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英译研究

2013-04-29 04:36杜龙芳
教育界·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英译研究

杜龙芳

【摘 要】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成语。这些成语真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完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再现了和传递了中国文明、文化、文学。汉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成语喜闻乐见,并借以准确地传情达意。在今天传播中华民族文明、文化之时,翻译汉语成语是一件重大而有意义的事情。此项工作虽有一些成果,但还需我们持之以恒地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翻译汉语成语可以借鉴前人的翻译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可以结合翻译的宏观方法和微观手段;可以运用一切准确表达原义的翻译技能、方式、方法。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和研究了汉语成语的一些英译策略。

【关键词】汉语成语 英译 研究

一、翻译理论及技巧

翻译理论研究表明,翻译的方法与手段有许许多多。大体总结起来,主要有宏观的翻译方法,也有微观的手段。

从翻译的宏观方法而言,主要指的是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这样一对相反相成的术语。“归化”是指“翻译上是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换言之,在翻译时,译者尽其所能地将原语(译入语)恰如其分地地地道道的用母语翻译出来,使原语符合目的语的各种表达方式。“归化”的翻译的优点是本族人容易读懂和理解,而不足之处是,译文会或多或少地丢失、丧失原语的语言特色、表达方式。而“异化”则是“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使用这种翻译方法,译者会尽量忠实表达原语的独有的文化特色、语言表达特色,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完全传递原语的所有文化信息、语言信息,而不足之处是,译入语的读者有时难以理解,甚至会造成误解。

就翻译的具体手段而言,刘宓庆先生曾作过较为细致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取“常规手段”和“变通手段”两种。“常规手段”又细分为“对应”和“同步”两种。“常规手段”再细分为“完全对应”“不完全对应”“无对应”。“变通手段”再被细分为十三种,其中包括:分切、转换、转移、还原、阐述或注释、融合(糅合、缀合)、引申、反转(复位)、替代、拆离、增补(省略、重复)、重构、移植。

二、汉语成语的意义及结构

汉语成语历史悠久,源于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常用的丰富多彩的形象词语,由于经年提炼与洗礼,其语言特点为以古喻今、蕴含深邃、形象生动、寓意微妙、表达精当、幽默风趣;文字表现形式为短小精悍,是“人们相研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炼、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多为四字结构。”马国凡先生指出“汉语成语具有一般词不能比拟的表达力。”根据马国凡先生的研究表明,汉语成语最少由三个汉字构成。而三字结构的成语数量较少,如:莫须有、八面光、乱弹琴、敲竹杠、拍马屁、跑龙套、挖墙脚;成语大多数为四字结构,这类成语最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结构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潜移默化、鼠目寸光、点石成金;成语有五字结构的,此类成语数量不多,在使用时,在这些成语有时加一些词汇,共同协作表达作用,如:三下五除二、三七二十一、脚踏两只船、换汤不换药;成语有六字结构的,这类成语数量是很有限的,如:当面鼓对面锣、雷声大雨点小;成语有七字结构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古诗词、古文章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四海之内皆兄弟;成语有八字结构的,这类成语大部分来自于两个四字结构的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组合,因果关系的组合、上下串对的组合及其他关联组合,这类成语数量也不多,如: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等等。

三、汉语成语英译的方法及技巧

正如前面所叙,汉语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时,比较而言,难度比一般性语句单位要大得多,“变通”翻译手段也少得多,有时几乎达到“不可译”的程度。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汉语成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情况

为了使汉语成语英译原原本本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语言特色、意义特色,可以采用“归化”的方法,如:

挂羊头卖狗肉——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不要打草惊蛇——let the sleeping dogs lie

翻译汉语成语的“归化”方法,只能是在英语中有其完全对应或几乎对应表达的情况下,才能采用。译者也要尽量掌握英语语言,用好“归化”方法。

(二)来看看“异化”的翻译方法。

骨瘦如柴——a walking skeleton

半斤八两——be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班门弄斧——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四、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和方法

(一)刘宓庆先生所说的“常规手段”的第一种情况是“对应”,即英汉语相互可互通、半互通、不互通的情况

互通,就是“对等”、“等值”的意义转换或“同义词”。翻译这类汉语成语时,比较容易处理。如: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火上加油——add fuel to the flame

