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秀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残茬、秸秆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改善作物的生长的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二、保护性耕作原理
耕作的目的是为了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除草可以用除草剂,也可用人工和机械除草,土壤有合适的容重、 空隙度,可以便于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的交换流通,有利于作物的根系生长,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三、新乡县基本概况
新乡县辖6镇1乡1区(省级经济开发区)178个行政村,总人口34.3万人,总面积3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地处豫北平原中部,南眺黄河、北依太行;中心位于北纬35°17,东经113°48属半旱地区。新乡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等粮食作物,小麦年种植面积30万亩,玉米年种植面积24万亩。多年来,玉米已全面采用免耕播种,小麦种植采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耕、耙、播种的作业模式。农机化现状,截止2012年底新乡县拥有农机总动力44.86万千瓦,拥有大中拖1025台,小拖3068台,配套机具6688台(件),亩均动力1.28千瓦,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正在积极推进。农机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基本形成了县、乡、村多种成分联合作业队,农机大户服务网络。
四、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新乡县是个农业大县,多年来广大农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还破坏了土壤的保护层,导致了水分流失,加速了土壤的进一步沙化,加上区域独特,交通便利。从东、南、西呈马蹄形环绕新乡市区大半周。京广、新太、新荷铁路在这形成枢纽,京珠、济东高速、107国道穿境而过。每年春夏季风的沙尘给人们的生活及行车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因此,尽早实现保护性耕作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创建节约型社会,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都是非常必要、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
五、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措施
2008年-2010年新乡县农机局承担了河南省保护性耕作项目。在省、市农机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如期完成了项目预定目标任务。三年来共投资项目资金30万元。采用的措施:(一)培训宣传: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三年来共举办大型现场演示会19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7次,科技下乡指导116次,培训机手518人次,技术人员338人次,农民5164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2万份,技术手册800余本,制作并发放技术光碟300盘,分发给项目实施乡镇村级农户、农机手。其次是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放光碟,报道项目实施开展情况。因势利导推广免耕播种技术和机具。(二)完善作业模式:形成长效机制,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示范引导逐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针对免耕播种机分布不均衡、机手和实施农户供需衔接不紧密的状况,新乡县农机局组织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提前进入项目区重点乡村,结合乡镇农机站和村组干部、农机户和农户,搞好供需对结,推广定人、定地、定机的“三定”作业模式。同时重点培养了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帮助和指导其建立相对稳定的作业对象,从而初步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机具市场化作业的长效经营机制,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从起初的资金补贴引导渐渐成为农机手与农户间自觉接受,自愿交易的市场行为。(三)强化后勤服务,保障机械出勤:针对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新事物,机手对机具性能了解不深,操作不熟练等情况。农机局成立了巡回技术指导和维修服务小组,设立热线电话24小时值班。(四)加强部门协作,搞好数据检测。为准确全面了解掌握示范区动态和效果,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邀请县农业部门的种子、土肥、植保专家,县统计部门的农调专家共同组成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效果检测小组,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根据新乡县项目区试验田免耕模式和常规播种模式相比较:示范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小麦较常规播种模式每亩少投入45元,每亩增产21kg,亩增收50元左右,亩节本增收95元左右;玉米每亩较常规模式少投资10元。亩增产30kg,亩增收60元左右,每亩节本增收70元左右。达到了节本增效作物健康生长的目的。
六、社会效益
1.节水
保护性耕作播种小麦与传统播种小麦相比每亩省浇水一次,省浇水费10元。
2.节油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机车进地作业次数减少4次,每亩节油约4.5公升。
3.保护性耕作省工省时,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从事了其它经营
4.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机具的升级换代,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
七、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部还了田肥了地力,减少机车进地四次,降低了土壤的容重,改善土壤的结构,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蓄水保墒能力增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解决了秸秆的堆放、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和土壤的破坏。改善了生活、生产环境。
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模式,群众对其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小麦免耕播种遭遇了挑战和困难,形成了布点分散、点多面少,不便统计、不利观摩的局面。同时,免耕播种机配备相应的起埂设备效果较差。对于长地浇水困难,不同程度影响了推广。
鉴于以上存在问题,特提出建议:一是厂家尽快对机具进行技术改进,使免耕设备更加完善,二是建议厂家进一步提高机具的生产质量。
九、小结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模式,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各项措施,确保示范区面积持续增长,才能依期达到较好的推广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