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丽淑 潘冬青
[摘 要]通过对146家企业的实地调研,从微观层面探究了浙江产业升级内生路径的创新行为。结果表明,目前在浙江产业升级的进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日显突出,但R&D投入不足以及人力资本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阻碍了产业升级的步伐,今后政府应继续在这些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
[关键词]产业升级;自主创新;R&D投入;人力资本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一国或一地基于其要素禀赋的动态比较优势,不断适应产业环境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开发与创造需求能力,促使产业发展能力逐步培育和积聚的过程。在产业升级中,既有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创新、技术含量提升、功能拓展等产业形态的结构升级,也有每一产业内部流程再造的技术装备变化、人文素质的提高和管理进步的能级提升,更有企业经营功能在产业链上的变化。因此,产业升级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Teece & Pisano,1994)。为了从微观层面探究浙江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浙江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的创新表现,以及在各个生产及组织层面上的独有特征,揭示浙江产业升级是否具有创新的内生性,课题组以146家企业为样本,并以企业人力资本、R&D投入以及技术改造引进费为解释变量,自主创新能力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了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
课题组主要以浙江制造业企业为对象,采用邮寄问卷以及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相关调查与研究。本次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73%,其中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各占4.6%、14.4%、16%、48.9%、14.4%,其他企业占1.5%(其中1份问卷没有回答)。从企业规模来看,特大型、大型、中型及小型企业各占2.3%、14.6%、55.4%、27.7%,同时被调查企业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占16.7%,装备制造及重要机械基础行业占13.6%,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占9.1%,电子信息行业占7.6%,其他行业,如新材料与新能源行业、家用电器行业、文具行业等,均有数量不等的企业。
研究的数据全部来自问卷调查的结果。以专利申请指标表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本科及以上人数的占比代表企业的人力资本,R&D投入与技术改造引进费分别以企业研发支出及技术改造引进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来计。此外,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在浙江产业升级中的地位,模型中引入了虚拟变量,以揭示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表现特征。相关数据的处理与计算主要采用SPSS软件进行。
三、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主要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由于模型分析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而使用横截面数据的线性回归模型容易出现异方差现象,故在此采用非线性的双对数模型进行研究,具体模型设定如下:lny=?琢+?琢1lnx1+?琢1lnx2+?琢3lnx3+?琢4D+?茁1Dx1+?茁2+Dx2+?茁3Dx3+u(3-1)。
其中,y表示企业的专利申请数,xi(i=1,2,3)分别代表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以及技术改造引进费,D为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特征的虚拟变量,具体定义如下:
(3-2)
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并对结果使用White方法对异方差进行校验,得到如下结果(表1)。
表1 模型1的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5%,1%水平下显著,双尾检验。
四、结果分析与说明
(一)人力资本驱动企业创新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技术创新是一种高知识、高技术的投入,需要具备思维活跃、敏感度高的人才参与,教育会增加一个人的信息和技术存量,包括对机会的认知和追求。员工学历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因此理论上代表人力资本的高等学历指标应与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利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样本企业中高等学历比例与企业专利指标呈现10%水平下的显著正相关,但在5%显著性水下不相关,这说明在样本企业中,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虽已有所体现,但真正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此外调研结果也显示,67%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本不足是阻碍本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因此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夯实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源基础乃是企业与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R&D投入不足阻碍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研发支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是企业进行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理论与实践均表明,研发强度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应具有极为显著的正效应。而从表1的经验回归方程看,尽管R&D投入对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利指标具有一定的正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无论是在1%,还是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显著。
同时我们的调研也显示,68%的被访者认为浙江企业当前的研发投入不足,只有27%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目前的研发投入是合适的,而认为投入较高的比例仅占5.4%,同时从企业研发资金的融资渠道看,目前浙江企业研发所需资金主要依靠的是自有经费(35.62%)、银行借贷(21.23%),而信用担保、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等途径比例相对较小。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企业容易在全球形成研发网络,从不同合作方取得所需的R&D资源(赵春艳,2009),而发展中国家企业从多途径获取R&D资源则较为困难,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寄希望于政府能提供补贴,改进信用机制和融资环境(沈满洪,2012)。目前浙江企业在研发投入与资金渠道方面的不足,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价值链的需要,已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性能力提升,进而影响产业升级的另一个主要障碍。
