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使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另一方面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以便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合理的批改和评价。
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亲自“潜水”,与学生同堂作文,才能找到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点,找到作文教学的“点金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了几十年书,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的语文教师却大有人在。长期只“教”不“写”,教起来觉得自己挺像个“学者”,一旦写起来,却发现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却正是评价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题游离、内容空洞、层次不清、语言无味,甚至于语病百出。依靠如此写作水平为人师表,又怎能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很难想象,在当今时代,信息数量之多,获取渠道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一个仅仅满足于课本和教学参考的语文教师,面对从不同渠道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还怎么“导”?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广阔的、知识结构庞杂的文学天地里展现风采,就得有广阔的视野,具备金融财政、哲学、政治、心理学、数学,甚至服饰、饮食、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文化于一体的文学,有复合型的知识网络结构。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他的阅读面应该是整个教育和社会。“打造自己”是做好一名语文教师的根本。教师的涵养越深,他对学生的影响力越大,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人格的最大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要在作文训练时走近学生,亲自体会学生写作的艰辛与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到作文的症结所在,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尝试着让自己“潜水”,与学生同堂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难写”这种心理暗示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强化成一种心理障碍,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作文产生了畏惧情绪和严重的厌学心理。写作时或草草应付了事,或东拼西凑,或依着葫芦画瓢,以致所写作文既无血肉之躯,更谈不上真情实感,令人难以卒读。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学生,恰恰是教师本身。
单从学生方面或单从教学方法方面想办法,想得再怎样好,也难以求得效果。教师也喜欢作文,就会形成作文的环境;教师任作文教学,就必会取得作文的成效。刘国正先生也说过:“你要教会学生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老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理由而且也应该写好文章。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教师自己动手,他才会懂得评价学生的作文。如果一个题目老师写不出来,他就可以更宽容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学习学生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如果一个题目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方法。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一堆堆毫无生命力的材料,而是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中学生。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强烈的情感共鸣,渴望适时的情感宣泄,而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这个“情感场”像磁石吸针般吸引学生“忘我投入”,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叶圣陶先生曾在作文写作中作这样的阐述,诸如:“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的写作越来越强。”“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为了改变作文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大的状况,我尝试着与学生同堂作文。
在师生同堂作文中,学生成长,我也不断成长,真正应了古人“教学相长”的说法。同堂作文就好比各种形式的体育竞技活动,再堂皇的抽象理论与说教,也没有置身其中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提高一个人的竞技水平更具指导性。因此,就像绝大部分最优秀的教练几乎都有光彩夺目的运动生涯一样。老师的同堂作文之举,是老师躬身作文实践前沿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它的效果将远远胜过那些空泛说教。
在师生同堂作文中,我打开了自己带锁的“日记”,去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封”,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在“潜水”的过程中,我真正体验到“与鱼共舞”的惬意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