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名郡”的教育创强之路

2013-04-29 00:44潘孟良魏文琦陈春阳
广东教育·综合 2013年8期
关键词:韶关市学校教育

潘孟良 魏文琦 陈春阳

韶关市是广东省粤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广东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两个县级市。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韶关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造就了韶关良好的人文环境,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审时度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早在2008年率先在我省东西北地区提前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09年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截止到2013年4月,韶关市10个县(市、区)中,已有浈江、曲江、武江、仁化、始兴、乳源6个县区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县(区)。全市69个镇(街道)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称号。按照计划,2013年,南雄市、翁源县通过省教育强县(市)督导验收,12个镇(街道)通过省教育强镇(街道)督导验收,2013年9月全市完成省教育强市申报工作。

4年来,韶关强力推进广东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工作方式,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教育“创强”资金达32亿元,走出了一条以教育“创强”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

第一卷 韶关教育创强五年历程

一、创强关键时间点

1. 2009年,起始年。

2009年5月,韶关市正式拉开了教育创强的帷幕。在这片文明爝火、碧水丹霞独步南岭的热土上,韶关教育人厉兵秣马,蓄势而动,向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大步迈进:“科教兴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加速推进,合力兴教的创强氛围日益浓郁,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更加优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强市在粤北山区逐步成长,快速崛起。

2. 2010年,开门红。

2010年5月,韶关市教育创强工作取得开门红,首批7个镇(街道)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教育创强,对于韶关各地、各学校来说,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期待,一股动力。仅仅时隔一年,仁化县城口镇、董塘镇、浈江区乐园镇、武江区新华街道办事处、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南雄市珠玑镇、翁源县国营铁龙林场等7个镇(街道)的教育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规模的投入支撑下,这些镇(街道)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教育公平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仅以武江区新华街道冲刺整改阶段的工作为例,仅仅半个月,该区共投入整改资金180万元,并且灵活地采取边审批边动工的方式,全街道中小学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出新的风采。

镇(街道)作为创强的主体,在推动教育强市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韶关市多次召开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反复阐明创建省教育强镇(街道)的背景、内涵与意义,并要求各镇(街道)制定详细的日程计划表,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谋划,将“创强”工作做细做实,做到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分工、明确考核办法,扎实推进“教育创强”的各项工作。

3. 2011-2012年,入佳境。

首批教育强镇起到开风气之先的引领效应,辐射作用充分显现,教育创强在各镇(街道)呈现千帆竞发的态势:2010年11月-12月,先后有浈江区风采街道办、始兴县马市镇等13个镇(街道)顺利通过了督导验收……2011年12月中下旬,南雄市水口镇等16个镇(街道)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2012年7月,乐昌市三溪镇等3个镇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验收,11月中上旬,南雄市百顺镇等20个镇接受省教育强镇督前检查。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积累,韶关创建省教育强市的状态渐入佳境。2012年3月,韶关市武江区和乳源瑶族自治县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成为全市首批教育强县(区)。始兴县、曲江区、仁化县、浈江区4县(区)从2011年开始,按照二类地区教育创强新标准调整创建规划,全力冲刺,于2013年上半年分别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县(区)”称号。

在韶关市率先实现教育强县(区)的地方,各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实现了量的提升,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发生质的飞跃,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 2013年,攻坚年。

2013年,韶关全市教育创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013年4月28日上午,韶关市申报省教育强市工作动员会在市政府召开。按照规划,2013年南雄市、翁源县要通过省教育强市(县)督导验收,12个镇(街道)要通过省教育强镇(街道)督导验收,9月份韶关市要完成省教育强市申报工作。新丰县、乐昌市两地教育创强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高,决定提前一年于今年9月申报省教育强县(市)。

2010年,时任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市委书记郑振涛在进行教育专题大调研时提出要“把最好的地方拿来办学校”,这个承诺,现在正在慢慢变成现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韶关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镇财政捉襟见肘,但是,如今的各县区、各乡镇,不仅最好的地方用于办学校,而且最漂亮的地方也是学校。韶关市教育创强整体启动、分步达标的策略正在成效凸显。

二、创强重大事件表

创建省教育强市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系统的工作,正所谓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只有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在千头万绪中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韶关市教育局林炜东副局长在2011年“教育创强”和“校安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韶关市“教育创强”工作必须和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中小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教育、学校管理、“校安工程”等方面工作相结合,做到全面统筹、整体推进。

纵观韶关市几年来的教育强市推进路径,全市以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为重点,集中主要财力、主要人力和主要精力,有条不紊地各个击破,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整体工作破浪前行,粤北的山里孩子越来越多地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地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1. 以建设城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案例一:过去,仁化县只有1间公办幼儿园,5间基本符合办园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幼儿园多数规模小,园舍比较陈旧,设施简陋。面对这一现实,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学前教育领导小组,县分管教育领导任组长,教育、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共同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重任。按照“公办、民办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的方针,该县提出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部署,制定实施学前教育的政策规定和发展规划,各部门统筹规划,齐抓共管,贯彻发展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目前,该县有幼儿园3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3所,民办幼儿园20所。学龄前3-5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0%,基本实现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成为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改革试点县。

