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明真相 细节传精神

2013-04-29 00:44:03姬学友
书屋 2013年8期
关键词:鲁迅

姬学友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鲁迅像传》(以下简称为《像传》),是一部很有学术分量的、别出心裁的鲁迅研究专著。该书详细介绍照片的来龙去脉,精心讲述照片内外的故事,权威解答照片的历史疑问,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好书。作者的写作理路很明晰:求全以见权威,求真以正视听,求细以传精神。

求全以见权威

在《像传》的“后记”中,作者说他很早就开始搜集鲁迅照片相关资料,曾写有《“开麦拉”之前的鲁迅——鲁迅照片面面观》,可知作者研究鲁迅照片所做的准备工作是充分的。本书号称收录了“迄今为止最全鲁迅照片”,自有其学术自信和底气。这种“全”,不仅体现在照片数量,还体现在对一百一十四幅鲁迅照片的“更详细地解说”或“系统解读”上。

作者的本意是对鲁迅这些照片的拍摄缘起、时间、地点、其中人物的经历及其与鲁迅的关系等作简要说明,所以每幅照片的解说文字并不长,没有长篇大论的铺陈编排。但是,他通过这些明白晓畅、简洁平易的文字,对鲁迅照片作了尽可能全面、详细和系统的解读,告诉读者以前不大被注意的信息,并为读者提供了其他图说鲁迅的版本所不易见到的珍贵照片和史料掌故,确实能引起读者的兴味。例如,作者在“后记”中说:“鲁迅晚年颇多与日本人交往,过去的传记中可能一笔带过,或者简略介绍,现在为了解说照片,就不免较多着墨。为什么见面,在哪里见面,拍摄了几张照片,摄影者是谁,有什么馈赠,报纸上有何报道,文坛上对此有何反应等,都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笔者在阅读本书时,也发现了不少以前不曾见到或知之不详却很有意思的照片和故实。例如本书连续有三篇内容(三张照片)都与鲁迅的一位叫“蒋抑卮”的友人有关。作者既提供了鲁迅着和服盘腿坐着的一张(这是看过鲁迅照片的读者常见的照片之一)局部放大照,也提供了照片原貌,另外两张着学生服的鲁迅照片也同样如此处理。这样,读者在了解到作者围绕照片记述鲁迅和蒋抑卮在东京结下的终生不渝的友谊的同时,还获取了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原来在鲁迅文学生涯的早期,这位蒋抑卮是一位出力甚大、颇有助益的朋友。

要做到“全”,辑佚、搜求、辨识功夫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较为艰辛的准备工作。因年代久远,有些照片无法确定拍摄日期,只能粗略地说春,或秋,或某年,甚或某几年间,有不少照片中人物无法说明其身份。作者广博的见闻、深厚的专业素养、敏锐的学术眼光以及锱铢积累得来的学识和经验极大帮助了他,使他能够获得一些极不易得的第一手材料,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自己的写作预期,将鲁迅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如数家珍地呈现出来。例如《写真》一节,即显示出作者过硬的考据功夫。增田涉和鲁迅1933年冬都曾见过一幅刊载在大阪《朝日新闻》上的鲁迅照片,但在二人的通信中,一说“年轻”,一说“形容枯槁”。后来《鲁迅全集》的注释则说“所刊照片待查”,就是说并未找到鲁迅和增田涉所说的照片。作者不仅通过日本友人从1933年11月13日的大阪《朝日新闻》上找到了一张鲁迅当年的照片,而且根据有关资料推断出该照片摄于1933年9月23日。这幅鲁迅照片是为配合大阪《朝日新闻》报记者写的报道,但报道中没有注明鲁迅照片的拍摄日期。报道文字的题目是《邻国旅行见闻(2)——小说家鲁迅》,作者是《朝日新闻》社编辑总务原田让二,他是通过小学同学内山完造介绍结识鲁迅的。不仅如此,作者还纠正了原田让二报道中的一些不准确的地方,如没有交代清楚鲁迅1932年外出避难的真相,并借此对鲁迅在中日关系问题上的立场进行辨正,以澄清一些人在此问题上的疑惑和误会。

求真以正视听

作者是一位训练有素、治学严谨的知名鲁迅研究专家。他的“还原真实的鲁迅”、“正解影像背后故事”以及“正视听”的研究态度和写作诉求其来有自,正如作者所说:“几十年来,虽然鲁迅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其中鲁迅照片方面的讹误还有不少。任意剪辑、修补,使鲁迅形象失真;此外,年代错误,人物张冠李戴等现象至今仍不时发生。这次解读,纠正了以前一些对鲁迅照片的误读。”所以,他撰写的《像传》既考虑大众,具有普及性和可读性;也面向学界,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

《像传》的“传”,不仅具有传记的含义,也有“注”的意思;“正解”,也有“正义”、“注解”的意思。《像传》其实就是“鲁迅像注”或“鲁迅像解”,其基本研究对象和单位是鲁迅照片,基本研究方法是对鲁迅的照片作训诂式的“注”、“解”。“注”、“解”之不足,辅之以疏正、辨别、校勘等等。如是,鲁迅照片的来龙去脉、历史疑问、内外故实清楚明了,由此而关联的鲁迅的经历和性情尽在“像传”中。

