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琳 朱灿
[摘 要] 简要论述了农机学校产生的背景及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从农机学校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农机技术学校的发展思路:先加强自身的理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走出去或请进来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及时掌握当前推广引进的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反馈,提高农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 农机学校 培训 发展 思路
第二次产业革命标志着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作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解放劳动者,机器生产又进一步分工,此时农业机械就随之应运而生。为了使农业机械能够按照技术规范进行使用、作业、维修和保养,就必须有一大批农机技术员和农机操作手的农机技术学校也就产生成立了。
我国的农机事业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逐渐兴起、发展、壮大起来的,以至到了今天,拥有了包括农田作业、农业运输、植物保护、中耕除草,排涝灌溉、播种、收获、烘干、加工、储藏、种植、养殖等农机总动力和上百万的农机技术队伍。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特别是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各级农机学校为农机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各种农机技术员、农机管理员和农机操作手,为农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机械也在向其深度和广度发展,对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将在集约型的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现在农业机械已走进了农村,走进了千家万户,它的存在和它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每年给农民购置农机的补贴逐年增加,平均每年都比上年翻了一番多。面对国家优厚的补贴,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起来。但如何正确的安全驾驶,如何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对运用这些农机具对农民来说,这方面的知识还是有所欠缺的。为了加强农机户维护保养农机具的意识,我们走村串寨免费为农机户培训农机具的日常维护保养常识,并传授简单的故障排除的方法,从而使农机户能够正确使用农机具,使其产生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它作为农业生产力三要素及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它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开发生态经济中,农机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农业生产对农机技术的需要也月新日异,这就需要加强农机新技术的培训、推广和使用,而农机新技术的培训、推广又相对滞后。因此,各级农机技术学校面临的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农机学校不但要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管理人员,而且还要有超前意识,自己要先学好当代农机新技术,将农机和农艺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农机在农业中的作用,提高农机的利用率和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农机人才。这是农机技术学校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机技术学校作为培养农机技术人员的短期成人教育单位,所培养的对象是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的,到一定时候社会对这类人的需要就会达到饱和。如果农机学校仅仅只培养拖拉机驾驶员和一些少量的农机具操作手、农机维护人员、农机管理人员,那么,过上几年就没有人可培训了,因为,社会对这类人的需求不是无限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除了上述原因外,还由于它既不象发毕业证的中专学校,也不象县级农机学校直接面向农村、农民,有更为广泛的服务对象。它既培训县、乡农机管理人员和技术员,也培训农村的农机技术员,而县乡的农机管理员、技术员不可能每年都要参加培训,这是有时间性的,而且培训的时间也比较短,再加上一些农机系统内部管理上的原因,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这些年来农机学校发展不景气。还有培训内容单一,服务项目少。因此,就出现了农机学校在培训上冷场的状况了。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等着上面布置任务,还是走出去,搞上门服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起决定因素的是领导,因为单位里的一把手就好比是火车头。所以,这就需要农机学校的领导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善于学习国家政策,及时捕捉各种信息,抓住有利时机,广开办学门路,跟有关部门联合,凭现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办一些社会急需的短期的技术培训班,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也是可以造成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创造条件,从横向和纵向与本系统和外系统联合,办一些培训班,参照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在农机管理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站长和其他农机管理干部、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级修理工、专项修理工的培训。办一些社会急需的短期培训班,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又是农机学校发展的一条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农机教育事业来说,既是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又是十分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把对农机化的服务变为对整个农村的服务及对全社会的服务,把专门的农机培训变为对全社会的技术培训的有偿服务。作为农机学校,在今天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农机学校首先要认识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适应市场变化,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手段,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以培训各种技术人员为主,开展多种经营,为农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创造条件,找准路子。
与其等着上面的政策,等上面下达的培训任务,不如自己先行动起来。如我校开展了除开办全日制中专班、函授中专班外,还开展了对农民的绿色证书的培训,采取走出去办学的方式,到农村,到村寨,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还开办了农业方面的工人技术等级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开展了免费为农村的农机户进行农机维修的服务活动。这些工作的开展,给我校带来的好处就是:学校教职工有事做了,同时对社会的贡献也大了,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在走出去,到农民的家门口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和农机维修服务方面做的还不够,但毕竟是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我认为不论干什么,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行动起来才知道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实践出真知嘛!
农机学校只能发展,不能衰亡。也只有发展,才不会衰亡。但如何发展才不会衰亡呢?这是摆在我们州农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及其紧迫的任务。发展不是以每年培训多少驾驶员、多少农机具操作手为目标,而应该是以综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目标,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搞有偿服务,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改善教职工福利。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素质,鼓励教职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现在国家对“三农”越来越重视,对农机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迎来了农机的春天。我们农机学校应在这春天有所作为:一、办好县、乡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班;二、开办短期成人教育培训班,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技术人才;三、利用现有条件搞好有偿服务,增强实力,壮大自己;五、以办培训班为主,搞好多种经营。
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技术装备是农业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重要物质保证。而农机学校作为农机培训基地,应及时掌握农机研究所引进的新机具、新技术,并及时组织农村农机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学习,随时与县、乡农机管理服务站保持联系,及时获取新机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况和技术数据,及时反馈,从而使新机具的性能不断得到改善。这样既可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也节省了农村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能够腾出时间去做生意,去打工赚钱,或用自己购买的农机具为附近的农民作有偿服务,从而增加农民自己的收入。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机技术学校。农机技术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前有利于发展农机的大好形势,搞好各种农机技术培训,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2007年云南省农机化管理统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