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民国语文,精彩中有深沉的寄托,呐喊中包含着优雅的人生
新得一本《民国语文》,编者序言中对其出版缘由说得明白:一方面近年一些文史资料使国人发现一个“新”民国从而掀起“民国热”;另外就是许多人对当下的应试教育产生质疑,从而反思以期改良。因之,这本汇集“八十堂大师国文课”的老教材重新面世。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一个相当动荡、纷乱而又相当活跃、充满生机的时代。回溯我国悠久的历史,先秦、魏晋、五代都与之类似,都是在一统政权颠覆之后或建立之前出现的历史阶段。先秦诸子百家基本奠定了后来我们所称“国学”的基础;魏晋时期开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的自觉”,使文艺、思想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五代宋初则是中国古代另一个大文化建设的准备阶段。民国,正当以科举取士为代表的中国旧式教育制度覆灭而西方思潮随着枪炮大举进入的所谓“亘古未见”的变局,一些志士仁人对于这种沉痛感受尤甚,发而为文,文中处处体现出那种思想的张力和文字的生命。看看这本《民国语文》,它所选的文章,大体和考试无关,意在开启民智、唤醒民众,而这正是时代的整体需求。
教科书体现了这种需求。对于今天人们动辄谈及的所谓“国学”经典,则甚少提及,因为那正是民国时期遭到批判和清算的所在。从生活细节到意识形态,期望“新”观念指导“新”意志从而生长“新”国民的目的贯穿全书。
所选文章真可谓不拘一格,其中不乏唇枪舌剑的论敌之作。其文笔所指,既可以是家国大事,也可以是生活点滴。文风又各各不同,不教条,不做作,也不标榜,任情写来,质实而生动。教你“现在怎样做一个父亲”的鲁迅先生,原来是借题发挥他一贯的对于传统伦常的看法;教你“立志做大事”的孙文,原来不过用短短几百字,而且把一个大题目说得如此亲切可感,令人矜躁俱平;连《黄花岗烈士纪念会演说词》这样看起来绝对的官样文章,陈布雷居然可以说得这样有血有肉有干货,那是因事而发,缘情而动,非为摆pose,也非为走过场。
革命者闻一多,原来有深厚的旧学根底。他的《庄子》研究,蔚为大观。这里选编的《庄子》一文,是他的论文,读起来却没有丝毫的晦涩和聱牙。那是通人感悟之后的外化,其目的是把自己理解的庄子和人分享,故而语言力求简练,意思力求晓畅。不是一知半解者沽名钓誉的赶制也不是以矫饰文的装点。不需要参加博士论文答辩,需要引证那么多典籍、累计那么多字数;鲁迅用短短几千字写就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胜过几百篇言不及义的论文。这是因为他是用真知来论说,写这么一篇文字,需要的何止是几篇相关文献?“革命家”的标签之外,鲁迅实是能够和古代文人异代相知的人物。结尾他对中国所谓“田园诗人”的评判何等精彩:“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不需要引证别人的成说,这就是作者自己的断语,类似于《史记》中结尾的“太史公曰”。所谓春秋笔法,斯之谓也。
而在这种近乎一致的情调中,也有如徐志摩者所发表的内心独白,优美到极致。不是说他的文字,实在是这个人的人生,整个就是唯美的存在,想象中他的形象令我时时记起《世说新语》中“看杀卫玠”的故事。《翡冷翠山居闲话》,在那样动荡的年月,那样众人皆慷慨的年代,居然有这样的文字,一个衣食无忧的贵族,在想着出行要不要带旅伴和书的问题,这是一种纯然的生活艺术,它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美。
民国语文,精彩中有深沉的寄托,呐喊中包含着优雅的人生。它属于且只能属于它的时代。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材,因应着它们时代的需求,也最终因为需求的不能满足而退出。但,语文教学恐怕还应该回归到时代的整体需求,为开启民族心智、提高我们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意志、精神境界和交流方式而设。这可以成为今天乃至将来语文教材编写者的殷鉴。
责任编辑 张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