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武
社会的性质决定着社会管理的性质,社会的多质态决定着社会管理的多质态。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多质态社会,资本主义长期与社会主义共存,必然使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存在着差异与共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非此即彼、右的极化思维进行超越,依照有区别性的共同原则对社会管理予以全面的、亦此亦彼的进行,对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土教条和洋教条进行克服,还要防止在社会的横、纵及领域管理中出现雷同的现象。社会管理的异化是人类。通过党政一体化,从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发展到间接管理,我国党和政府齐心合力,积极培育公民社会或者社会组织,从间接的管理公民社会或者社会组织到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在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中,已经是大势所趋。
社会管理 多质态社会 和谐性 差异性 共同性 社会管理社会化
从社会与人最开始的产生、后来的存在、最后的发展过程对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发现两者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互联性。人没有社会或者社会没有人的情况时难以想象的。然而,就像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的那样,人类脱离了社会是无法生存的,但是有人类的环境也不一定有社会存在。社会的性质决定着社会管理的性质,社会的多质态决定着社会管理的多质态。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多质态社会,资本主义长期社会主义共存,必然使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存在着差异与共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非此即彼、右的极化思维进行超越,依照有区别性的共同原则对社会管理予以全面的、亦此亦彼的进行。德鲁克笔下的船体沉落向世人描绘了一幅社会崩溃图景。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怎样的社会,都是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管理的,管理的缺失就会导致社会的崩溃。而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则是对社会的认知。从整体上来说,社会的性质决定着社会管理的性质。当前的我国,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对我国社会的多质态予以反复的认识,再在认识的前提下有效地治理或者管理社会,这样的社会管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在有序的管理中,将每个公众的价值理念进行社会理念的凝聚,以保证公众的生活在事实层面上能够真的过好。
一、多质态社会
人类居住的地理、历史以及地理上的差异性和人类本质存在的差异性对社会多质态起着决定性作用。异质态社会是社会多质态或者说是多质态社会的其它表述法,这就涉及到社会形势中的纯净度社会的问题,依照马列主义对社会形态理论及思想的分析,可以将社会多质态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三部分:
1.人类社会整体多质态性
在马克思社会中,在对社会形态核心问题的描述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各民族生活的社会形态具有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共同规律进行强调;另一方面,对每个民族所存在的发展模式与道路的巨大差异性进行强调。在这两方面中,前者主要是对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总趋势、人类总体规律以及总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强调。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共同多质态社会。而后者主要是对每个民族所要发展的道路都是非直线、非单一及非绝对的,一定时空条件中,必然会有超乎寻常的历史跨越,历史性的退却也就不可避免。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差异多质态社会。在看待人类多质态社会的问题方面,必须要学会对历史选择性与规律客观性、跳跃性与渐进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多样性与统一性进行予以辩证的处理。
2.东西方社会多质态性
要说人类整体多质态社会的特征都具有其特有的抽象性,东方多质态社会和西方多质态社会也就具有其应有的抽象性。从一个角度看,前者具有的多质态性存在于后者具有的多质态中,两者尤其对应的差异性及共同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后者具有的多质态性具体体现前者具有的多质态性,而东方多质态社会和西方多质态社会也相互存在着差异性及共同性。主流理论和学术研究中,也对马列社会形态理论不仅仅在西方社会存在予以了注意,这些也包含者东方社会;对马列对东方亚细亚所有制及西方马尔克制度的本质互通性予以了注意,同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其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对马列概述西欧起源历史,这对东方社会而言,并没有任何历史理论意义。
3.我国社会多质态性
人类多质态社会视野中,不管是同东方多质态社会相比,还是同西方多质态社会相比,在中国,其社会多质态特征更为鲜明。若从共时态与历时态对中国社会进行同时考究,就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形态呈现出从先前的遗迹、目前的基础再到将来的孕育三种质态社会并存局面,就像是人类社会五种形态在中国社会中的汇集,其中这五种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奴隶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共生的社会质态。曾有人将这种现象比喻呈社会大熔炉或者人类活历史博物馆。所以,社会的纯净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在现实基础中,质态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是历史社会中质态不断向前发展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是将来质态社会向前发展的指向标。一种社会性质或者说形态之所以说是“这种”,而不说是“那种”,其主要原因是其起现实基础的质态社会形成的。
二、多质态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共同性