仁化县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韶关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缩影。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教育公平的起点,是教育创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韶关市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韶关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管、多元投入、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努力构建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加强城区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以此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村学前教育是韶关市较为薄弱的一环,为此,韶关市坚持“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原则,按照规范化幼儿园的要求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加强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全市学前教育步入了更有活力的境界。仁化县、始兴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首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仅2011年上半年,就有浈江区长乐东伟幼儿园、武江区快乐中英文幼儿园等15所幼儿园通过“韶关市一级幼儿园”的督导验收。这些幼儿园重视改善办园条件,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切实抓好安全、卫生、保健、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让幼儿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90%以上的乡镇有公益性的乡镇中心幼儿园。

2. 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案例二:创强以来,曲江区累计投入教育创强资金约1.5亿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一是升级改造塑胶运动场8个,新建和改造标准运动场5个;二是新建或完善理化生和科学实验室76间,新装计算机室22间、新添置学生计算机1100台、教师办公电脑394台,新装多功能课室12间,语音室18间,新装课室电教平台509个;三是新建音乐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和图书藏书阅览室各18间,新增图书20多万册以及常规教育教学仪器一大批;目前全区各中小学都加入了韶关教育城域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已装备了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教学平台”。

在韶关市,像曲江区这样大手笔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县区、街镇比比皆是,这已经成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常态。近年来,为实现教育创强目标,韶关市以规范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县级政府投入为主,以镇为单位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按省级标准提升教育整体实力。各县(市、区)根据建设规划和申报验收规划,不断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各项资金的统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投入,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三室一场五有”工程为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截止 2012年底,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93.6%

在开展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韶关市将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序推进。各县(市、区)在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仁化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浈江区等县(市、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都达100%,从根本上消除了基础教育薄弱学校,创办了一批高标准、有特色的示范学校。全市中小学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高,为教育强市的实现夯实了硬件基础。

3. 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案例三:始兴县地处粤北山区,全县原有中小学112所(含村级分教点),点多面广,“麻雀”学校多,办学效益不高。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加快创强工作,该县积极开展了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全县撤并各类学校61所。在布局调整中,始兴注重县、镇、村、学校“四级联动”,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想方设法解决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全县的布局调整工作平稳顺利,做到无信访、无上访、无群体事件发生。

同时,始兴县积极推动城乡联动,力促均衡。创强以来共选派160多名优秀年青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使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积极开展“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实施城镇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一帮一”活动。不断坚持和创新“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观摩交流活动。组织优秀教师、优秀课例深入农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近三年共组织送教下乡活动30多场次,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和始兴县的情况一样,就全市层面来说,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面貌差距较大,是韶关市在创强之初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年,韶关市根据广东省的部署,结合本地义务教育发展实际,明确到2012年底全市10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市10个县(市、区)将全部进入全省100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行列。各县(市、区)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时间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为2012年,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南雄市、仁化县和始兴县为2013年,翁源县为2014年,乐昌市和新丰县为2015年。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韶关市一方面通过认真调研、科学规划、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消除薄弱学校,增加优质学位,解决了部分边远学校办学规模小,功能场室不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专业教师相对薄弱,素质教育难以开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全市大力进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和“千校扶千校”活动,实行“教育资源下乡服务”活动,开展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积极加强乡镇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大大提高了边远地区学校的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4. 以扩容促优为重点,继续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案例四:2011年1月4日至6日,韶关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督导验收组一行11人,对新丰县申报“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达标县”进行督导验收。督导验收组通过采取听报告、专访、实地考察学校、召开座谈会、查资料等方式,综合考察了新丰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情况,评估组认为新丰县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师资建设,优化学校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尤其在增加优质学位、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优质学位明显增加、职业教育明显突破、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的发展新格局。

就韶关市来说,新丰县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但是创强以来,新丰县急起直追,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早在2008年,韶关市便率先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备受关注的“韶关模式”,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站在了高位发展的新起点。因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韶关市高中阶段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使得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近几年全市进一步“扩容促优”,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努力创造条件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尤其注重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充实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大大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水平。

在创强期间,韶关市继续推动普通高中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目标,注重内涵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建设“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2011年,韶关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比2010年提高了1.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8%。目前,全市高中阶段优质学位率达99%,毛入学率达到92.72%。

四年来,韶关教育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改革,也酝酿着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因子,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教师队伍;无论是教育结构,还是教学质量;无论是政府职责,还是社会满意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韶关市已经建成教育资源相对充足、教育结构基本合理、教育体制富有活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创强核心人物群

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所有因素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只有将全社会的兴教之力融入创强的进程,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才能更加顺风顺水。韶关的人民,正有重教兴学的传统,这块丰腴的土地,滋养了历史上的文魁秀士,也养育了今天一大批支持教育、热心教育、投入教育的“人”。在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全市教育事业的领路人、教育事业的实践者、教育事业的热心人,更加凝心聚力,上下一心,形成了浓厚的强教氛围。

