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耕作方式试验总结

2013-04-29 21:43:48田虎宋兆文王德高李凤英王晓燕姜雪
农民致富之友 2013年8期
关键词:耕作叶面积分蘖

田虎 宋兆文 王德高 李凤英 王晓燕 姜雪

在小麦栽培中,不进行翻耕,仅利用旋耕机旋耕然后播种,已成为主要的的耕作模式。但多年旋耕在耕层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夏季降水渗入土壤深层,阻止小麦根系下扎,不利于蓄水保墒和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本次研究通过进行不同耕作方式试验,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对小麦综合抗性及产量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土壤

试验地块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类型为潮褐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为1.1%,碱解氮91.3 ppm,速效磷20.7 ppm,速效钾91 ppm,pH值7.1。

2.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因素为耕作方式,试验处理分别为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深松、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深耕、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旋耕、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免耕,以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旋耕处理为对照。该试验为大区试验,不设置小区,不设置重复,各处理面积为 867m2(5.1m×170m)。

3.调查记载

生育期:返青期、越冬期 拔节期、开花期、收获期。

田间出苗率:(单位面积基本苗÷每亩有效种子粒数)×100%;

冬前干物质积累量:取面积30×30cm2植株烘干后称量干重;

冬前次生根条数:分别调查各个处理的冬前次生根条数;

农艺指标:群体、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等指标。

产量的计算:每处理取3个点,每点取1m2,产量的计算:每处理取3个点,每点取1m2,晒干后进行实打实收,对称重取得的籽粒产量数据进行折算,计算亩产量。

4.方法

2011-2012年耕作方式研究试验安排诸城市在贾悦镇后徐宋村,试验地块水利配套、土地平整,地力基础较高,处理实施过程,机具/马力指标等试验供试品种为济麦22。播期10/16日 播种量每亩15公斤。

二、结果与分析

1.小麦生育期与不同处理群体变化

观察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与小麦的生育期无关,只与播期和温度相关。表1为耕作试验小麦生育时期表。

表1耕作试验的小麦的生育时期

不同耕作方式对群体的有一定的影响,深松和免耕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但是这种差异出苗就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直到成穗。说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出苗有一定的影响。

2.不同耕作方式苗期发育的影响

由表2可见,与越冬期相比较到返青期,不同的处理干物质积累,分蘖数、根数和叶面指数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干物质积累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排列:为深松>深耕>旋耕>免耕,与越冬前比较没有发生变化。

次生根数目各处理排列:深耕>免耕>旋耕>深松,深耕和旋耕个上升了一个位次。没有明显符合逻辑的变化规律。

单株分蘖数不同处理的变化:深松>深耕=免耕>旋耕,深松和旋耕处理位次提升,说明较深的耕层有利于分蘖数的增加。

叶面积指数不同处理的排列规律与单株分蘖相同:深松>深耕>免耕>旋耕。

说明深松或深耕处理比浅耕或免耕处理,更利于增加单株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

3.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见,秸秆还田深耕处理的产量最高,深松其次,旋耕第三,免耕最低。深耕的产量比旋耕产量增加15.2%,深松其次,比旋耕产量增加5.6%,旋耕第三,免耕产量最低,比旋耕产量低7.2%。从表中我们注意到亩成穗与产量有正向关系,深耕或深松可以提高成穗数,从而提高产量。

三、结论

1.在本地种植条件下秸秆还田深松有利于提高小麦播后出苗数量,为小麦的产量打下较好的基础。

2.深松与深耕对小麦综合作用较明显,有利于小麦越冬 ,增加分蘖成穗和产量。

3.免耕处理在较湿的条件下,出苗不利,返青后根系和分蘖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

猜你喜欢
耕作叶面积分蘖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现代农业(2018年7期)2018-02-18 10:58:09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重点分析和突破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新农业(2016年15期)2016-08-16 03:40:48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土壤与作物(2015年3期)2015-12-08 00:46:58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新农村(2015年10期)2015-09-28 00: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