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波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现在已十几个年头,教师们努力追求和探索理想的课堂,享受到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喜悦。然而,还有部分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需要,“瞎折腾”,让学生干渴的生命急待甘泉的滋润。那么,课堂上学生真正需要的什么?一是渴望得到实践机会,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表扬,获得成功。为此,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把精力和智慧倾注在“学”上,将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一、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彰显人文魅力
1.放飞童心,让学生愉悦地学
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门,教师就要带着一颗童心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祁文秀老师在教学《小露珠》时,追求与学生伙伴式的平等对话,采取与学生朋友式的轻松聊天的方式,导入新课内容,紧扣课题,亲切的教学语言充满了童趣。短时间内,教师把自己融入孩子当中,教师成了孩子心灵的朋友,师生距离缩短了,课堂气氛融洽了。
2.蹲身欣赏,让学生平等地学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教师要蹲下身子来欣赏自己可爱的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潜能,使学生的自身优势得以更好地发挥。特级教师孙建峰在上《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一个学生对教材提出了质疑,他走近这个男同学,把他抱到椅子上,一手揽住他的腿,一手拿着话筒,赞扬学生敏锐的观察和精彩的发言。
二、挖掘有价值学习信息,感悟教材魅力
1.紧扣教材,让学生合情合理地学
不同的课文类型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将文本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现。比如《月亮湾》这篇优美的课文,教师要以“美”为主线,通过让学生欣赏月亮湾的图片,然后对照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自主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感受家乡美景的熏陶,激发热爱家乡之情。而《石头书》是篇说明文,要先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石头书、石头书里的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科学的志趣。
2.活用教材,让学生灵活多变地学
教学内容既要紧扣文本,又不能囿于文本。如果教师局限在课文内容上,就文本而教课文,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灵活运用,强化积累,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第十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在教学中,陈霞老师巧妙地将这一自然段加以利用,创设情境氛围,适度迁移,收到了理想教学成效。
三、构建自主实践平台,体验探究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就要构建自主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引导实践,自主解决疑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回答不全面或者错误时,教师要启迪学生心智,帮助他们找出认识误区,找到正确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不着痕迹地指导学生语言实践。在执教《二泉映月》时,学生在交流资料、看图体验阿炳的悲惨生活后,又发挥想象写一写阿炳的生活经历,这样的一连串自主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坎坷”一词,就有了真切的理解,有了深刻的感悟。
2.鼓励尝试,自主总结学法
大量研究证明,最后沉入人记忆深处的知识,大都是自主学习而非被动学习得来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己的最佳学法,并适时进行学法经验介绍和交流、讨论,不断引导学生在原有方法上有所创新,让每一名学生会学、乐学。在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分配阅读的任务,并且要说出这样分配的原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兴致勃勃,很自然地了解了读书的方法,还真正地掌握了这一段的表达方法。
面对深邃而应该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我们不能漫不经心,不能浅尝辄止。我们必须凝神聚力,必须深入思索,必须带着智慧和热情,走近她,走进她,走进最美的“学堂”。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