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兴
[摘 要]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要看清误区,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误区;策略
目前,有些学校在实施“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使教师的“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存在诸多认识上与实践上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效果。
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认识上的误区
(一)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有的认为在一节课内把教参规定的教学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有效的;有的认为一节课只要学生有一点收获就是有效的;有的认为只要部分学生听懂了、有收获就是有效的。凡此种种,都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不到位。
(二)教学内容、目标上的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没把教材各方面都讲得透彻,没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全部落实就是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就是一节失败的课。因此,在45分钟里总是务求把教材的方方面面都详细地灌输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现在许多教师“深刻”领会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精神,十分重视贯彻课标要求,刻意追求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一节课,时而音乐阵阵,时而图片纷呈,时而比手划脚,时而欢歌劲舞。内容是丰富精彩了,气氛是热闹活跃了,而学生究竟在这一节课中学到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素养,就不知道了。
(四)教学评价上的误区
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新课程标准提倡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有些教师因而片面认为就应在教学中对学生采用全面的激励性评价,无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适合激励,都一味地给学生以欣慰的微笑、热烈的掌声和华美的赞誊辞藻,却不对学生的知识性错误予以及时诚恳的纠正,对学生的不良心理表现进行严肃的批评,这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应对策略
(一)更新教师观念
任何现行教材和教参都是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的普遍状况而设计的,完全照搬教材与教参是不可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的。针对教师认识上的误区,组织教师一方面学习现行教材的《课程标准》,对如何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展开讨论,让教师认识到过去所用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现在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习有关高效课堂、尝试教育理论,重建价值观:教得好不如学得好,学得好才是真的好,学得好才是教得好。
(二)明确新课标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素质教育要求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教师每节课都应对三维目标胸中有数,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不宜过大求全,要有通盘考虑,敢于大胆取舍。与其让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还不如抓住一点,突破夯实。
(三)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有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教得好变为学得好是教学改革的一项任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倡导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一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二是能够改革过去应试教育体制下过分对学生责罚而暴露出来的弊端。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允许有其他合理的评价方式并存,如适当的批评教育和适度的挫折磨练,而并非只能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责任编辑 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