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忠
过去十年,北京16个区县完成了第一轮文创产业发展的圈地大战,基本完成了各自在细分领域的卡位和布局,但比拼的仍然是集聚区、土地价格和优惠政策的组合,还没有哪个区县真正将文创细分产业的领导地位牢牢攒在手中。
一些原本在各个区县角落里落地生根的文化群落,因为政府和社会的注意,继而有了政府的客观分析、接纳、研究并规划管理,当这种群落形成一定的规模,便改头换面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在北京的版图上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景象。
到去年年底,北京区县文创产业的集聚形式基本明朗,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将原有与文创相关的产业园区加个文化创意的牌子,以便于享受文化创意的相关支持政策,大多数区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都是这样发展而来,如朝阳、海淀、昌平等;另一种是政府有意去规划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府结合规划利用各种政策组合吸引相关文化创意企业进驻,以政府的强力干预初步完成了产业集聚的目的,如石景山、房山等;还有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区域,由一些文化创意的创作者或从业者,出于种种原因自发集聚在某一区域发展,进而形成一个特有的文化生态,政府再适时出台政策予以身份的认可,如通州、丰台等。
不过,这种浅层次的产业初级发展局面在2013年有了变化,北京市开始更有意识地对区县文创产业发展聚焦:2012年年底,北京市正式组建成立了市文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从2013年开始,这一新设机构将全面统筹北京市100亿的文化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北京市在集聚区的基础上完成了19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划分,将产业集聚已经显现出的带动作用正式上升到功能层面去看待,并试图运用综合手段集中力量促进全市文创产业发展。
回头再看以往三种文创产业集聚形式的各自特点不难发现,朝阳、海淀等区县由于原有的产业集聚已经形成规模,并已经具有了高度的经济自我组织能力,因此在全市的文创产业发展中格外抢眼,但这种发展形式并非完全根植于文创产业,对完成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层级提升并不具有多大的借鉴意义。而后两种完全基于零基础形成的文创产业集聚,却亟需总结其经验以便于为更好地推动全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镜鉴。
如今,全国各地不惜代价抢夺文创产业巨头注册的竞争已达公开化、白热化程度,而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在国内频频上演,甚至在北京的各个区县也暗中进行。
这也使得通过不同形式完成产业集聚的北京区县又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往普遍依靠针对某一细分领域特殊政策累积的产业基础,在全国文创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显然已再难言牢固。而从总体上看,分布于16个区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单体的经济规模仍然较小,发展环境大致趋同,尽管各项发展指标因统计方式的缺陷,表现在数据上还较为好看,但以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企业本区注册外区办公、只重政策补贴不重发展品质、只重短期不看长远等等现象普遍存在,区县真正的文创产业发展其实并不十分乐观。
在被各界视为区县文创产业发展转折的2013年,北京市携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而来,16区县各自的“文创城池”也俨然已经搭建成形,但圈地和卡位大战之后,区县文创产业发展比拼的将是资源条件、政策服务和发展模式的组合,它们对昨天成败的总结梳理,对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关系的权衡,以及在文创产业发展中政府介入尺度的思考,并据此对今天发展所作的决策,将有可能决出新一轮发展中的赢家。
为此,从本期起,本刊将持续推出有關北京各个区县文创产业发展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