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萍 李星仪 肖云香 魏萍芳 张云凤
[摘 要] 通过对景洪市茶叶总体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了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中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对策。切实加强了景洪市茶叶质量安全系数,有效的保障景洪市茶叶质量安全。
[关键词] 茶叶 质量 安全 发展 对策
景洪市国土总面积6959平方公里,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干湿分明,静风少寒,基本无霜。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景洪市农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茶叶作为主要的的农产品,具有许多益处,其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前几年曾报道贵州用“美术绿(铅络绿)炒制茶叶等事件,这一事实应立即引起广大各界的高度重视,因为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茶叶是景洪市传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市的农业产业中,茶叶的生产、加工及销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此,作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农产品,茶叶的发展、质量安全尤为重要。
一、景洪市茶叶发展现状
1.景洪市茶叶基本概况
据统计,2011年末景洪市年初茶园面积为254136亩,年末茶园面积为253325亩,当年采茶面积为225913亩,茶叶生产量132505吨。据2010年末统计数,全市有茶园面积25.41万亩,采摘茶园24. 51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2200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3.4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569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2.1%。参与种茶、制茶、售茶的从业人员6.83万人。
2.景洪市茶叶企业发展基本概况
全市有制茶企业220户,其中初制厂(所、点)200户,精制茶厂20个。已有20家企业获得“QS”行政许可。“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有2户企业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加工的茶叶主要是绿茶、普洱茶两大类,覆盖红茶、乌龙茶、花茶三大类。重点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品牌,现拥有“易昌号”、“昌泰号”、“龙园号”、“云芽牌”、“岗绿牌”、“茉莉花型普洱”、“大渡岗牌”、太阳鼓”等系列知名品牌。全市参与种茶、制茶、售茶的从业人员6.83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户1.19万户。
3.景洪市茶叶良种推广及服务体系概况
全市现有茶园种植面积中有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14.01万亩,占总面积56%。推广种植无性系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矮丰、紫娟等品种。近年来,景洪市茶叶科技支撑及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发挥职业教育、劳动就业、科研等部门及茶业协会的作用,采取各种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每年培训茶农5000多名。科技支撑及人才培训体系已基本形成。
4.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果、成效
景洪市政府和有关领导对茶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在2012年景洪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壮大粮、胶、茶等传统产业,努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产业支撑”。并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支持茶叶产业化发展及优化产业结构。具体举措包括:无公害茶产地整体认定、低产茶园改造、茶农民工培训、标准茶园建设等项目。通过不断努力,景洪市茶叶品质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5.肯定成效,发现不足
虽然我们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从茶叶生产源头说起,专业化的种植、生产企业少,多以小农经济粗放发展模式存在,这就造成了许多中低产茶园的存在,优质茶生产面积小等问题,都是景洪市茶叶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
二、存在的问题
1.对茶叶质量安全不够重视
虽然有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茶叶企业,生产从业人员对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往往采取放任态度。从而造成了企业缺少专门管理质量安全的相关人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关键控制点无良好的监控,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质量卫生意识还不强、产品出厂检验环节还比较薄弱等问题都为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2.品牌效应差,缺少龙头企业
景洪市目前较为知名的茶叶企业为勐海的大益牌,但单靠一家知名企业难以承担起带领景洪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的重任,还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的茶叶企业。即使有一定的规模企业,但在广告、营销、宣传等方面做的不太理想,致使虽然有茶叶品质质量有保障,但并不为人知晓。另外,我市茶叶销售以企业自主经营为主,在品牌管理上较为混乱,市县没有专门的统一品牌管理机制约束,导致产品品牌效应差,这个也是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茶叶产业建设基础性条件差,商品化程度低
全市茶园主要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较不方便、信息较闭塞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生产规模小,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一是标准化茶园少,低产茶园面积达3.5万亩,茶园缺乏配套的蓄水设施,以及喷排灌设施、标准化防护林等;优势区域仍有相当一部分茶园分散经营,生产管理粗放,茶叶采摘与加工操作不规范。二是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推进速度慢,小资本投入企业较多,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落后,加工环境差,加工技术滞后,产品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4.缺乏本地区相应相关茶叶生产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全市企业或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或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对茶叶进行生产,企业不制定自己的内部执行标准,这就不利于茶叶质量的保证。农户、作坊等粗放型加工对安全生产更是无相关标准,都是随意生产、加工,茶叶种植地点也无良好选择,,造成茶叶有被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由此看来,全市的茶叶的标准体系有待健全。
5.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抽检力度小
对茶叶危害较大的病虫害如蚜虫、小绿叶蝉以及蓟马等害虫,需要适时打农药来控制,这就造成了化肥、农药施用的不合理的可能性,易造成农残超标。此外西双版纳州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对全州普洱茶及其他茶叶产品质量的监督、仲裁和委托检验职责。虽然有了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但抽检范围有限,不能代表全部茶叶质量。
三、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的措施
1.提高品质,注重质量关
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从业人员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企业按照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严格执行,可大大提高茶叶质量。
2.加强品牌建设,扶持龙头企业
景洪市通过一系列积极措施,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建立标准茶园、推进无公害茶产地整体认定。推广种植无性系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矮丰、紫娟等品种,全面提高茶园基础素质,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茶叶标准园的建设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的最佳途径。在标准园建设过程中,根据景洪市实际情况,结合省级特色优势茶叶区域布局规划,有特色地开展茶叶标准园建设,并以标准标准园为依托,采取标准园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加快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
3.改善茶叶生产基础性条件,提高商品化程度
加大对茶叶生产基础性条件的投入,改善茶叶企业生产卫生条件和环境,做到质量从生产源头抓起。以茶叶产量或面积为基准,统一规划,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厂,重点改造和建设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加工厂。优化改造茶厂应分期分批更新厂房设备,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加工环境,消除卫生安全隐患,提高茶叶商品化程度。
4.建立相关茶叶生产标准,做到标准化生产控制
建立相关茶叶生产标准,做到生产过程中有标准可依,有标必依,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生产,促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的控制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生物肥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使用农药,从生产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
5.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
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必须建立其可追溯制度,对其质量起到了监督作用,使企业能自觉、良好的保证茶叶质量品质。
6.推进检测技术,有效监控茶叶质量问题。
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要定期不定期的对茶叶进行质量检测,有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农残超标事件的发生。
四、景洪市茶叶发展未来展望
景洪市通过各项措施促进茶叶产业长足、稳定地发展。首先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扩台扶埂、病虫害防治、合理修剪等技术措施,使亩产大大提高;其次是对茶农进行培训,通过开展茶叶栽培管理、茶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鲜叶的采摘等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广大茶农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产值,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三是开展古茶树、古茶园保护工作,做到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全国标准茶园示范基地的建设。按照《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在有机茶园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了茶园修剪、测土配方施肥、安装黄色粘贴板等技术措施,并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培训。使茶叶标准化大大提高。这些举措的实施都为景洪市茶叶质量安全的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未来景洪市茶叶产业会更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