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然
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运行平稳有序,调整转型扎实推进,创新动力持续增强,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但从后续发展看,经济回升的动力仍然不足,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上半年,本市经济在总体呈现出“转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良好态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取得哪些成果?面临哪些挑战?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如何?这些问题在市政府向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中找到答案。
在市发改委主任张建东做的题为《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简称《报告》)中,分析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运行平稳有序,调整转型扎实推进,创新动力持续增强,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但从后续发展看,经济回升的动力仍然不足,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计划执行取得六大成果
《报告》总结了今年上半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得的六大方面工作成果。
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其中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和7.3%;投资、消费分别增长7.4%和8.8%。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总体仍处于正常合理的增长区间。《报告》中说,这一增速与首都发展阶段相适应、与首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相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二是产业调整转型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向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环节聚焦,产业布局加快向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首都经济在产业调整转型方面呈现出四个明显特征。首先是产业高端化步伐加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6%和16.9%,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汽车、电子、医药等重点行业分别增长28.9%、17.8%和12.6%。其次是布局集聚化程度提升。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增加值占比由2011年的40.5%提高到目前的43%左右。“四新”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再次是企业总部化特征明显。总部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5%以上。上半年,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累计达到133家;新增28家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累计达到691家。同时,业态融合化趋势显现。乐视、水晶石等一批融合型企业快速成长。
三是创新活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累计认定8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27%。文化创新取得积极进展。今年1-5月規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增长7%,利润增长40.1%。
四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本市着力加大地上与地下、市内与周边、生产与生活、应急与常态的统筹力度,着力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城市环境建设扎实推进。上半年淘汰老旧机动车14.6万辆,退出高污染企业42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水资源保障和治理同步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五是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22.4万人。各项惠民措施取得实效。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中小学、市属高校建设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努力缓解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紧张状况。
六是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制定实施本市26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第六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第一批工作基本完成。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营改增”试点企业扩大到25.7万户,年初以来累计减税122.1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2108.3亿美元。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75.9亿美元,增长23.7%。
经济运行中需注意的问题
《报告》说,在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本市调整转型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上半年首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实属不易。从各方面情况看,本市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压力依然较大,需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稳增长压力较大。从先行指标看,先行合成指数有所回落,制造业用电量、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14个月负增长。从内需动力看,上半年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从产业支撑看,部分服务行业增速有所放缓,新产业的培育和接续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一些困难。一些企业订单不足,产能利用率不高,部分行业存在用工难、招工难等,市场竞争加剧,部分行业盈利水平下降。
三是调整转型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制约创新资源优势发挥的瓶颈仍然存在。产业集约、集聚化程度仍待提高。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还需不断完善。一些领域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此外,还存在价格调控压力仍然不少等问题。
下半年的工作举措
《报告》中说,要打好下半年攻坚战,努力防范经济增速下滑,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工作举措。
一是综合施策稳定经济增长。要加强分析调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点调节、预调控,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增强消费拉动作用。充分认识发挥促消费政策作用,提升旅游消费质量,发挥新建大型商业、娱乐设施的带动效应,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区域。加快生活服务业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服务消费增长点。强化投资支撑作用。促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二是加快释放科技文化创新活力。把创新驱动放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位置,切实提高“两个100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尽快将首都创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打造中关村科技创新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文化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强化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布局。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城南、西部和郊区县延伸。
三是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高端产业功能区为承载和引领,积极培育增量、优化存量、协调布局,推动产业内部结构向高端环节转型提升,不断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增强“六高四新”功能区带动效果。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引进高端项目。挖掘内部潜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拓展服務业发展新领域。加快发展非基本公共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四是全面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和环境治理。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加快解决城市管理难题,以实际成效回应社会关切。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全力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综合施策缓解交通拥堵。全年新增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3公里。增强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垃圾、污水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水平。加快实施热力、电力、燃气、供排水等地下管线消隐改造工程,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是进一步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快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努力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做好居民增收和就业、社保工作。加快城乡居民增收步伐。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稳定重点领域价格涨幅。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水平。扎实推进本市教育领域三个三年计划,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国有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
六是持续释放改革活力。集中力量打好改革攻坚战,深入落实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推动本市26项重点改革年度任务取得实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稳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一批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加快服务业改革步伐,主动对接国家金融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研究制定本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
市人大财经委的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财经委审议认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市人大财经委同时指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影响全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内需增长动力仍然不足,民间投资尚不活跃,经济转型中新的增长点有待培育。对此,应切实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市人大财经委对本市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着重提出七条意见和建议。
一是科学研判经济走势,统筹安排好下半年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研究,高度关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等年度计划指标,科学决策,有效应对,努力完成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任务。
二是着力推动一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要不断巩固和增强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技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大对节能环保、互联网等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在全国的影响力、辐射力。
三是发挥好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研究制定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扩大文化消费和旅游休闲消费,不断释放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果,吸引境外消费。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提高投资效率,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加快落实各项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四是加快对大气、交通、垃圾等方面突出问题的治理。切实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完善监测体系,开展区域联防联控,促进首都空气质量逐步改善。运用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城市交通运行管理的方式方法,综合统筹地考虑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严格垃圾分类管理,落实责任,不断提高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水平。
五是进一步加强就业保障工作。尤其是做好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引导和服务,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突出作用。
六是切实加大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加快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落实市场监管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七是落实中央“简政放权”要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相关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权限,创新管理,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