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龙
从生命教育的本质以及生命教育的内涵出发,试图说明生命教育的目的,即生命教育必须让学生了解并在生活中实践自尊的教育、良心的教育、意志的教育和人我关系的教育,最后阐述了在美术课程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具有学科特点的生命教育。美术课程生命教育学生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人文学科的视觉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特别是艺术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中承担真切的意义和使命。一、生命教育的本质1.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与动物不同,不仅有自然的生理生命,更表现为社会的生命、精神的生命和超越的生命;人的生命不仅有作为动物的本能,更有精神意识支配的感性生活。2.生命与生活的关系在人生过程中,生命与生活的二个向度形成了“线”与“点”、历史性与当下性的关系,人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人的生活是生命的表现,两者统一构成完整的人生。人们在具体的生命展开和生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二种倾向:一是只知生活而不知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如吸毒现象,人们吸食毒品虽然各有偶发因素,但是其共同的问题是:为了生活感觉中的飘飘欲仙,他们损坏生命机能、残害自我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毁于一旦。另一种偏向是只知生命不知生活,信奉保命哲学,刻意抑制自我的生活欲求。3.生命教育的目的(1)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的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要体会自我的精神生命,意识到人的精神世界是与动物相区别的。在人生中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的知识水平,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3)要意识到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要知晓:死是人们终极的不可逾越的存在本质,体现人生奋斗的重要性,珍惜生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超越生命所要实现的是从精神上获得永恒。(4)要引导人们构建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人们在追求生活的感受时,不要为害生命的健康和存在。如对待喝酒的态度。二、生命教育的内涵1.自尊的教育其主旨是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工具,也不要把别人当成工具。这特别表现在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和管教孩子时是否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要他们做什么事时,征询孩子的意愿。我们希望孩子学习面对人的时候,要请别人做任何事时,都必须征询他人的意见,因为他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他不是你的工具。在我们的教育环境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学与同学的互动上,假如没有自尊或尊人的观念,就会常常把别人当成工具。一位优秀的教师也会把学生当做成就自己成为“名师”的工具,因此教师在强调自己是好老师时,应该问自己,是否就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我们希望借着自尊教育,具体地教导孩子,让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人的价值,人是什么以及自尊的内涵是什么。2.良心的教育有了良心,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良心非常抽象,在伦理学上它是一种个人主观伦理。孔子的“不安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任何事前先问自己心安不安;孟子“不忍之心”,做事之前自问忍不忍心?虐待动物、折断树枝是否忍心?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生活细节中让学生不断反省的,在做任何判断选择时也应先反问自己的良心。孟子说,一个人没有良心是因为他被蒙蔽了。是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没有提醒他那“不安之心”及“不忍之心”;父母师长没有教育他;或者常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许多残忍的镜头,看多了,慢慢就没有了不忍之心,变得麻木不仁。因此,要特别重视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医院或一些场合看了生老病死后,改变整个生命观,学习到对生命的坚持、敬重,良心教育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建立。3.意志自由的教育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人是可以有志向,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生命方向的。你是自由的,是你行动的主人,不要做任何事都认为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别人的压迫。另外,教导学生判断哪些行为是不自由的以及为什么会不自由。比如,坏习惯、无知会产生不自由;我们可以用许多的事例来向学生说明的。一个“全人”,身体、心灵都要发展,意志教育就是心灵的部分,能够感动、有恒心、有志向,就是一种心灵教育,也是目前最为疏忽的。4.人际关怀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无关,可以任意妄为。人的生存是依靠很多他人而生存,不可能独自存活;也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我和你”的关系,把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当成“你”,而非无生命的“它”。也希望我们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的独立个体,而不是物质的“它”,不将学生物化,这样才能建立学生的自尊。古人讲“仁心”,两个人完美的互动就是仁心。人与人之间有完美的互动,人才能活得好。当今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常常忘记一个人过得好,是背后有很多人的付出、牺牲才能成就的。三、美术课程中的生命教育1.生命教育的起点是环境教育大家都听说过“覆巢无完卵”这句话,如果孕育生命的环境破坏了,生命很难生存。拯救地球的使命,舍“人”其谁?何况这也是人类制造的,倘若我们不能认真对待这件事,可能会有“自作孽不可活”的命运。