1. 党政领导重视教育。

在韶关,党政领导皆被称为创强书记、创强市长、创强县长(区长)或创强镇长,不仅因为他们在思想上认同教育创强,在行动上支持教育创造,而且他们心系教育,拥有深厚的教育情怀。

在创强之初,韶关市委、市政府就将创强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科学发展观的考评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2012年3月28日召开的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市长艾学峰明确表示,资金投入要向教育倾斜,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教育,全面谋划、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2年8月22日,韶关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召开了协调会,落实韶关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关于韶关市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

作为韶关市教育发展的重要决策者、引路人,教育部门的领导更是多次召开教育创强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强工作,深入到基层调研,加强指导、督导工作,实地察看学校课室、运动场、功能场室、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按照创强的标准给予学校提出具体的建设、整改意见,现场研究、解决“教育创强”的实际问题。韶关市教育局局长曾风保多次强调,教育创强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教育创强各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创强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创强以来,市教育局严格督查,实行通报制度,每月将各地“教育创强”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将情况报送市委、市政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2. 优秀师资支撑教育。

教育要“强”,必有强师作为支撑,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市建设者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群人,是创建教育强市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韶关市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韶关市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评选管理办法》,着力培养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落实经济待遇,促进教师安教乐教;注重品德修养,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2012年3月28日,韶关召开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省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振涛在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 和“人才强市”战略,始终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高起点谋划,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创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今,韶关市教师队伍建设颇有成效,优秀人才流失率低,广大教师扎根山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全市教师队伍呈现出“整体素质好、师德师风正、业务能力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发展环境有效改善,为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社会人士支援教育。

为积极营造浓厚的创强氛围,韶关市、各县(市、区)、各镇(街道)多次召开教育创强动员大会、协调会等,让全民知晓创强、理解创强、关心创强,同时,通过举办大型创强募捐晚会、编印《创强简报》、出版《创强专刊》、制作宣传广告、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宣传创强意义,反映创强动态,报道创强亮点,积极发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贤达出钱捐物,引导社会各界都关心教育、参与教育、支持教育,教育创强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教育创强,经费是保障,韶关市重视教育发展的倾斜政策,也让社会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地走到了捐资助学的行列:始兴县司前镇因“创强”资金缺口较大,向社会各界发出倡仪,开展创强募捐活动,共募集资金50多万元;2011年,创强镇马头、梅坑两镇中学分别在5月和11月举办校庆活动,共募集捐款800万元;截止2011年5月30日,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武江区创建省教育强区工作捐资800多万元;2012年5月20日,新丰县沙田中学隆重举行建校70周年校庆,共计收到校友及社会各界捐款捐物500多万元,再次掀起了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县的高潮;几年来,浈江区共累计筹得“创强”社会捐资近千万元,弥补了“创强”资金的不足。

在韶关创建教育强市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及热心人士对“创强”经费的支持,力度之大,频率之多,前所未有,个中原因,除了广泛宣传教育创强的重大意义,把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创强中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韶关市扎扎实实增强教育综合实力、脚踏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成效,在社会上形成了口碑。正因为如此,这些情系桑梓、支援教育的社会贤达,以实际行动为全市加快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也成为韶关市破解创强资金瓶颈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

“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作为韶关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韶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将教育作为最长远的民生,巧借“创强”东风,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集干群之力,聚八方之财,在教育创强的路上步履矫健、快速迈进。如今,韶关已经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督导验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下一轮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厚重的基础。

第二卷 韶关教育创强县镇经验

乳源瑶族自治县:走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创强之路

乳源县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总人口2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这20年来,“科教兴县”作为该县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县委、政府始终将教育作为主业、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没有因党政领导的更换而改变。他们将抓教育等同于抓重点项目,将教育与全县重点工作一同布置、一同安排、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力量保障下,瑶汉人民齐心协力,为教育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近年来,乳源县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2012年3月,乳源被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县”,成为韶关市首批广东省教育强县之一,迈出了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的坚实步伐。

尽全力解决创强的资金问题。乳源县党政领导认为,教育创强是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创强在一定时期里、一定范围内、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的稳步提高,教育创强是目前诸多有效发展教育方式方法中的一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随教育创强的提出和实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向了新高,也有效缩小了地区间教育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数字看到党政领导花大力气抓教育的决心:2003年,在年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的情况下,举全县之力投入1.3亿元新建了现代化的乳源高级中学;2007年,投入4000多万元择址新建了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乳源民族实验学校,投入1280万元改造升级了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启动教育创强以来,全县又投入教育创强经费1.414亿元,重点用于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舍维修、教学仪器、现代化教育装备、功能场室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工程;2008年,推出“资助高中阶段贫困学生”“农村寄宿学生营养工程”“少数民族学生补助工程”等三个教育百万工程,之后又推出了“边远山区乡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工程”和“教师培训工程”,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下拨500万元,解决贫困孩子上学难、学生营养不足、山区教师补贴、教师培训等问题;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投入近1亿元着手新建乳源第一小学,解决城区学位紧缺难题。特别是新县一小的筹办,在县党政领导率先垂范的带动下,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高效联动,全社会大力支持,从2012年9月4日到11月16日,仅两个月多,就完成了征地拆迁、学校整体设计规划、建设项目招投标等一系列建设前期工作,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是创强前不可能实现的。

