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是清代学者李渔对紫砂壶的评价,基本涵盖了人们对于紫砂壶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作为一种兼具实用和艺术双重价值的工艺品,紫砂壶在历史上一直是人们首选的茶具,同时也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竞相搜求的收藏品。紫砂壶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具有泡茶实用功能的同时,集壶艺、诗词、书法、篆刻于一体,因此自古以来便博得文人雅士的深嗜笃好。近些年来,随着紫砂投资市场的持续升温,使得保利、嘉德、匡时、瀚海等各大拍卖行也纷纷成立了紫砂专场。在今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由近代制壶泰斗顾景舟制的“寒汀石瓢壶”以人民币1495万元成交,创造顾景舟单把紫砂壶的世界纪录。近日笔者走访了国内著名的紫砂收藏专家王云涛先生,听他为读者讲一讲他的紫砂投资收藏故事。
收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喜欢茶的人不一定玩壶,但玩壶的人一定懂茶。”王云涛的一句话开始了我的采访。谈到自己的紫砂壶收藏,王云涛说最初也是从喜欢喝茶开始,从对茶的研究慢慢上升到对泡茶的容器和水的关注。他发现使用紫砂壶泡茶对于茶的味道有很大的提升。紫砂壶具有优良的宜茶性能,这缘于紫砂泥特殊的双分子结构使茶可以呼吸,更利于散发茶的香气,同时又不夺茶的原本的味道,使茶水色、香、味俱佳,且香不涣散。同时紫砂壶耐热性能好,可以承受冷热的急剧变化,冬天往壶内注入沸水壶体不会炸裂,同时紫砂传热缓慢,泡茶后握壶不会烫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由于对紫砂壶越来越深厚的兴趣,从2005年开始王云涛渐渐走上了紫砂壶收藏之路。王云涛用心学习收集与紫砂相关的知识,包括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及各个历史时期紫砂壶的特点、风格;紫砂壶的造型、装饰的鉴赏;对古今紫砂名家名作的探寻和研究、市场发展行情等一切有关紫砂壶的知识。学习相关知识为他日后的收藏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有了这样的基础,他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古玩城,在频繁的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王云涛已经能对紫砂壶做出准确地辨别和筛选。
说到投资收藏,王云涛认为艺术品投资是一个时间换空间的过程,最成功的投资就是在合适的时间买到好的东西。短线投资显然不适合,中长线才是合理的周期范围。谈到那次出色的收藏经历,至今还让王云涛兴奋不已。2009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云涛得知一位做紫砂壶收藏的朋友想转做别的投资,打算把手里的紫砂壶全部转卖,他当即赶到这个朋友家中。在陈列出的80多把紫砂壶中,他一眼便相中了其中的一把精品,于是便向卖主询价,得到的回答却让他颇为纠结,卖主提出如果想买,就要把这80多把壶全部收走,行话叫“一枪打”。可是王云涛认为除了看中的那把壶之外其余的壶对于他的意义并不大,他左思右想之后还是决定以卖家提出的5万元的价格 “一枪打”。王云涛从这80多把壶之中挑出了10把壶自己收藏了起来。在两个月以后,剩下的那70多把壶又以5万的价格被他“一枪打”给了另外一个上海的买家。从此,他“一枪打”的故事在圈子里广为流传。
王云涛喜欢收藏老壶,所谓老壶指的是1949年以前制造出来的紫砂壶。他的300件藏品中最早的是明代的作品。他对老壶的独特偏好是源于以下原因:首先,老壶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和精神的内涵。“当我看到这些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磨难流传下来的东西,感觉到我们在它面前只不过是个匆匆的过客,能真切地感悟到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对于人生多了很多的思考。而且老壶带给人的感觉和新壶是不一样的,那是一种玩壶玩久了才能感受到的特殊味道,新壶总觉得少了那么一口气在。”王云涛如是说道。另外一个原因相对于新壶而言老壶出现炒作个人作品的机率较小。
“捡漏儿”:靠的是眼光和胆识
谈到古玩投资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价格标准,而最大的乐趣也就在于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捡漏儿”过程。捡漏是指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说到“捡漏儿”,王云涛认为以前的“捡漏儿”实质主要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卖家也许对于古玩的真实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开出的价格会与其真实的价值相距甚远,但如果一个好的藏家掌握这其中的信息,便能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得到那件宝贝。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发展,“捡漏儿”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仅存的一些精品也只能在拍卖会和一些资深的藏家手里见到了。优秀的“老作品”既有艺术价值也有文物价值,同时又具有稀缺性,价值更胜于新作品是顺乎自然的。
紫砂壶在明代末年随着茶叶的出口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优良的宜茶功能博得了欧洲一定和贵族们的赞誉,他们将紫砂壶称为“红色瓷器”,并以拥有一件宜兴的紫砂壶为无上荣耀。日本的饮茶风气也很盛行,紫砂壶早在江户时代末期就已传入日本,明治年间日本人聘请宜兴的紫砂艺人来本国传授技艺。因此,全世界各地都散落着中国的紫砂器具,2008年开始王云涛面向世界开拓自己的收藏之路,逐渐收集海外回流的紫砂精品。王云涛饶有兴趣地介绍说,古玩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也象征着一种契约精神,如果买家询价,卖家出价,那么买家无论如何必须还价,并且倘若卖家同意以买家还出的价格成交,这笔交易就此完成,买家不能在还价且卖家同意后做出反悔。这样的交易规则对于深谙其道的王云涛毫无困难,但对于看得见而无法上手亲自把玩的东西,更多的要靠从事紫砂收藏多年历练出的独到眼光和高于常人的胆识了,王云涛将他的一次成功的海外收藏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一次日本的网站拍卖活动中,王云涛看到了一把让他大为心动的紫砂壶,但网站给出的图片十分模糊,相关资料也非常有限,更不用提亲自上手了。他隔空凭借自己的感觉认为这是把好壶,并且认定是老壶,于是下定决心赌上一把。拍卖开始,无底价起拍,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竞争异常激烈,并且意识到也有很多的行家参与拍卖,在加了足足有100多手之后,王云涛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实力花了5万多人民币拍得了这件宝贝。拍卖过程中他的心情十分忐忑,直到东西拿到手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幸运的“捡漏儿”结果甚至让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直到圈里朋友的聚会,大家纷纷议论猜测着这次拍卖,王云涛此时才踌躇满志地将拍得的紫砂壶展示于大家面前,并且得到了圈里人的一致肯定,当时就有人肯出五倍的价格收这把壶。
有成功也少不了失败,“打眼”也是每个收藏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打眼”是指没看准东西让人蒙了。王云涛意味深长地说:“初级水平的收藏者“打眼”往往是经验、知识的不足造成的,而行家的‘打眼往往都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说到底,还是贪欲。一件物品的某一点让你心动,从而干扰你的判断、阻挠你的独立意识导致投资行为的失败。”他不无感慨地说:“任何投资行为其实就是心理历练的过程,心态平和便会减少失误,回归理性的判断,在收藏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还是心理上的感受。至于升值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王云涛先生收藏紫砂壶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各个类别的艺术品投资收藏行为大都遵循着相同的轨迹,从兴趣喜好的产生到相关的知识、行情的了解,进而到不懈的实践学习。这是从事投资收藏的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只有格物致知,才能做好收藏。而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在把玩艺术品的同时得到精神、心理的共鸣和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