因此,生命教育要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建立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努力过俭朴生活,所以谈生命教育的起点是环境教育。我们必须在美术课程中结合各科教学对以下的信息向学生渗透,并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和展示:(1)认识中国的地理景观,认识我们所在地的自然生态;(2)认识我们福建的森林,生长的植物、动物,特别是受保护的物种,如红豆杉、华南虎等;(3)了解我们的水源保护区,到学校附近的河川观察了解讨论河流的生态情况;(4)举办龙岩特有的动、植物图片展览,认识保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2.引导学生欣赏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上存有生命是十分奥妙的事,且种类有3000多万种之多,只是其中的一种——人类,却使得许多生命在快速地消失中。人类需要动物与植物的供养,甚至需要他们来救助人类的疾病,其实生命之间是互相依存的,特别是人要存感恩之心。换个角度看,如果在花草间看不到蝴蝶、蜜蜂,在森林里找不到鸟类和野兽的踪迹,炎炎夏日之时听不到蝉鸣,原野上没有野兽在奔跑,这样的寂静世界,似乎失去了生存的趣味与美感。倘若学生愿意去欣赏各种美丽的生命,像蝴蝶、青蛙、红豆杉、华南虎……并意识到这些美丽的生命即将灭绝,或许会改变他们对生命的态度。所以,在视觉艺术教学中,能透过赏鸟活动、赏蝴蝶活动或以影片、幻灯片欣赏,目的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美感。当学生能感受、体验生命的美与真,这应该是生命教育的另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透过文学、美术、音乐来欣赏人的美,欣赏人的美丽与丰富,从儿童到老人,从黄种人到白人、黑人,女人和男人,从欣赏人到爱人。以建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世界。3.期许学生尊重生命当学生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领悟生命的奥妙,又能感受生命的美,会去欣赏与赞美,渐渐地形成一种信念,就是尊重生命,要有“好生之德”。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依照他本来面貌活着,自由地成长。当我们碰到任何生命,都须持有戒慎尊重的心情,不可存着玩弄的意图。譬如打死一只蚂蚁或蟑螂,虽然不必像出家人一样强调这是一种罪过,但也不能以打死他们为乐。在现在,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的设立,都是在体现尊重生命的精神。对于人的尊重,应該从重视孕妇、儿童、老人、穷人……这些弱势群体开始,尤其是儿童。在教学中,能尊敬儿童、把他当独立的人看,凡事征询他的意见,请求他的同意,对学生的美术表现以理解、认同的态度,将这样的态度转而对待他人,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觉得——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被人尊重的,并使我们和学生作到“尊重生命应该是一种道德坚持,是一辈子做人的原则”。4.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践“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那就从爱护生命做起,帮花草浇水、松土,劝导别人不践踏草坪、攀折花木,参与自然保护工作,为老人、福利院、社区服务,并把这些行动和日行一善结合。美术教学在课程和教师方面应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如影片、动画、幻灯、美术作品等支持和鼓励,并教导他们行动的技巧,特别是助人。首先,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对待他人时,能使用同情心,愿意倾听,又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不使爱惜生命成为口号。其次,要做到珍惜生命,具体行为是过“俭朴生活”,不能浪费资源,过度消费,甚至吃食稀有动、植物。5.关注审美关怀“审美关怀”的艺术教育理念,体现的是对艺术人文与生命环境的关怀。审美关怀特别强调融合艺术的学习与人格的陶冶,期望能引导学生发展美感、创意和思维,关怀艺术与人文。我们将审美关怀的理念融入于整个课程的设置、实施以及评价中,成为教育者的教学信念。我们常鼓励学生怀着“美丽的心”,可以请学生自我定义这颗美丽的心,如感恩、珍爱物资、关心别人和关爱生命等;引导学生想象“我是一件艺术品”——将自己视为一件自我雕琢、不断成长和完善的动态艺术作品,期望学生自我成长,关注品质、丰富艺术感受,协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色建构理想的艺术形象,经过自主的学习达到目标。视觉艺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审美关怀”的人性态度和艺术素养为本,将课程内容扩展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视觉文化”,在教学中建构:(1)从感恩的心出发;(2)以批判之眼洞察;(3)以创意之念改善。从“审美关怀”理念出发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价方面认为学生是主动且负责的课程参与者,是教师的学习伙伴,有能力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评价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关怀,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教育方式”,在温馨互动的评价过程中,师生具有高度的合作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长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倾向于多元活泼的方式,旨在观察与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判断以及如何诚实面对自己,关怀别人和把握机会展现才智。通过教学行动发现,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设计,表现了创意与美感,展现其自我反省、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并籍此活动培养同伴合作学习和积极负责的态度。总之,教学不应该只被看作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同时被看作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以整个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部分投入到教学中去的,视觉艺术教育与生命同在。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人生八个阶段.
[2]董秀华译.克林顿教育咨文.教育参考,1997.
[3]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福建:福建论坛,2005,(9):25-28.
[5]瞿葆奎教育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