用创新管理体制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近年来,乳源县创新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城乡联校行动实施意见》,确立了“统筹兼顾,内涵发展,扶持薄弱,城乡一体”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让优质学校与较薄弱的山区学校结成对口帮扶学校,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构建县域校本教研体系,促进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积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校长聘任制,实行中小学校长和中层干部公开竞聘,全面实施学校工作年度考核,实施校长、教师绩效工资制,有力激活了校长、教师的创造性。

传承文化,民族教育放异彩。走一条“因瑶而特、因瑶而兴”的特色教育发展道路,是乳源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乳源民族实验学校逐步推进了瑶汉双语教学,组织力量撰编出版瑶语教材《中国乳源瑶族与瑶语》,制定出瑶语拼音表,定期开设“瑶文瑶语师资培训班”,对全县瑶区学校、民族实验学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瑶语培训。同时,还专门设立了“瑶族文化进课堂”“瑶族特色课程及资源开发”等特色校本课程,涵盖“瑶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瑶族刺绣”“瑶族舞蹈”“瑶族民歌”“瑶族传统体育”等内容,受到各方好评。民族实验学校、瑶区学校在每日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瑶族传统文化项目,将反面刺绣、瑶族山歌、押伽、长鼓舞、竹竿舞等项目融入活动中,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瑶族特色文化项目。此外,建立了瑶绣培训基地,成立了瑶绣·粤绣研究所,着力培育专业型的瑶绣技艺能手,更加系统、科学地传承瑶族反面刺绣手工技艺。又与中山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所联合建立了世界过山瑶文化教学研究基地,逐步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幼教办园模式探索成效显著。乳源县出台了《乳源中小学、幼儿园试行城乡联校办学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幼儿园“集团化”城乡校际合作模式改革,使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在公办幼儿园和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促进优质资源的再造,实现优质资源快速扩充,促进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一六中心幼儿园作为县机关幼儿园首个集团化办园的首个试点幼儿园,该园由县一级幼儿园发展为市一级幼儿园,学生从60多人增长到近200人。乳城镇于2009年投入近百万元,利用镇政府闲置的文化楼,改造建立为乳城镇中心幼儿园,并于2011年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又先后扶持建起了3所县一级以上的民办幼儿园,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学位。目前全镇有市一级幼儿园3所、县一级幼儿园2所,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1.9%。

可以说,教育创强不仅促进了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城乡学校均衡发展,也促进了教育公平,促进了民族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农村的瑶族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南雄市: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创强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城市意识等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因此,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南雄市把教育创强纳入城镇化进程,教育成为了创造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南雄市政领导把新校区建设和旧校区改建一起规划,比如把雄州中学、八一路小学位于市中心的旧校区地块转为房地产用地,取得土地收益后,在新区建新校区。新雄州中学占地70亩,计划投入资金2996万元,建成后可容纳60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就读,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城区初中布局,解决城区初中学位不足的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扩大城区不只考虑房地产的开发,同时也把配套教育资源纳入考虑。建设中的金刚小区占地580亩,其中城市综合体大润发占地100亩,新八一小学占地74.5亩、投入4630万、可容纳3000多个学生。这个高标准、示范性的现代化城区特色小学,今年秋季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城区小学学位不足的难题,使城区小学的“四大学区”管理模式和布局更为科学合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现代化教育资源。得知自家的地块将被征用为新学校的用地后,被征地的群众一片拥护之声。由此可见,在城市吸引力中,不可或缺的是优质学校资源,其影响是隐性的、长远的。

如今,南雄市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4.7%。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的逐步推进,孩子入城读书将带动家庭成员入城居住、消费、就业。因此,南雄市政领导提出要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规划建成城市综合体、城市公园、赣韶铁路火车站场、文化中心、汽车4S店、绿道、专业市场等。其中,文化中心将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休闲娱乐广场、少儿分级阅读场所、少儿培训机构、舞蹈馆、图书馆、少年宫等。

抓教育就是抓生产力、抓可持续发展、抓科学发展,只有抓好教育发展才能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教育创强步伐,南雄市遵循“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创办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坚持走“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路子,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撤并“麻雀”学校25所,新建学校2所,改建学校21所,扩建学校24所,彻底解决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的问题。通过政府筹资和社会各界捐助,共投入5.1亿元教育强镇建设资金,现已成功创建了11个“广东省教育强镇”,大力改善了中小学校校舍、设备设施、运动场室等办学条件,确保了“教育强镇之下无弱校”。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42所,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91.3%,今年将达100%。

