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题精选之《论语》阅读题参考答案

2013-04-29 00:44:03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颜渊孝悌子贡

1. (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 儒家认为,在促进个人成长发展的各种要素中,道德实践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他们强调为人须孝悌谨信,处事须根据仁德,认为只有在道德实践和拥有一定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但他们并不否认学习知识和技能对个人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一个人在夯实道德基础后,必须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2. (1) 待贾而沽。(或“待价而沽”)

(2) 我认为解释成“商贾”更合理。“贾”是一个比喻,孔子借“待贾而沽”说明自己的抱负。他用“商贾”比喻“统治者”,表示“我在等一个好的君主(以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认为“贾”是“价格”的意思,孔子的话就成了“我在等待一个好的价格”,这个“价格”可以指薪俸或官职。而如子路所说,儒家学者从政仕宦不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是“行其义”——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纵观孔子一生,他不仅这样教导学生,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所以,解释成“商贾”更符合孔子的为人特点,也更符合历史实际。(持相反意见而能自圆其说,亦可)

3. (1) 反复和反问。

(2) 颜回是孔子众弟子中唯一真正理解他政治思想和人格追求的人。颜回肯定了孔子学说、理想的伟大,并认为其学说不被人所理解恰好证明了其思想的超前。他理解孔子及自己遭遇的现实困境,但依旧与孔子互勉,坚定看法,不做降格求容的事,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格追求。可以说,颜回是孔子生前罕有的知己。正因如此,孔子才对其去世流露出痛彻心扉的哀悼之情。

4. (1) 该句意为“用花言巧语应付别人,常常会惹人讨厌”。孔子借此批评时人言过其实、逞口舌之快的现象。

(2) 不矛盾。在第二段文字中,孔子并不是要贬低口才、辞令的作用,他只是强调君子当以修身为上,努力培养自己的德行,而不能只追求口才敏捷。没有道德作基础的口才是小聪明,只能逞一时之快,其鄙陋自私的用心最终还是会被人察觉。第一段文字中,孔子将“言语”置于“德行”之后,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5. (1) 【示例】 同意朱熹的看法。因为“贫”和“均”相对,针对的是财富问题;“寡”和“安”相对,谈的是人口问题。孔子接着说的“均无贫”“和无寡”也可以证明上述观点。

(2) 材料集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他认为,治国者对内要适当平均财富以抑制贫困,从而调和阶级关系,保证国家安定;对外要用礼乐教化来影响他国百姓,吸引其归服。孔子的观点,对缓和当时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维护政局稳定和百姓的基本权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 (1) “无伐善,无施劳”意为“不自夸长处,也不自夸功劳”。颜渊把“为人谦虚、处事谦和”当作自己修身的目标。

(2) 师徒三人的志向确实有境界高下之别。子路的志向是做一个对友慷慨的人,颜渊志在做一个谦虚、韬光养晦的人。两人的志向都只涉及个人修养,子路之志侧重外在表现,颜渊之志侧重内心力量的培植,相比之下,颜渊之志更为难能可贵。而孔子的志向是努力使老少、亲疏等不同的人都各得其所,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正面影响的人,他的境界高于两位弟子。

7. (1) 义。(或“道”)

(2) 孔子对义与利的追求相对统一。他不反对求利,认为如果“富而可求”,即使在市场当看门人也无所谓。但当义和利起冲突时,他将选择坚守道义。董仲舒认为义与利相互对立,真正的仁人应该为追求道义而放弃利益获得。两相比较,孔子的义利观更加辩证和符合人性,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8. (1) 子贡。

(2) 【示例1】 赞成材料中的点断。按材料中的点断,句意为“真是可惜啊,先生对君子的评说”,采用了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子贡对棘子成“君子重质,文不重要”这一观点的反对。这与下文子贡提出的“君子必须文质兼美”的观点相互照应,紧密相关。而按照朱熹的点断,子贡的观点表达游离、模糊,前后矛盾,所以不可取。

【示例2】 赞成朱熹的点断。按朱熹的点断,句意为“先生的评说,真是君子的评说,可惜还有不足之处”,语言表达委婉,符合儒家与人交流注重礼仪的要求。这样点断,语意暗含子贡对棘子成“重视君子之质”观点的肯定,也符合儒家看人重本质的一贯主张。而按材料中的点断,子贡的表达语气生硬,所以其点断方式并不可取。

9. (1) 道家。

(2) ①双方对礼乐产生的基础看法不同。《淮南子》认为礼乐的产生是基于道德的败坏和丧失;孔子则认为礼乐的产生是基于仁义的需要。②双方对礼乐的作用看法不同。《淮南子》认为礼乐很容易滋生虚伪和浮华,所以它会破坏纯朴的美德;孔子则认为礼乐具有调和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只要人人讲求礼乐、遵从礼乐,社会自然会走向和谐。

10. (1) 曾皙 子路

(2) ①从“毋吾以也”等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师生平等的理念。②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等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学特点。③在曾皙的反复追问下,单独为曾皙解答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特点及因材施教的原则。

11. (1) 按礼制,八佾是天子才能用的乐舞,季氏身为大夫只能用四佾,用八佾是对天子礼的僭越。

(2) 孔子认为只有君臣各安其分,守礼尽职,才能达成和谐共存的上下关系。这个观点旨在倡导社会各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共同遵守相关规范,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孔子的观点对提示现代人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仍能发挥积极作用,不失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传统文化。

12. (1) 孝。(或“孝悌”)

(2) 有子认为一个人如能孝悌,那他立身于世,必然不会犯上作乱,而会是一个谦谦君子,因而孝悌是一个人的仁爱本性的根本体现。但他没有阐明如何做才称得上孝悌。荀子认为事父从君只是小德、中行,以仁义为标准才是大孝。如若君、父有错,应该诤谏帮其改过,而不是一味地顺从。他引用“孔子曰”为据,论证真正的孝以仁义为标准。

13. (1) 【示例1】 诸葛亮。他在隆中高卧,何等惬意,但刘备三顾茅庐将他请出山,他从此尽心竭力辅佐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示例2】 文天祥。义不降元,用生命实践仁道正义,名垂青史。

【示例3】 王国维。毕生追求学问真理,以死彰显其追求独立自由之意志,而非“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2) 【示例】 儒家所志之道是以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精神意志,终生追寻仁义之道。仁义之道代表人性向善,是“善”的具体表现,如果为追寻“善”失去生命也是求仁得仁,也是一种成就。作为一个求道之士,如果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那他的志是虚志。有道不践行,那他追寻的道不能算是真正的仁义之道。仁道是天下公道,仁人志士当一道存心,终生念兹在兹,勇于实践。

14. (1) 德才兼备,重德胜于重才。(或“德才兼备,循序渐进”)

(2) 孔子教人学文修行而存忠信。学文是奠定学问的基础;修行是行为的实践,要求守礼行义;忠是对人对事尽心竭力;信是言行真诚,不欺良心。可见孔子的教育过程是让学生先知后行、下学上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认为读书重于德行。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观点,认为教育仅以知识的传授和获得为唯一目的,与孔子重德的教育观相背。

15. (1) 中庸

(2) 不正确。儒家主张行事“中庸”。“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也不是折中主义,更不是和稀泥。儒家的“中庸”是提倡无过无不及,和而不同,与人相处以义为准绳。折中主义、和稀泥是乡原的处世原则,恰恰是孔子所批判的。

猜你喜欢
颜渊孝悌子贡
要补考的子贡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病榻侍母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8
颜渊之死
是谁害了颜渊
小说月刊(2008年5期)2008-05-30 10: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