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希 黄河
“2011计划”对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行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有望通过机制体制上的突破,形成行业大协同的新局面。高校包括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核心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主导者与推动者,和企业、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协同创新。低碳建筑技术协同创新工程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筹建,希望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创新结合,营造创新环境。
“2011计划” 产学研结合 低碳技术 创新协同
一、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强调做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各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2011计划”给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与发展方向,尤其是低碳建筑行业。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顺应中国低碳建筑技术发展形势,响应了“2011计划”创新号召,机电系筹建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从本身的专业及现有资源优势出发,探索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合作途径。探索一条产学研合途径作可以帮助整合社会资源,使机电系的教科研综合实力上新台阶,此举也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及建筑行业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筹建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将有利于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形成开放式办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密切机电系与行业、社会联系、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该项目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将对该项目的目标任务、管理运行、预期成效等几方面做出规划与要求。
二、目标与任务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将按照以“服务广东省社会经济与建筑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低碳建筑节能研究项目为抓手,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原则,围绕建筑低碳化,开展相关技术、经济理论的研究,以及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开展国内外低碳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新兴能源与低碳建筑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促进新兴能源产业与低碳建筑经济的发展。“中心”将力争建成创新型的工程研发及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一个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产学研结合平台。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近中期发展目标:将建立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开发工程中心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平台。创新协同中心将依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师资力量,以建筑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应用电子、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教师作为人才保障,开展低碳建筑技术的产学研创新协同合作。
对于二个平台的任务,有如下几点计划要求:
1.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开发工程中心的任务有以下几点
(1)以产学研合作方式申请各类有关低碳建筑技术纵横向课题;
(2)与企业合作开发推广新型节能空调产品及地表水热泵产品;
(3)联合相关企业对外承接空调、电气、给排水安装维保工程及空调节能改造、楼宇智能化改造工程,带动老师及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践;
(4)对外承接建筑能耗监测及审计;
(5)对外承接建筑室内外环境监测及优化设计业务;
(6)与企业合作开发解决城市住宅隔音净化换气节能的系统装置。
(7)与企业合作承接屋顶及围护结构防水及植被降温绿化工程;
(8)与企业合作开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2.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任务有如下几点
(1)各类资质考证培训;
(2)在职专项技术培训;
(3)本、硕学历学位培训;
(4)与名家合作开办易学(建筑风水)研讨学习培训班;
(5)开办有关低碳建筑技术方面的各类学会;
(6)开办学生就业创业咨询培训服务;
(7)开展与国际相关建筑大学合作办学及培训。
总之,中心将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实现机电系人才、科技和整体实力的重大突破。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首先,“中心”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的设计方案是:中心将依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建设的实体,办成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利和财务权,实行电工程系直接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暂设全职主任一名,由机电工程系选派,享受学院中层副职平均工资奖金待遇,年终奖视效益情况提取,其余人员按中心发展需要,视中心经济状况从机电系或其他系部抽调或直接从社会聘请,工资费用由中心自行负责。
其次,“中心”运行机制的设计方案是:低碳建筑技术工程中心将实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心的经费主要以开办各类培训项目、承接项目、申报课题、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式来保障。此外,中心拟设专用财务账号,实行独立核算,由学院财务处统一管理,学院对中心的经营收取以下费用:对外技术服务及横向课题提取8%的费用、人才培训提取20%的培训费(含教室占用费)。由于中心专职技术人员少,所以管理及运营成本、相关风险也较低。
四、预期成效
经过合理的筹建,创新协同中心可以在经济效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经济效益来看,创新协同中心计划五年内到账纵横向课题经费应达150万元,推广承接各类有关低碳建筑技术工程及产品应达300万元。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创新协同中心的计划要求是:五年内培养出5名研究生,相关技能熟练的大学生30~60人,提供学校教师锻炼10人次以上,每年培养专升本学生40名以上,并拟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培训、讲座。
第三,在队伍建设方面,计划五年后总的中心工作人员达到20人,专职工作人员达到8人以上,且中心工作人员的技能、职称和学历普遍有一定的提升;在对外交流和技术培训方面,每年邀请专家举办学术交流3人次以上,并积极派出中心工作人员至国内或国外进修,每年达2人次以上。此外,还应该进一步拟依托该工程中心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强我系和省内其他院校所、企业的科研技术与培训交流。拟每年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交流10人次以上,为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10次以上。
五、结束语
创新系统计划通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涉及低碳技术的相关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系统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为机电系教师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嵇忆虹,倪锋,王宏.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方式探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8,38(1).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周春红,关晓辉,宋克.协同创新反哺高校教学的机理分析.教育探索,2012,(12):45-46.
[5]胡春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