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
儿童性格的形成,是天性和养育互动过程的结果。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明显的特点,了解这些问题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以及掌握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于儿童的积极成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指出问题儿童的特点及成因,同时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以利于养育者能够更好地帮助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发展他们良好的性格。
问题儿童 特点 教养方法
一、五种基本问题儿童的特点
国外心理学教授斯坦利.I.格林斯潘博士在《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一书中,介绍了五种问题儿童的分类:高度敏感的儿童、沉迷自我的儿童、叛逆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以及过分活跃(攻击型)的儿童。当然,这个分类只是给出一个基本的框架,大多数儿童并不是完全属于这五类儿童中的一类,而是倾向于某一类,或者同时带有其中几类的一些特点,所以在观察和教育儿童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而不是给儿童贴上某一类别的标签。
1.高度敏感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通常很聪明,有创造力,口头语言能力强,富有同情心和容易理解别人;这类儿童容易出现的性格问题在于他们依赖性强,专横又挑剔,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发脾气,同一时间对于太多的东西感兴趣。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阴晴不定这些词语是养育者对于他们的评价。
2.沉迷自我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通常安静,有满足感,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类儿童的消极性格特点是内向,对外界的反应不敏锐,无兴趣感,关注自我,不与人交往,被动,懒散,会出现社交障碍。这种不与社会进行主动互动的性格导致他们不能发展性格部分的现实感,而是沉浸在自我的幻境中,有碍于完整人格的形成。
3.叛逆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中有些极为聪明,做事有组织、有方法并且目标明确,抽象思维发达,通常成年之后在科学、数学、哲学等领域有所建树。这类儿童的消极性格特点是固执,想控制一切,对待事物喜欢说“不”,表现出不合作和消极的态度,不能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周围环境中的事情和人际关系。
4.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性格表现通常是积极的,思维和身体状态都很活跃,证明他们很有热情,也很聪明,对周围环境充满探究的兴趣。但是这类儿童的消极表现是十分“好动”,像个“飞人”,无法安静下来,思维和动作表现总是迅速从一个“点”转到另一个“点”。通常这类儿童被定义为不适应学校教学环境的多动症患者,但是这种界定需要慎重,一般情况下,一个儿童是否存在注意力障碍需要足够的医学和心理学评价证据,否则应该把这类问题当作一种消极习惯,能通过培养积极习惯来改变注意力状态而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得以解决。
5.过分活跃(攻击型)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喜欢用动作进行表达,倾向于用身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不能平衡自己这种过剩的精力,就变成了暴力和攻击。这些儿童有些是因为很恼火而且高度敏感才会富有用攻击性,有些是因为渴望更多的感官刺激而具有攻击性。
二、五类问题儿童的成因
这五类问题儿童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我们需要从天赋、家庭和社会环境互动等方面寻找原因。
1.天赋方面的差异。儿童们在出生后对于声音、触觉和视觉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而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感觉对于我们成人而言是大致相似的。所以这就让照料者忽略了幼儿期孩子对这些反应的不同感受,从而失去了纠正孩子们因此而造成的不良情绪的机会。父母们可能完全忽略孩子们对于他们所见到的事情的理解、反应方式和能力是很不相同的。
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从成人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反应,或者简单认为孩子们都一样。这些成人的想法和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忽略了孩子的差异,忽略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丧失了教育他们形成积极情绪体验的最初机会。
2.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性格的形成影响非常明显。比如说对于一个敏感的儿童,敏感度本身并不会使儿童变得害羞或者不爱交际,而是儿童的照顾者们或者密切接触群体与儿童的互动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性格。每一个家庭、照顾者以及周围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家庭及照顾者精力充沛但却杂乱无章,周围环境也是如此。有些家庭和照顾者则有懒惰、被动和消极的特点。有些照顾者总是敏锐地观察儿童,并且对于儿童的行为持积极和同情态度。有些照顾者可能对儿童的反应持否定态度,不鼓励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家庭氛围热情活泼,有些家庭则显示出安静、内敛。这些不同的环境氛围和照顾者的个性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性格的形成。
3.食物和化学品对于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食物和化学品对于儿童性格的影响有其不确定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食物和化学品与儿童的行为具有相关性。一些儿童对于特定食物和化学品具有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导致儿童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反应。对于由此而导致的儿童行为的变化,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个体的存在,排除孩子接触一些敏感食物和化学品,通过细心地观察,排除掉有可能导致孩子行为古怪和不舒服的食物和化学品。
