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晓丽
[摘 要] 我国的农村土地管理必须要全面深入农村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将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加快实施征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并且稳定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将各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进行发展。推进当前现代农业的不断建设,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合理管理,从本质上给予了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政策上的扶持。积极推进当前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节约利用以及集约利用城乡的建设用地,对农村土地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辽宁省凌源市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探讨农村土地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辽宁省 凌源市 农村 土地管理 不足
农村土地整治中已经将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农民自身生产和生活环境也进行了改善。当前形势下,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全新的一个平台。在2009年,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将农村土地整治写入到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并且加入到了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将农村土地政治上升成为了国家层面中战略的部署。各个地区在土地流传方面、土地资金管理方面以及土地整治模式等等方面都实施了十分积极和努力的探索。但是,我国的土地管理仍然处于一个新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是一项涉及到了权益维护以及利益维护的重大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下面,笔者就对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各项法规以及各项法律已逐步得到了落实,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成功,农民比较满意,但是,仍然存在着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自身法律意识比较模糊,以及与自身的发展背道而驰,农民存在着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等情况,时常发生侵害农民自身土地合法权益的现象,更有甚者,直接引发了大量农民群众上访,农村自身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其中,相对来说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自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使得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所减少,有些农村地区除了有少量机动地承包费用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还有些农村甚至存在债务。所以,有些农村采取将机动地对外发包、强制性流转农户承包地、高价对外出租承包地、出卖集体地等等方式,产生了诸多问题。
二、农村土地管理的对策
1.农村土地管理要依法行政
近年来,我国党中央提出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任务,并且明确指出了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以及生产发展等基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目标,与此同时,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纵观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土地管理自身的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而引起的,土地管理的政策不能落实到位,从本质上决定了干部与群众关系是否正当和紧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那就要求农村干部和人民群众必须要对土地管理相关的制度和规章进行认真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必须将农村干部自身政治觉悟以及法律意识进行有效提升,使农村干部做到依法行政、言出必行以及廉政公明,对执有农村土地管理的权力进行合理运用。与此同时,执法人员必须认真贯彻五个不准政策以及一户一宅政策,对相关的土地政策进行严格实施,将相关土地方针以及土地路线真正落实到位,最大化维护广大农民权益,最终保证农村土地管理能在有序、有法的良好环境中稳定发展。
2.农村土地管理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
农村土地管理要想紧密依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就必须要求农村的干部利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使得农村能够将土地承包法的热潮掀起,使得农民对于国家土地政策以及相关法律和法规有所熟悉和了解,明确其自身的权力和义务,懂得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必须要加强广大农村干部法律法规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将农村干部法律的意识进行提升,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端正农村干部的作风,提升农村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水平。除此之外,必须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进行努力规范和积极引导,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农民有权利对承包是否流转进行决定,更加可以决定土地以何种方式进行流转,不管流转的方式如何,要求干部必须要严厉制止那些强迫或者妨碍农户依法对于承包地实施流转这样的行为,将健全土地承包关系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基本前提,坚持依法原则、自愿原则以及有偿原则,努力探索和寻找出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全新机制。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农村,要求干部必须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承包和有序流转承包土地,从本质上提升土地利用率,使得农村的土地管理能够依法、有条不紊的实施。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农村土地管理要依法行政以及农村土地管理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这两个方面对农村土地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裕军 ,邱玉秀,何露,等.中低产田杂交水稻 3414 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1-122,124.
[2]中澳管理项目国家发改委体改司澳大利亚工作访问———农村城市土地使用流转程序及土地管理改革[J].四川改革,2010,(04).
[3] 张斌, 翟有龙, 徐邓耀, 等.耕地抛荒的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3, 24(5):49- 52.
[4] 张怀献,范和平.安徽省耕地抛荒周期性波动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2, 30( 3) : 496- 498, 503.
[5] 王丽琦.农村土地抛荒的“新土地革命”的社会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 4) : 30- 35, 40.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