当记者问及创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南雄市长坦言是师资问题。“教育是南雄的根,教师是教育的魂,各级领导干部是教育的‘守护神。”为了增强教育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近年来,南雄市把教师队伍列入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人才激励向教育倾斜,着力实施“强师工程”,强培训提素质、引进教师调结构、提高待遇保稳定、强化师德保质量。(1)将教师培训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坚持“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教师参加培训不承担任何费用,特别是骨干教师培训实行了“两免两补”(免培训费、教材费,补助住宿费和伙食费)。(2)实行“绿色通道”,为教育系统引进人才,本着缺多少教师补多少教师、缺什么科目的教师就补什么科目的教师的原则,通过人才储备、公开招聘等形式,择优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2007年以来,共招聘了中小学教师630人,其中来自江西、湖南、四川等全国20多个省区的教师有120名。(3)教师待遇实现了“两相当”,近三年内教师工资翻了一番,教师享受住房公积金,2012年下半年起边远山区教师享受每人每年3000元的特殊津贴,2013年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享受岗位津贴。(4)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选活动,每年组织各类级别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奉献教育的热情。

仁化县:简单、简朴、实用地办教育

2013年3月,仁化县已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仁化县党政领导认为,教育创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通过创强来提升和推动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仁化县也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因此教育城镇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县党政领导计划几年内为农民进城预留空间,将城区扩大10平方公里、有序引导10万新居民。按照“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中心校集聚”的原则,制定了《仁化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几年来,累计撤销98个教学点,撤并完小42所,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优化和充分共享。广东省教育强镇长江镇原有18间小学、1间中学,学校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功能场所欠缺,设备比较落后。按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强寄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2011年9月撤并部分村教学点,2012年继续撤并和撤高留低,到2012年9月,保留1所中学、1所中心小学、2所完小和2个教学点。

优化教师队伍。近年来,仁化的教师队伍出现一个可喜的现象:外流的减少了,以前外流的还倒流回来。证明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之外,还做到了待遇留人。“两相当”政策的实施对稳定教师队伍起了很大作用。近三年,教师人年均工资分别为 27144元、36636元、50436元。完善了教职员工住房、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从2008年起,全县实行了教师职称即评即聘、乡镇任教教师高一档工资、高中一线教师每人每月增加200元至300元生活补助等政策;制订了《仁化县高考奖励暂行方案》,近年来高考奖教奖学高达450万多元。在事业留人方面,完善了中小学校长的选聘和管理体制,先后对合并的6所学校校长职位实行了竞争上岗,并着力培养名教师、名校长。邀请国内著名的校长、教育名家授课;开展“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活动;请专家和优秀教师传经送宝,与珠三角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并选派教师和学校行政到异地学校驻点交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B证教师资格、公需科目、计算机、教育技术能力初级(中级)等培训班;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专业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及资深教育工作者到各中小学开设各类专题培训班或讲座;每年定期举办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在这样强有力的培训、学习的推动下,教师队伍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整体素质大有提高,目前,全县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4%,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8.6%以上,研究生学历达5.76%,中职教师学历达标率达81.8%,有市级“名校长”1人、“名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11人、县级“名教师”11人、“骨干教师”36人。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招聘老师、落实编制的问题上开通“绿色通道”,比如与教育局领导直接带着公章在华师招聘应届毕业生,2009年招36人,2010年招52人。

优化教育结构。在全民大教育的背景下,仁化县的成人教育重点培养高级蓝领、技术农民。2011年以来,全县有三个科技项目获奖,有8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成“韶关市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革命老区石塘镇,提出“石塘的明天靠教育,教育的明天富石塘”的口号,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以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为补充,辐射各村、各单位,形成成人教育的培训网络。坚持实地、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利用远程教育和教师授课,让农民熟练掌握1-2门致富本领。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实现一村一品,在水沥村养牛基地以及村水稻谷种培育基地、下中坌村马蹄种植基地、京群村花生种植基地、上中坌甜竹笋种植基地等都设立了成人教育培训点。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的科技示范网络,走产教结合的路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建设和谐农村提高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优化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外延比较宽泛,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对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仁化县党政领导的教育理念可以归结为:开发学生情商,做柔中带刚的人;开发国学课本、乡土教材,培养有信仰的学生;学西方科学、人文理念,做阳光少年。仁化各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33个德育基地、15个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的作用。如位于仁化县西北面19公里处石塘镇石塘村,是1928年流传青史的双峰寨保卫战的发生地,这次长达8个月的战斗是中国农民暴动史中的伟大战斗,在中国农民运动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每逢重大节假日或重大革命纪念活动,仁化中小学都组织师生参观和瞻仰双峰寨德育基地,铭记革命源流,珍惜幸福生活,振兴老区教育。

“创强”的下一步是“争先”,这更是软实力的竞争,是对教育内涵、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的提升。近年来,仁化积极引导各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仁化一中以“小三门”(音、体、美)为突破口;仁化中职则逐步向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现代教育方向发展;田家炳小学、董塘中心小学、丹霞中心小学、扶溪学校、长江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始兴县:最美小城的幸福教育

