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芬
[摘 要] “十一五”期间,举全县财力、人力和物力,实施甘蔗生产"11"工程、吨糖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双高”糖料基地建设和蔗区万元示范村建设等工程,全力推进全县甘蔗生产快速发展,取得甘蔗总量增加、品质提高、收入增长等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结构调整仍需推进、科技推广仍需加强等问题。通过客观分析耿马甘蔗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十二五”时期甘蔗生产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耿马 甘蔗 问题 对策
耿马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全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疆县之一,是通往缅甸的陆上捷径之一,是国家粮食和蔗糖生产基地,云南民营橡胶主产区,蒸酶茶之乡,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之地。县域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甘蔗生长和蔗糖分的积累,是甘蔗生长适宜区。耿马蔗糖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历经40年的创业、巩固和发展,现已成为云南省第一产糖大县,拥有全国罕见的16万亩连片大蔗园,也是国家级糖料基地县和全国48个“高产高糖”甘蔗糖料优势产区之一。蔗糖产业的发展为全县农民脱贫增收、区域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蔗糖产业的现状分析
1.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蔗糖产业发展提供着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全县辖9个乡镇、2个农场管委会、1个华侨管理区、83个村委会(社区)。“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达284911人(总农户45949户,农业人口240034人)。甘蔗原料种植分布于全县8个乡(镇)、1个华侨管理区、1个农场管委会,涉及47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和15个农场生产队,种蔗农户达2.25万户10万余人,蔗农人数接近全县农业人口的一半。蔗糖产业成为全县覆盖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第一产业。
2.宽广的国土面积为蔗糖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甘蔗生产基地
全县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90%以上的土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年均气温19.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十一五”末,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37.91万亩,其中拥有全国罕见的16万亩连片大蔗园,被确定为国家级糖料基地县和全国48个“高产高糖”甘蔗糖料优势产区。
表1 “十一五”时期耿马县甘蔗种植情况统计表
3.健全的科技推广机构为甘蔗生产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科技支撑
县级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蔗技术推广站,乡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村委会设有甘蔗辅导员,甘蔗加工企业设有甘蔗原料部等机构,农技推广人员近200人。负责甘蔗栽培技术、甘蔗新品种、新农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目前,“环山等高、深沟板土、闭垄成槽、地膜覆盖”旱坡地甘蔗栽培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引进和推广了新台糖20号、粤糖83/88、93/159、00/236、82/882、盈育91/59、云蔗03/258、91/99、高海拔1号等一批甘蔗新品种,实现了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1万亩以上的主栽品种达9个,甘蔗品种多元化格局已形成 ,新台糖20号、粤糖83/88、93/159、00/236、82/882等农艺性状好、工艺性状优的高产高糖品种面积已达21万亩,甘蔗品种结构趋于合理。随着实用技术和新良种的推广应用,甘蔗总产不断增加,达到168.71万吨,比“十五”末的89.89万吨增长87.7%;单产不断提高,达到4.45吨/亩,比“十五”末的3.31吨提高34.4%。
表2 “十一五”期间甘蔗产量统计表
4.雄厚的甘蔗加工企业搭建了基础扎实的蔗糖产业发展平台。“十一五”末,全县有耿马南华糖业公司、耿马南华华侨糖业公司、耿马南华勐永糖业公司三户制糖企业,隶属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三户制糖企业日处理甘蔗能力达11500吨,现有从业人员1085人,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2011榨季,三户企业甘蔗入榨量达153.37万吨,比“十五”末的75.34万吨增78.03万吨,增长103.6%;产糖量达18.95万吨,比“十五”末的9.63万吨增9.32万吨,增长96.8%,成为云南省第一产糖大县。
表3 “十一五”时期耿马县蔗糖生产情况统计表
5.“甜蜜事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渠道 2010/2011榨季,县内耿马、华侨、勐永三个榨区甘蔗种植面积37.91万亩,实现甘蔗农业产量153.37万吨,比“十五”末的84.6万吨增68.77万吨,增长81.3%;甘蔗农业产值4.25亿元,比“十五”末的1.12亿元增3.13亿元,增长73.6%。蔗区人均甘蔗产值达4250元。蔗农实现现金收入4.17亿元(蔗款3.86亿元,甘蔗运费3078万元)。
表4 “十一五”时期耿马县甘蔗农业产值、工业产值统计表
6.建立了较好的蔗区基础设施
建成蔗区道路1495公里,其中弹石路面143.5公里,形成较为完善的蔗区运输道路网络。5万亩蔗水配套工程的主干沟渠已投入使用,为保证春蔗出苗和实现增产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蔗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1.1蔗区道路运输条件差,雨天通过能力低
全县蔗区主要分布在坝区丘陵地带,还有很大一部份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全县蔗区道路 1495公里(土路占整个蔗区道路的 91%以上),基本做到蔗区道路全覆盖。但山路崎岖,加之维护管理跟不上,蔗区道路路况差,遇雨不能通行,道路全天候运输能力不高,对甘蔗及其生产资料的运输产生较大影响,难以保障生产资料按节令农时投入到生产中,也难以保障原料蔗在砍后48小时内及时进厂入榨,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和蔗农利益。
1.2蔗区水利化程度低
虽已建成5万亩蔗水配套工程的主干沟渠,但由于蔗区支系沟渠配套不完善以及沟渠管护工作跟不上,时常出现水田变成旱田,田蔗变为旱地蔗现象,有效灌溉面积少。加之旱坡地蔗园面积大,改造难度大,蔗区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全县约22万亩蔗地干旱缺水,一方面影响春植蔗及时下种,另一方面制约着宿根蔗早生快发,严重制约着甘蔗单产和品质的提高。