从地球世界的实质方面来说,人类社会其实就是命运的共同体。大自然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大自然始终在社会的彼岸,有规律地对这边的社会予以支配。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什么样的社会发展层次或者社会发展程度,只要人类生存着,简单的分配、生产、消费以及交换等就必不可少,这种情况下,就有了管理分配与分配管理、管理生产与生产管理、管理消费与消费管理以及管理交换与交换管理等等。因为人类处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生活当中,所以,就产生了管理政治和政治管理、管理经济与经济管理、管理社会与社会管理以及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社会和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孩子,所以,在进行管理自我与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对大自然进行管理,如果人类在生产与向前发展中不对大自然进行管理,肆意的对大自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现象就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造成自我的灭亡,这种管理被称为彼岸管理,这种情况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要求两者必取其一。由此可见,多质态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共同性,这个角度中的多质态社会管理共同性,不管是对具体国家与民族,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样的。
三、多质态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差异性
1.区域管理的差异性
中国幅员比较辽阔,区域与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种自然条件水平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而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在各地的实践中就势必会受到地域方面的差异性。梯度或者发展的长期不均衡性,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步步地呈现地区样态和区域模式,而且两者的差异还非常大。从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差异性既是社会区域管理差异共同促进的结果,优势原区域社会所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差异的存在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共同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机进行展示。社会地方管理的差异性,使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和谐地方社会管理的构建,同时还要对克服与防范区域管理中所出现的雷同情况予以及时的注意,也要避免犯“土教条”方面的错误。
2.管理格局的差异性
我国社会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中,在进行社会格局的管理上,主要有四大要素组成,即:政府、党委、公众以及社会,共同构成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合力,这也充分的说明社会的管理并不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的事情。然而,在社会格局的管理中,这四大要素并不是均等的、静态的以及无差别的。相反,它们都有自己特有的任务分配,具体就是,政府的切实负责为根本,党委的切实领导为前提,公众的切实参与为基础,社会的切实协调为依托,这些是保证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实现姿态。对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土教条”和“洋教条”进行克服,还要防止在社会的横、纵及领域管理中出现雷同的现象。社会管理的异化是人类。通过党政一体化,从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发展到间接管理,我国党和政府齐心合力,积极培育公民社会或者社会组织,从间接的管理公民社会或者社会组织到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在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中,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中国,社会管理上的差异性,使得每一个公民都要对社会和谐格局的构建予以格外的注意,切实处理好在管理社会格局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现行的党政社会管理机制、体制及其理念予以进一步的改革,在管理者对相关的管理理念予以接受的前提下,党和政府的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发展到党和政府的间接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
四、结语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初级阶段的整体发展时期内,并存的社会对质态并不会从根本上进行改变,这就决定了管理社会问题中差异与共同性并存的多变性、长期性、可变性以及复杂性,怎样将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完善与发展维持在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秩序中,就需要有远大的智慧做根基。以社会作为根本,社会管理中,实行以人为本,对社会进行民主、科学、道德以及法治性的管理时不可缺少的。从政府对市场进行规范、市场对企业加以引导的实践及理论中形成一种社会管理理念,实现社会管理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伟光,靳辉明,洪光东,庞卓恒,李潇潇.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笔谈及会议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47-148.
[2]乔耀章.中国社会特色纵横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569-570.
[3]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5-126.
[4]拙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问题的新认识——再论政府社会管理中的政府、社会、公民三者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2):456-457.
[5]乔耀章.多质态社会管理中的共同性与差异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2,12(15):47-48.
[6]张猛.我国社会多质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社会研究理论,2012,1(89):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