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丽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产生了一群特殊的孩子,每逢开学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顾上学读书;待到放假,便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团聚,这群孩子我们称他们为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
学校调查发现,60%隔代教育家庭的孩子课余生活令人担忧,大部分由于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文化低,思想观念陈旧,生怕孩子出去活动有危险,实行“看管式”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儿童期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运动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内,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另一种调查情况发现,有20%的祖辈家长过于溺爱孙辈,放任自由,导致孩子不好好学习,课余生活被电视和网吧所代替,甚至有的孩子整夜不归,爷爷奶奶毫无办法,出于对孙子疼爱又不敢告诉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孩子经常处在不良的课余空间,思想产生了扭曲,心灵上受到伤害,很容易走上歧途。
在调查的基础上,学校要求广大教师针对隔代教育儿童的课余生活进行了一次普遍家访,通过家访方式力求改变变上述不良现象,下面讲两个案例:
我校四(7)班学生马瑞雪(化名),父母长年在苏州打工,马瑞雪和上一年级的弟弟一起由年过70的奶奶照顾,年初父母打工临走时在南关二里杨给他们租了一间房子,祖孙三口生活在一起,由于马瑞雪刚刚从农村小学转过来,学习成绩不太好,跟班很吃力,再加上奶奶年纪大,没有文化,对孙女、孙子缺乏正确的引导,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不让孙女外出生活或参加一些学校开展的活动,久而久之,马瑞雪形成一种内向性格,整天闷在家里,不出门、不交友、不爱活动,每天放学回到家要用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作业后,还要帮助奶奶做饭,洗碗涮锅,马瑞雪家唯一的电视坏了之后,她就再没有看过电视了。到了周末马瑞雪的课余生活就是帮奶奶洗衣服,她喜欢体育活动和绘画,但她没有时间参加,她说她现在的课余生活很单调,她很累,她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自己支配课外时间,周末能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
在我校就读五年级的陈兴林(化名)也是一名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父亲在上海打工,母亲改嫁,他长期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从小爷爷对他溺爱过度,不良的家庭环境形成了他自由放荡的性格,学习不努力,每天上学迟到,放学回家很晚,沉迷于网吧,整个课余生活被游戏、上网所代替,经常逃学,到了该管教的时候爷爷却管不了,于是就把情况反映给老师,要求帮助教育孩子。
对上述两个案例,学校和班主任了解情况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引导隔代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将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于是,学校出面对两个家庭进行家访,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根據不同家庭、不同情况进行引导教育,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做法是:
1.要求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要统一,学校向祖辈家长讲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求他们要注意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教育孩子,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余活动空间。
2.教育祖辈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指导孩子制订科学的课余生活计划,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时间,要培养孩子珍惜时间,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仅有的时间,可能做更多事情的良好习惯,同时告诉孩子沉迷网络的害处,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3.作为学校,还要多开展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同时要加强学校与隔代教育家庭的联系,促进学生课余生活情况的信息反馈。
4.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特长班,当他们取得成绩,有所进步时,及时进行表扬,并把优点、成绩及时反馈到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5.要积极营造整个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良好氛围,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教师和家长的事情,它需要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来。
6.开展一些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余生活,如趣味运动会,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或者家长、教师、孩子一起郊游等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感情,从而培养孩子尊重长辈,热爱生活,团结同伴的良好品质和团队精神。
总之,关注隔代教育儿童的课余生活的调查与思考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只有我们通过家访,不断地了解情况,不断地发现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家校教育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给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