(三)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技术改造引进费反映了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一个外生变量。一般技术引进的规模越大,技术引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就越接近于技术领先者水平,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增长速度就越快,相应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就提升较快。我们对浙江样本企业的模型估计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模型中技术改造引进费对代表企业自主创性能力的专利指标的正影响,在5%的统计意义上通过了检验,这说明目前就技术引进与研发两种获取技术的途径看,技术引进对浙江企业创新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四)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日显突出
模型中虚拟变量的系数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其他类企业的特征。结果显示,该变量不仅在5%的统计意义下通过了显著检验,而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也得以通过,这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在各个变量上表现出了与其他类企业显著不同的特征。进一步的观察表明,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非常显著,而相比之下技术引进的作用却不显,这表明尽管目前浙江总体企业的研发与人力资本对自主创新的作用还不明显,内生的由研发与人力资本驱动的产业升级路径尚未形成,但在浙江高新技术企业层面,这种内生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并正在对浙江产业的升级发挥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五)主要结论与建议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目前在创新驱动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形成过程中,技术引进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而伴随着技术引进带来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的扩散,在浙江高新技术企业层面,内生的由研发与人力资本驱动的产业升级机制已初步形成,并对浙江总体产业的升级发挥着较大推动作用。但总体看,浙江内生的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尚未形成,人力资本与研发对驱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性还未充分显现,而要扭转这一现实,浙江今后应加强如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采取区域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加以支持,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人力资本的对口合作,积极引导高层次人力资本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流动,最大程度地把人才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力资本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其次,继续加大对中等人力资本的培养力度。目前浙江经济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但人力资本水平却位于中间,技术力量明显不足。因此政府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以政府调控为补充的混合调控模式,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大批掌握现代技术、适应社会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
再次,进一步加大人才管理和激励力度,鼓励和推广技术入股等技术要素分配机制,形成倾向于创新人才的收入分配体制。同时还要加大人才舆论宣传力度,为人才设立多种社会荣誉称号,提高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以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优质服务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发挥人才作用。
最后,积极搭建全方位的金融创新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健康的金融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从各个渠道为企业的研发输血。具体包括:
一是着力发展产业金融体系,探索有利于浙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的多种融资方式,以发展专业化、区域性、特色化的中小型、新型金融机构为重点,建立更加灵活的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高效率的、专业型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解决投融资对接的“桥梁”问题。
二是以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为重点,创新政府财政手段的运用,大力发展以财政、金融为主体的金融科技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紧密结合,在政府推动下,借助市场化手段,提高政策资源运用效率与质量,为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提供更多有效的机制或载体。目前在科技金融方面,中关村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浙江可以借鉴其经验进行有益的尝试。
三是注重金融资源和要素的整合,大力推动金融支持各个子系统协同、协作机制的建设。金融要素与产品链完整才有“组合”、“协同”的基础。不仅包括各类金融机构的协作,还包括股权质押贷款、小额贷款、创业投资、产业基金、天使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中小企业私募债、科技租赁等创新手段、产品、工具的整合,形成“组合拳”,甚至可以考虑围绕“产业链”构建针对该产业上下游的投融资服务链。
参考文献
[1]王岳平.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机理分析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15).
[2]王忠宏,彭晓博.浙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查[N].中国经济时报,2012-02-17.
[3]刘佳.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转化路径选择[D]. 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8.
[4]刘佳,陈飞翔.关于中国实现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路径选择[J]. 财贸研究,2006,(1).
[5] 张涛,张若雪.人力资本与技术采用:对珠三角技术进步缓慢的一个解释[J].管理世界,2009,(2).
[6]Aghion and Howitt.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 Econometrica, 1992(60),323-351.
[7]Coe and Helpman.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 Redding,S.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Welfare Effectsof Trade,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91:15-391.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