浑水摸鱼、趁火打劫——fish in troubled water

这种“互通”翻译,主要取决于英汉语中均有类似的表达。英汉语民族虽然在地理状况、气候条件、风俗习惯、饮食结构、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人”的基本属性来说,许多思维是相同的、相通的,所以这类翻译手段是可理解的。

(二)“半互通”,即英译的表达有部分与汉语原义吻合

10. 看破红尘——see through the emptiness of the material world

11. 皮毛之见——superficial opinion

12. 泼冷水——dampen down ones enthusiasm

以上的英译只是一半对应汉语。例10“红尘”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旧时的繁华的社会,泛指世俗世间。但在英语里,指的是“物质世界”。例11的汉语“皮毛”在英语中,是“表面”“肤浅”之意。例12“泼冷水”并非真正的一个具体行为和物质,而是一种比喻。但在英译时,还是有dampen这个词汇。

(三)“不互通”,即英汉语中,其中一方缺失这样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意译,别无选择

13.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What has said cannot be unsaid.

14. 兔死狗烹——To kick out or kill off faithful aids when their services are no longer needed.

15.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A thing cannot exist without its basis.

例13,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马是跑得最快的。那么,如果一个人说出了一句话,连马也难以追赶或追回。这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语比喻。在英语表达中,没有这类说法,就只能用“大白话”的“意译”来传达。例14出自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例15(出于《左传》僖公十四年。“焉附”原作“安傅”)在汉语中,此句十分直观和生动,而在英语中,没有此类的表达,所以只能按汉语的意思翻译出来。

中华民族与其他古老国家的民族一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记载和文字记载,有着众多的典故和传说。每个民族都具有各自独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其他民族是没有的。因此在翻译这类词语、成语时,就只好按文字的“内涵”来翻译。这样一来,汉语成语内部蕴含的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丰厚的寓意、复杂的情感色彩、精妙的修辞手段、悦耳的韵律节奏等等几乎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直白的话语。

五、汉语成语英译具体方法

看看刘宓庆所说的“变通手段”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使用情况。“分切”,即把原来语句的语序、长度进行切分、分割,进行重组,以利于准确传达原文思想内容。而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由于汉语成语字数一般较少,这种翻译方法,用得频率不是很高。“转换”手段涉及词性转换、时态转换、语态转换、语气转换、句式转换、否定与肯定转换、反话正说与正话反说转换等,在汉语成语英译时,有大量的运用。“转移”指的是翻译中的主谓语转移、否定转移、表达重心转移等,在汉语成语英译时,比较多见。“还原”主要指的是在翻译中,力求“原汁原味地”原文的“风貌”的转换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使用修辞手段来实现。汉语成语英译时,多用此方法。“阐述或注释”在翻译汉语成语时,用得不多,主要是英汉语成语本来就追求“短、平、快”、言简意赅,如果“加注”的话,译文就会如同嚼蜡。“融合(糅合、缀合)”这种翻译方法也用得不多,因为汉语成语和英语词语都趋同于“快节奏”,所以就因陋就简。“引申”在汉语成语中用得较普遍,原因在于“引申法”可以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即化抽象为具体,化隐喻为直白,反之亦然。“反转(复位)”就是将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加以颠倒。这在英汉语中十分常见,原因在于,两种语言的摆放有别。“替代”即换词、换句型、换修辞手法等,这在翻译中俯拾即是。“拆离”就是摘除翻译中的“障碍物”,使译文达意、平稳、流畅、自然。翻译其他作品时,亦如此。“增补(省略、重复)”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在汉语成语英译时,尤其用得多,因为要增补、重复重要的信息,删除和省略冗余信息,以便忠实原文。“重构”要求译者全面而细致地分析、综合考虑,重新组合译入语。在翻译汉语成语时,译者必须反复斟酌,重现原文的“风采”。“移植”就是借词、借义、借用表达方式等,使译入语呈现出原语的“本意”,使母语读者完全理解和鉴赏译入语内在的“核心意义”。

结语

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凝聚了的和浓缩了的“民族之魂”,是博大精深“知识宝库”;主要表现形式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既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又多姿多彩、传情达意;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由于成语易记、易背、易用,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在文化传播中,将汉语成语翻译到英语中去,意义十分重大。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注意采用宏观方法,也要注意采用微观手段,将方方面面理论和技能运用于汉语成语的翻译中去,以便传播中国文明、文化、文学。

【参考文献】

[1]方梦之主编. 译学词典[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李行健主编.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马国凡. 成语[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猜你喜欢
英译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