三、五类问题儿童的教养方法
我们这里强调一种观点:这五类问题儿童的界定只是为了解决儿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们的孩子主要在哪一类问题上,不是简单地认为哪个孩子就属于哪一类,所以要抓住儿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而不是给自己的孩子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1.对于高度敏感的儿童的教养方法主要是建立一种养育氛围:这个氛围包括四大要素:同情和理解、规则和限制、鼓励主动性和自我观察。
养育者要在同情和理解与规则限制之间找到持续的平衡。养育者对于这类儿童要付出更多的热情、同情和灵活性,同时要更为坚定地设定规则和限制。养育者要知道尊重这类儿童的特殊需要,同时要教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自私想法和行为。这其中要把握一种平衡,也就是爱护、尊重和规则的平衡,也就是当孩子哭闹和生气的时候,我们能充满理解、同情孩子,同时要时刻坚定自己的规则意识。
养育者给孩子越早设定规矩和界限越好。帮助这类儿童了解界限和规则在哪里,以便于这类儿童形成对于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这里我们要注意惩罚的运用要恰当,我们的惩罚不剥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那些事情,而可以采用比如说不让看电视、不让玩玩具或者要求其做一些家务等。养育者和孩子都必须认识到互相合作、共同控制或限制某些行为是明智之举。
鼓励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让儿童找到感觉安全、更受欢迎、更独立自主的方式。养育者的目标是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自我观察有助于这类儿童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鼓励自我观察较好的方式是让孩子讲述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悲伤、孤独或者愤怒的感受,他就更能够认清楚自己,主动做出人际关系的选择。
2.对于沉迷自我的儿童,养育者所思考的是如何将孩子从自己的幻想世界拉出来。养育者可以成为孩子从幻想世界进入现实世界的桥梁。对于这类儿童,养育者要记住一个目标:培养儿童的主动意识。养育者要付出持续的热情、爱、同情与认同,从而打动这类儿童的心。
3.帮助叛逆的儿童最重要的方法是了解他的不安全感和弱点,从而呵护他。养育者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养育者对待消极、叛逆、拒绝的最恰当的态度是充满爱意的关心他。爱、尊重、信任、热情、理解和同情是对于叛逆儿童的最有价值的态度。
设定规矩和鼓励自我意识也是纠正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儿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和对待事物的容忍度有助于缓解叛逆的心理。设定界限是必须的,但是对于这类儿童采取“温和”的限定和同情,还有灵活性能收到比较好的改善叛逆的效果。
鼓励自我意识在于鼓励儿童将自己的感觉组织成语言,对于自己的行为形成反思的习惯。通过这种不断地反思,孩子将渐渐学会如何应对困难。
某些身体运动可以缓解叛逆儿童的过重敏感性和压力,比如说大肌肉运动、有节奏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这些运动的决定权教给于儿童,因为他喜欢支配一起。
4.对待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养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儿童的注意力强项和弱项,做到发挥强项用来弥补弱项。
养育者要根据儿童的先天优势建立一种自信。有的儿童有听力信息处理障碍,有的儿童有视觉信息方面的障碍,有的儿童在运动技能方面有困难,有的儿童在信息处理上有障碍。这些都需要养育者有清楚的了解后,鼓励强的方面,弥补弱的方面,这样会逐步建立儿童的自信心。
调动儿童的情绪来维持注意力也是很好的方法。注意力的保持部分在于持久的欲望或情感。养育者必须培养一种让孩子倾向于你的情绪状态,要努力与孩子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积极的情绪互动环境。养育者要了解孩子的动机,并且创造出足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情境。
在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养育者都要鼓励孩子发展积极参与的能力。也就是观察到孩子注意力方面的弱点,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用积极的方法弥补孩子的注意力弱点。
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治疗也可以提高儿童注意力的品质。自我观察的能力出现在5到12岁的阶段。自我观察是对于自己思维和感受的关注。需要强调的是自我观察的能力需要反复使用与练习来加强。自我治疗也是提高注意力的较好方法。自我治疗指的是指用一套策略提醒自己提高注意力。
5.对待过分活跃(攻击型)的儿童,养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抚,同时设定界限,通过一些游戏让儿童建立一种规则意识。
养育者要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运动系统。这种控制过程需要大量的游戏环境来实现。同时养育者要建立一种和谐、安全、亲密和快乐的氛围,让孩子更有爱心。所有这类儿童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养育者和儿童建立一种学会关心、同情和尊重的呵护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游戏的方法对于这类儿童也有良好的效果。通过一些模拟的游戏,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感受,学会使用观念,而不是用动手或者是愤怒来处理问题。
总之,我们强调一种观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应该得到爱心、耐心和有效方法的帮助。对于教养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正确、积极、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断弥补曾经缺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斯坦利.I.格林斯潘,杰奎琳.萨蒙著.姚芸竹译.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心理学家教你养育五类问题儿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