2.甘蔗种植布局区域不尽合理
全县10余万亩甘蔗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部份蔗区海拔超过1400米,距离糖厂超过40公里。这些蔗区生产投入大,甘蔗单产低、糖份低,运输成本高,对蔗农增收作用不明显,也影响着制糖企业的经济效益。
3.甘蔗连作现象突出,施肥不合理
全县蔗区80%以上的甘蔗种植面积连作长达十年以上,加之蔗农重索取、轻投入,重施化肥,轻施甚至不施有机肥,不注重种地养地相结合,掠夺式经营比较突出。部分蔗区,尤其是旱坡地的土壤养分比例失调严重,普遍缺磷少钾偏酸,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制约了全县甘蔗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
4.蔗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甘蔗中耕管理粗放
蔗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多数蔗农科技文化水平低,思想较为保守,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对甘蔗的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基本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对甘蔗中耕管理物化投入不足,工序不及时、不到位、不规范,用肥不足、施肥不科学已成为全县甘蔗生产上台阶、上水平的软肋。
三、“十二五”时期蔗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甘蔗原料基地65万亩,甘蔗农业产量340万吨以上。其中:县内建成单产达6吨以上的高优蔗园35万亩(含吨糖田20万亩),确保甘蔗农业总产量达210万吨以上;境外建成甘蔗原料基地30万亩,甘蔗农业总产量达130万吨以上。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本人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1 以提高蔗区水利化程度为重点,加大蔗区基础设施建设。耿马蔗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基本能满足甘蔗生长的需水要求。但干湿季分明,11月至翌年4月雨量较少,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4%,既影响春植蔗及时下种和提早出苗,也影响宿根蔗早生快发,最终影响到甘蔗单产的提高和蔗糖份的积累。因此,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另仂水库、允楞水库、弄巴水库等库区以及部份河流水资源,积极申报和争取建设项目,加大投入,加快耿马中型灌区建设,不断提高蔗区水利化程度。要抓住国家实施“兴地睦边”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机遇,加大投入,加快低产低质低效蔗园改造,加快实施“双高”糖料基地建设,加大吨糖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旱地蔗园蔗水、蔗路配套工程建设,促进甘蔗生产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1.2 合理搭配品种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加大甘蔗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按照4:5:1的比例,合理搭配早、中、晚熟甘蔗品种。按照甘蔗生产向适宜区、优势区集中发展的要求,调减海拔1400米以上的低产低质低效甘蔗种植面积,加快优势区域甘蔗生产发展,努力建设单产达6吨以上的高优蔗园35万亩,确保甘蔗农业总产量达210万吨以上。
1.3 大力开展境外农业合作。抓住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以及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建设、孟定万吨糖厂建设的有利时机,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原料基地在外、农产品销售市场在外、加工企业在内、内外联动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共同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共赢。加强与缅北替代种植的合作,发展和建设甘蔗产业基地30万亩。
1.4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种蔗水平。要结合甘蔗生产不同的农时节令和生产环节,采取集中培训,印发资料,现场观摩,实地指导,咨询服务等办法,向蔗农传授甘蔗栽培管理先进技术,使蔗农受训率达到 100%,确保每户蔗农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一张明白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蔗区,开展现场培训、实地指导,努力提高农民种蔗水平。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甘蔗高产创建,切实扭转我县甘蔗种植质量不高,投入少、施肥不科学、管理粗放、单产低的现状,促进全县甘蔗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1.5稳定甘蔗收购价格及有关产业政策。价格是推进甘蔗发展最有力的杆杠,甘蔗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蔗农的甘蔗生产积极性。推行规范的订单农业,依法用契约稳定和约束企业与蔗农的关系。由企业拿出一部分利润,建立原料价格风险基金,低谷时用于调节、稳定甘蔗原料的收购价格,确保适时兑付蔗款,不打“白条”。坚定不移地实行甘蔗原料优质优价、推广品种最低保护价制度。为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甘蔗原料总量提供机制基础。制定和完善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产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不折扣、不走样地兑现到蔗农中、兑现到产业发展中。
四、结论
勤劳的耿马人民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造就了全县覆盖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第一产业——耿马县蔗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在全县国民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中具有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产高糖甘蔗种植技术手册》.
[2]耿马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讨论稿).
[3]耿马县蔗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4]耿马县蔗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讨论稿).
[5]耿马县统计局《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2005—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