作者基本沿着本事、旁证、引申的路子“正解”鲁迅照片,在此过程中,如遇“误读”,则给以“纠正”,以正本清源,所以《像传》堪称一部以照片为中心的可信可靠的鲁迅“事典”。例如《“断发照”》一节,先厘清与鲁迅断发照直接相关的背景、缘由、诗歌等本事;再介绍鲁迅本人对于“断发”的感受以及“断发”给鲁迅造成的麻烦,以佐证“断发”之为“英雄壮举”;然后引申到“断发”情结对于鲁迅创作的深度影响,结末一句“辫子在汉民族头上只种了一个朝代,而在心里则种了更长时间”。用字不多,却意味深长。《世界语》一节,以鲁迅在世界语学会和他人集体合照的照片为由头,将世界语在中国的发展本事讲得很清楚,接着介绍鲁迅与世界语的关系始末,读来细微、真切、生动。《留学生》一节极具史料价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诗稿》手迹中,有一幅写给日本友人的书法作品,内容为《诗经》摘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只看诗稿,就会只知道鲁迅书写《诗经》这一简单事实。读了这一节,看了对照片的解释,方知鲁迅写字的原委。

《记者》一文中的照片说明一直语焉不详,从照片上鲁迅的形象看,与1928年初梁得所担任《良友画报》记者时所拍摄的鲁迅在书房的照片差距较大。在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鲁迅》照片集上,左边梁得所的形象被剪掉,只剩下鲁迅,解说文字是“大病初愈后在大陆新村寓所门前所摄之二,1936年3月23日摄于上海”,显然是错误的。将这一张同前面的“之一”相比,鲁迅的形象差距也比较大,第一张病容很重,第二张应是在第一张之前若干时日拍摄的。

《大禹陵》一节谈到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时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引用了孙伏园的回忆文。孙伏园文中对其时的鲁迅恭敬有加。但本书作者却作了合乎实情的辨正,认为写这篇文章时的孙伏园正在北京工作,深得鲁迅赏识和提携,所以文中隐去了学生们对鲁迅的严格管理并不乐意接受的实情。这是有鲁迅自己当时致许寿裳的信为证的。《被遗忘的人》则纠正了1977年文物出版社《鲁迅》照片集对鲁迅留日同学施霖的有意遮蔽和误注,以及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意不提施霖所造成的长期误解:人们认为那时仙台只有鲁迅一个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显示了本书作者持平、公正、不为贤者讳的治学精神。

求细以传精神

在《像传》之前,作者还出版了《鲁迅图传》(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两相对比,其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其学术理念各有侧重。就《像传》而言,选取的全是带有鲁迅本人的肖像照,包括单人、集体照,而没有选取《鲁迅图传》中的手迹、书影、故居、友朋等图片,可以说,这是纯粹意义上的“真相”。这当然与作者对鲁迅照片的历史价值的认识有关。作者认为:“鲁迅的照片富有历史价值,记录了他个人的风貌,透露出他的个性,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和人际交往。而鲁迅身后人们对这些照片的运用,也反映了鲁迅的影响、时代及人们意识的变化。”这一判断主导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按时间顺序和鲁迅一生游历所至地域,大致分五个部分来讲述这些照片的故事。或一帧一篇,或相关几帧放在一起讲述”。本书的优长一直是对鲁迅照片进行较为翔实、精心的细读。“因为细读使照片的背景更为清晰,让过去一些不太被人们注意的事件、人物凸显出来,鲁迅的人际关系因而更立体和多彩”。我认为,作者的“细读”,具体表现在周全、缜密、注重细节。这样的例子在本书中比比皆是。

比如《〈前哨〉背后》一节,有一张为鲁迅研究界和喜爱鲁迅的读者所熟知的照片:鲁迅一家与冯雪峰一家合影。一般的解释是,这张照片表明了两家特别是鲁迅和冯雪峰的亲密关系,很少有人注意到照片中的许广平为何低着头这一细节,即使注意了,也很少深究。但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许广平刚哭过,眼泪没干,头微微低着……原因是,许广平当时不愿意拍这张照片,左联成员柔石刚刚被当局杀害,鲁迅全家仓皇外出避难,而冯雪峰是柔石的高中同学和挚友。但鲁迅坚决要与冯雪峰及其妻女合影,并因此斥责了许广平。”这一细节除了说明冯雪峰、柔石在鲁迅心中的分量,也很能见出鲁迅的硬气、义气和勇气。同时,也让读者窥出鲁迅和许广平关系中的某种真相。

再如在《东京》一节,出现了一张鲁迅于1909年在东京拍摄的西服单人照,这显然是受了西风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同年《归国》后不久摄于杭州的单人照、1910年《木瓜之役》胜利后的同事合影,以及1914年的《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闭幕式的合影中得到印证。这几幅照片的时间跨度长达五年,地理跨度是由东京而杭州而北京,鲁迅的身份也从留学生到教师,再到教育部官员,地位之变化可谓大矣,连发型也从分头变为寸头。但有一点未变,就是鲁迅在东京时穿着的西服外套依然时常穿在身上,甚至里面的衬衣、坎肩和领结款式也维持原状,着装习惯极其稳定。同一件西服,由刚开始的略带时尚到几年后的稍显寒酸,透露出一些重要的细节,那就是,一方面,鲁迅归国后的几年经济并不宽裕;另一方面,这可能反映了鲁迅的穿衣习惯,这与鲁迅内心充实、精神强大有关,他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文艺和人生抱负的实现上,并不在意外表的刻意修饰。据周作人的回忆,鲁迅平日生活很简朴,自仙台返回东京后就改穿和服,只有单、夹、棉三套布制的和服和一件夹外衣,冬天也只穿短衬裤对付。“他无论往哪里去,都是那一套服色,便帽即打鸟帽,和服系裳,其形很像乡下农民冬天所着的拢裤,脚下穿皮靴。除了这皮靴之外,他的样子像是一个本地穷学生”(周遐寿《鲁迅的故家·鲁迅在东京》)。

总之,本书兼顾了大众与小众、通俗与学术的关系,同时也以其权威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为普及鲁迅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做人与处世(2022年4期)2022-05-26 04:43:14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孔乙己
鲁迅虚拟(外一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9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红豆(2016年9期)2016-05-14 10:14:47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3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