被誉为“粤北粮仓”“南岭明珠”的始兴县,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绿色、和谐、幸福小城。作为“中国最美小城”,该县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的发展战略,按照“构筑生态绿色屏障、打造生态经济高地、创建宜居生态家园、培育和谐生态文化”的思路,充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出行方便、城乡一体的宜居生态家园,着力营造“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山村面貌,形成安全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打造粤北地区的生态经济高地,并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2013年2月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县”。

幸福表现1:学生在自家门口享受到现代教育成果。始兴县实验小学伍国兴校长在与记者的座谈会上说:“教育创强,缓解了学校的入学压力。由于我校是一所历史较久的学校,在我县有一定的影响,是家长学生向往的学校,因此,2009年以前,学校的入学压力很大,我记得班额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有72人之多,创强开始后,我校的入学压力明显减轻,现在我校的生均人数只有50余人。”入学压力减轻的背后,是学校的均衡发展。三年来,全县撤销各类学校61所,所保留的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100%,从根本上消除了基础教育薄弱学校,实现了办学水平基本均衡。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门坚决落实县“防流控辍”有关决定,实施教育信息化与新装备工程、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五○班额”工程和乡村百校图书工程等,建立贫困学生扶贫助学制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的要求,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为促进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始兴县实施了教师支教工作,从2009年起共选派160多名优秀年青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充分发挥城镇名优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实施城镇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一帮一”活动;并与深圳市宝安区开展了广泛的教育双边交流活动;坚持和创新“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观摩交流活动,近三年来共组织送教下乡活动30多场次,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硬件方面,完小以上学校100%拥有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完小以上学校100%建成校园网,实现了“校校通”,100%的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完小以上学校100%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全县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达7200个,实现了高中学校100%优质学位。与此同时,学龄前儿童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始兴县澄江镇中心幼儿园是乘“创强”东风始兴县办起的第一所乡镇公立中心幼儿园,是利用原中心小学撤并后闲置校舍办起来的。那充满情趣的蘑菇形大型组合滑梯、让你淘气个够的蹦蹦床、整齐有序排放的小小篮球架、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物形塑料小木马、充满童趣画的墙壁、走廊等,无不让儿童流连忘返。每间活动室里都挂着崭新的液晶电视和高清DVD,四周墙壁上布置了儿童画及挂图,活动室中间摆放着整齐的儿童桌椅,活动黑板上摆放着仿真水果教具,儿童口杯架上、毛巾架上的水杯毛巾整齐有序摆放,儿童床摆放得整整齐齐。可以说,没有“创强”,澄江镇至今也还没办起公立的幼儿园。

幸福表现2:尊师重教氛围浓厚,教师成就感增强。城南中学梁高铭校长谈到“创强”的体会:“自己对校长角色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历时两年,寝食不安,既要全盘规划设计校园建设,又要精心谋划学校的未来发展。当自己经历过殚精竭虑、卧薪尝胆、圆满完成前所未有的重大工作任务后,就会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学校管理就像一张白纸,校长就是在这张纸上挥毫泼墨、任意挥洒的画者。谁要是能在这张纸上画出又新又美的图画,他一定能获得心灵的满足,同样会有一种畅快淋漓的快乐和幸福。”在“创强”过程中,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浓厚,让老师精神上有寄托、理想上有追求、物质上有帮助。司前镇党委、政府坚持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把优秀教师推选为县、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每逢教师节、春节,镇领导都为全镇教职工送上礼品、慰问金,让教师感受人文关怀。在生活上关怀教职工,每年组织教师体检,关心患病、离退休和贫困教师的生活,积极筹措资金为教师加入医疗保险,改善教师居住环境。利用社会资源联系爱心人士捐资助学,两名湖南籍老板每年支助司前镇50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15000多元;深圳宝安区西乡医院义工每学期捐资3万元物品、奖金,奖励镇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此举惠及百姓,群众拍手称赞。

幸福表现3:成人教育、社区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司前镇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弘扬客家人崇文重教精神,唱响“清化文化”。依托村居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各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化素质教育活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加强村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文明礼仪教育;社区活动丰富多彩,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投入120多万元兴建司前社区文化健身广场和部分村篮球场;筹集资金10万元,建设了一批社区健身路径,安装了室内外乒乓球台,1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全部设有农家书屋、活动场;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利用寒暑假举办读书活动,让青少年参加德育、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村民开展男子篮球比赛、男女乒乓球比赛和贺新春“舞火龙”“舞纸马”巡游活动等。

在广东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战略引领下,始兴县的教育创强、争先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为带动全县教育全面上水平、整体上台阶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加快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有着深远意义,对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投资环境也起到一定作用。

