也许会被碾在车轮之下无人胆敢救助。社会之中行成如此的共识或契约,助人者方不至受骗,蒙难者方不至无助,这个社会才存在可以实践的道德。而要达成这种共识,教育和倡导便是一种手段。

而在今天,这样的共识显然未能达到。让我们回到开头的彭宇案,当是之时,面对倒地的老人,彭宇能做的,是在救人之前停住一秒,掏出手机,拍照录音,留存证据,然后再上前施以援手。而仆街者若神智尚清,一息犹存,也务必要喊出,“我是自己摔的,与你们无干,速速救我。”如是才能增加围观者施救的几率。以此观之,当年有位公交跌倒的老人道出是语,真乃大智慧。

然而,转念一想,一个连行善都需自危的社会,未尝不能说确实让人有些失望和悲哀。

(转载自人人网)

猜你喜欢
彭宇同情心权衡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心理学报(2022年7期)2022-07-09 06:30:24
权衡“轻”“重” 吃透密度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26
滥施同情心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基于探索与开发权衡的地磁仿生导航搜索方法
善念令爱转身
妇女(2015年7期)2015-07-10 01:17:06
表白
彭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