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13-04-29 09:08张劲松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基础课课外活动儒家

张劲松

职业教育发展路线图显示,职业教育在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强调素质,强调可持续发展。公共基础课、选修课、语文课外活动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职业教育 职业基本素养 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它包括相关知识会运用、专业知识要实用、基础知识要够用,同时要求学生要具备职业的基本素养,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调查显示,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差异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所以,知识靠学习、能力靠培养、素养靠养成。

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是指学生要学会敬业、学会诚信、学会表达、学会协作、学会务实、学会主动、学会坚持、学会自控、学会创新、学会学习等。因此说,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是一项全员性工作,不是哪一门课程能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等多种载体共同完成的,它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

蔡元培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鲁迅也说过:“现代化的目的一是立国,二是立人。”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要面向自然世界、面向心灵世界、面向社会世界;要追求知识,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去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享受人生,创造人生。

我们职业教育从原来的中专和成人教育,脱胎变成为高职教育,经过不断探索与改革,从强调学科本位到强调能力本位,最后强调素质本位,从关注知识性到关注职业性,最后关注可持续性。从以上职业教育发展路线图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强调素质,强调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突出“三个要素”,实现“两个发展”。“三个要素”是指做人、做职业人、做有文化的职业人。“两个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走出教材、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走入学生。课程建设改革方向要从模式上有所突破,实现“三个对接”“一个发展”。“三个对接”是指教学内容要对接专业、对接职场、对接学生职业生涯,“一个发展”是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培养出“五个一”高素质人才,即一个慧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第三只眼看世界的独立思维能力;一颗匠心——能感悟生活、探求人生与创造价值;一种情怀——懂得感恩、懂得报恩与承担责任;一种悟性——善于体验、发现与享受生活的心态;一身绝技——能够生存、发展与奉献。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如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想从“公共基础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等几个层面谈几点想法。

一、公共基础课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基础课一般情况下包括应用数学、实用英语和应用写作等。以“应用写作”为例,应用写作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能力课,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更科学地处理好公私事务的能力。它为实用而学,以用为本。据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成为了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而且还是企业所要求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因此,“应用写作”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重视“应用写作”课程的建设和学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那么,如何结合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生涯来进行写作实训,一直是我们在应用写作教学实践中思考的问题。我们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性学习理论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尝试着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构建应用写作课,将分散在事务文体、公文、礼仪文体……中的各个文种集中起来,作为一个个项目来研究,形成一个个模块,将理论教学生活化,如现场教学法,即根据应用文种的要求把学生带入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现场情景即兴写作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在任务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从事专业必须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及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养。

二、选修课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就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开设选修课的老师以基础课老师居多,占85%以上,其它职业院校从感观上看,也大多如此。

选修课中,以“论语故实”课为例,儒家的修身理论对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当今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概括而言,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和爱人助人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一,儒家的学习观与学生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的培养。

儒家认为,人要成长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必须要发奋苦学。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荀子亦云:“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学习是为人处世的开始,也是一个人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关键。儒家认为,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终生的事业。所以,儒家要求人们要时刻“涵养省察,慎独自律”。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指导大学生,教会他们在社会中立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让他们认识到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艰苦的学习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二,儒家的知行观与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的树立。

孔子要求君子要“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讼语·宪问》)。荀子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荀子·大略》)知行观是儒家学说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的修身为人的关键所在。儒家认为,知、行必须要合一,“行”是“知”的目的,“知”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上才有其实际的意义,而“行”也是“知”的必经途径,真“知”才会出真“知”。所以,儒家将那些知行合一的谦谦君子称为“君子儒”,而将那些言行不一的我称为“小人儒”。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者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让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锻炼自身,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能力的实践性人才。

第三,儒家的“仁”的思想与学生爱人助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也讲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儒家是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内容加以提倡的。“仁”作为儒家思想的主体,包含多个层面的意思:(1)“仁”要求人们树立健全完美的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奋斗目标。(2)“仁”要求人们讲睦修信,和谐相处。(3)儒家的为“仁”思想是不可动摇的,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不渝。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要讲究有仁、有义、有礼、有诚、有信,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人们就要“克己”“修己”“约己”“治性”“正心”,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乐群的精神。当今社会,道德失范,物欲膨胀,枯燥无味,缺乏现实感和责任感的说教已无法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儒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讲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爱人助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在社会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

此外,儒家的天下观、诚信观和入世主义精神等对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落实。

三、语文课外活动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是相对课内而言。一般是指学校按教学计划所安排的课堂学术性学科之外得到的某种额外的东西。关于课外活动的概念,各国对此称谓并不一致,有的叫辅助课程(cocurricular),与核心课程相对,其意义是,课外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享有重要的地位,不应简单地把它看作是附加在学术计划之上的一种额外的东西。(阿姆斯特郎《美国中小学的课外活动计划》,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有的叫第二学校,其含义是,在正课以外,自己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有的叫第三课程,即第一课程是必修课,第二课程是选修课,课外活动和必修课及选修课一样,应当为学生提供获得技能的机会。因此,称之为第三课程。尽管其概念及称谓有分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课外活动的产生,其重要任务是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从形式上看,课外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语文课外活动,作为整个课外活动的一部分,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占有重要位置。

语文课外活动形式自由、灵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及个性之发展需要。伴随着高科技给人类文明带来种种福音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理性、情感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许多人感到教育领域内人性的失却和人的异化。学生缺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作为社会一员的道德观念淡薄,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等等。而課外活动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及富有趣味的生活,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学生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生存能力等。

语文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并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任何一项精密工作都需要数个乃至数十个专业共同合力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不仅各学科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融合,各种兴趣得到培养,而且师生间的情感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美国的一些学者称,有些课外活动并不亚于学科的学习。毕业生的聚会上回忆学校,几乎都是谈课外活动的。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改革之中,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又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需求为核心,提高学生基础文化素质;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为核心,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这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努力的方向,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这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猜你喜欢
基础课课外活动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课外活动类作文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