曲江区: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谈到曲江区的教育创强,必定先要谈到马坝镇这个创强突破口。马坝是曲江区政府所在地,总人口15.2万,占全区总人口的50%。有初中3所,小学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了全区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5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马坝城区中小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日益突出。(1)中小学布局不合理,小学教学点多且分散,初中发展不均衡,导致划片招生难以真正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法进入曲江区实验小学、曲江初级中学等优质中小学就读,群众意见较大。(2)小学学位尤其是优质学位不足,5所小学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3)各中小学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区委、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选择覆盖人口最多、涉及学校最多、义务教育学生最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最集中的马坝镇作为突破口,以创强为抓手,率先实现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对马坝城区教育实施“强”“并”“增”方略,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强”,就是强化薄弱学校建设。马坝中学原来是一所非常薄弱的学校,为此,马坝区集中财力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配齐了功能场室及设施设备,班班配备了多媒体平台,铺设了塑胶运动场,装备了高标准的图书馆等,使其在硬件上达到优质学校标准。“并”,就是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实质性合并,形成“以强并弱、资源整合,交融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增”,就是在人口密集区和新建住宅区,高标准新建了一所九龄小学,有效缓解了城区小学优质学位不足、“大班额”等问题。通过“强”“并”“增”方略,马坝镇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二元分割格局,实现了公共教育均等化。

其中的最大亮点是采取一校两区捆绑、撤并、区域联动集约化办学等形式,将薄弱学校纳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1)积极探索名校集团化的管理模式,将新建的九龄小学划归实验小学统一管理,实行一校两区“捆绑”发展模式,实施“同一法人、统一管理、统一师资调配、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实验小学的品牌拉动效应,提升九龄小学的办学层次。(2)重新调整马坝城区小学布局,将马坝城区小学分成四个片区管理。即将九龄小学划归实验小学管理,将田心小学等3个教学点划归城南小学管理;将转溪小学等7个教学点划归曲江三小管理;将马坝新村小学划归曲江一小管理,组成了相互对应、紧密联系的区域联动的集约化办学模式,实现理念、管理、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共享。马坝镇办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有效扩张了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校际发展差距,实现了“填谷造峰”和学校管理效益最大化。

这样,曲江区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二元分割,城区周边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区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可以进入城区实验小学、九龄小学、曲江初级中学等优质学校就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育的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如九龄小学1888名学生中,城区周边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1243人名,该校被誉为“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贵族学校”。

真正的教育均衡是内涵的均衡。近年来,各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校园内涵发展实现了一年一主题。2010年是校园文化建设年,2011年是教师素质年,2012年是教育质量年,2013年是教育效率年。本着“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发展思路,通过开展系列创建活动,全区各中小学校都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涌现了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如:马坝中学打造了“向善、从善、立善”的校园文化品牌;沙溪中学着力打造以“和”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实验小学打造了“快乐阅读”和“科技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城南小学打造了诵读经典的“书香校园”文化品牌;曲江二中打造了“爱心教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新建九龄小学在继承区实验小学“快乐阅读”和“科技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具有“九龄文化”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三卷,韶关教育创强成功因素

我省今年召开的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动员部署会,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创强争先建高地”工作,到2016年实现教育强县、强市覆盖率达85%以上,到2018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粤港澳紧密融合、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当前,全省各地教育创强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等地已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梅州、清远等地正加大创强工作力度,河源、阳江、湛江等地也提出了创建省教育强市的目标。

位于粤北的韶关市紧紧抓住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这一机遇,认真总结教育创强工作经验,加快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努力将该市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创强基础:近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持“科教兴市”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人才队伍,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位居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前列,并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在全省同类地区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加快全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认为,韶关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有几条经验在全省都有借鉴意义:第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教育。市委书记郑振涛深入学校调研时提出“把最好的地方拿来办教育,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强力推进资源整合,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艾学峰市长多次调研教育,听取教育专题汇报,解决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第二是社会各界和各个部门对教育发展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浓厚。第三是教育部门尽心履职,走内涵发展道路。各级各类学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条主线,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2. 创强保障: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等

第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创强工作。2011年8月出台了《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奖励方案》。2011年9月,市政府召开了教育创强工作推进会。2013年4月,韶关市召开了申报省教育强市工作动员会,分管教育副市长邹永松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财政对教育创强的资金投入,落实教育创强的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这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教育创强工作的开展。为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教育强县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为提高办学水平,各地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创强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校安”工程、“新装备”工程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全面整治校容校貌,充实设施设备。

如乳源县始终将教育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把抓教育等同于抓重点项目,将教育与全县重点工作一同布置、一同安排、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全县领导干部坚持做到“三个带头”,即带头联系教育、带头支持教育、带头为教育办好事实事;努力实现“三个人人”,即人人讲教育的情、人人讲教育的话、人人都办教育的事。原乳源县县委书记梁健指出:“关心教育就是关心乳源的明天,重视教育就是重视乳源的未来。”每次下乡,他几乎都要去学校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各种困难。乳源县2012年3月被评为教育强县,比市规划时间提前了两年,韶关市委、市政府给予500万元重奖。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组认为,该县“呈现出领导重视、社会支持、超前谋划、措施落实、效果显著的特点,形成了党政主导、全县动员、主动创强、叠加效应的创强经验,其创强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对老少边穷地区创建省教育强县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武江区建立了四套班子成员、区直单位联系挂钩学校开展创建工作的制度,形成了“党委统筹、政府负责、教育牵头、镇(街)主创、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强有力的教育创强机制。该区一直把教育创强作为一项中心工作,作为惠民工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从财力、物力、人力、政策等方面予以优先,科学谋划,全力推进。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镇(街)和中小学、幼儿园调研,定期听取创强工作专题汇报,主动解决教育创强的难题。时任武江区区长、现任武江区区委书记王德雄认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他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教育工作,努力解决教育创强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基建、人事等方面的问题。武江区于2012年3月被评为教育强区,韶关市委、市政府给予500万元重奖。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组认为,该区“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积极创建省教育强区,全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在韶关市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始兴县将教育创强工作纳入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绩效考核,落实教育创强工作责任。乐昌市实行教育创强问责机制,加大教育创强督办力度。始兴县、仁化县等地高规格召开教育创强工作推进会,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动员、抓落实。

第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教育创强的根本保障是经费投入。韶关市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镇财政捉襟见肘,经费投入是制约该市教育创强的最大“瓶颈”。各地在突出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同时,多渠道解决教育创强的经费投入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实现教育投入多元化,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武江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动社会、企业捐资助学,动员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助教,创强以来共投入1.1亿元用于校舍改造和场室建设。乳源县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新建校舍和学校场室建设步伐;同时,实施教育创强奖励机制,对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镇给予一定的奖励。乐昌市由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向中国银行贷款1000万元,分别用于每个镇创强。始兴县相关部门对教育创强工程涉及的收费作最大幅度减免,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翁源县实行教育创强资金县、镇按比例分担的机制,通过设立教育创强专项资金、政府贴息银行融资以及设立文化翁源发展基金等方式,加大创强经费投入。据统计,2009年以来,韶关市用于教育创强资金达32亿多元,新增校园面积25万余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03万余平方米;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达到2.2亿元,新增计算机室295间,计算机2万台,语音室78间,校园网络86个,教学用电子白板902套,班班通1413间,多媒体专用课室693间,其他功能室996间,纸质图书280万册,常规教学仪器2000万元。

第三,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韶关市中小学布点分散,“麻雀”学校多,办学效益不高。为推进教育创强,该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又确保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乳源县坚持“均衡、规范、和谐”的发展思路,先后投入7100万元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共撤并11所初中、60所完全小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曲江区为解决城区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难等问题,投入4000多万元在马坝城西新建九龄小学,并将马坝镇学校分成四个片区管理,打破了以往的招生制度,拓宽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让城区周边农村的孩子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享受城区优质学校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南雄市启动建设教育强市“四大”民生工程建设,投资2.6亿元用于开展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始兴县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工作,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并通过为乡镇低年级住宿学生配备生活指导老师,购置洗衣机,在宿舍安装电话,联系公交车接送等举措,使布局调整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整个布局调整工作平稳顺利。

第四,注重办好各类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一方面,积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各地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和富余的教师,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幼儿无园可进的难题。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创建等级幼儿园,缓解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二是全面加强乡镇成人教育。各镇(街)采取挂靠中职学校、与初中或中心小学共享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种养技能培训等多种培训课程,全面加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三是抓好社区教育。各镇(街)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民书屋等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丰富群众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此外,各地还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资源,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3. 创强动力: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度认识教育创强意义

在2012年3月28日召开的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阐述了教育创强对韶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创建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放眼未来的一项重大部署,是顺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民心工程,更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

第一,创建教育强市是推动韶关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高精尖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依靠教育支撑,充分发挥教育的‘助推器和‘发动机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优势,以教育的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的跨越发展,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创建教育强市是提高民生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教育问题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焦点,创建教育强市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站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高度,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上来,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素质教育的需求。

第三,创建教育强市是建设和谐韶关的重要支撑。教育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否,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当前,由于我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基础教育发展还比较薄弱,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相对较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教育强市创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推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指出:“要认真把握推进教育创强的难得机遇。一是省确定的‘创强争先建高地目标,为我市教育创强工作注入了活力。目前,我省教育工作的重点已经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转移到实现‘创强(建设教育强省)、争先(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高地(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上,并以此为抓手,统筹全省教育工作,欠发达地区将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二是省的‘双转移战略,有力助推教育创强工作。省在实施‘双转移战略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为推进教育创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心支持,成为教育创强的巨大动力。在教育创强的过程中,群众得到了极大的实惠,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重视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热心资助、慷慨解囊,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积极性,掀起强势推进创强工作的热潮。”

4. 创强方向: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在2012年3月28日全市教师工作暨加快创建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邹永松指出:“教育系统要认真履职,强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省教育强镇、强县是对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方面,还体现在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更应体现在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效益上。它不仅仅要求硬件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现代化,而且对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整体水平。一要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二要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严格按照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评估验收标准。三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全面、公正、客观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四要深入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城乡学校互助工作方案,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五要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营造传承文化、生机勃勃、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各地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等资源,大力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殷切希望。在新的形势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新要求,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对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韶关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创强争先建高地” 的重大战略任务,必将推动韶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加快韶关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韶关市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多元主体治理——以韶关市董塘镇为例
学校推介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等城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基于韶关市的实证研究
广东省首个“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落户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韶关市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