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山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4-01
学校的环境称之为潜在课程、隐性课程等,是以学校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卫生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作用于学生的主体课程。班级环境作为学校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班级环境分为硬环境(班级墙壁上的画像、标语、板报),软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他们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学生接受环境的感染和通过与人交往中、优良品格的形成中吸收到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师生之间融洽的赋予教育性的,起着相互作用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范畴。
美国学者威廉·格拉斯尔的成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在该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责任感、塑造成功者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奠定好一生的基础。
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主体性在班级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发挥出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看班级环境中的硬环境的创设。班主任常常认为小学生认知能力差,知识积累少,分辩事物能力低,对于班风、学风、标语等班级环境等工作的布置,只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给学生参与整个布置活动的过程。
再看班级环境的软环境。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虽然我们提倡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始终不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本人总是拿出长者、师者的姿态来和学生对话,师生之间和风细雨的时间少,严厉批评的频率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使学生缺乏了班级管理主动性,不能进行双向平等交流。
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教师本身不敢放手让学生参加班级环境的布置与管理工作,把学生个体定位低了,总认为孩子小,不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他们不会想出什么好的班风标语,知道哪个名人、名言警句的含义。班级环境布置工作,是教师的工作,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总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取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个性需求。班级环境创设因缺少学生的参与而显得缺乏生气,形成了死板、机械的局面。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学习活动的学生,由于没有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对班级环境的布置熟视无睹,不知所云。这就形成了学生不能做环境的主人,而环境这个隐性课程也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学生本身缺乏自信心。由于平时没有锻炼的机会,学生动手创设环境的能力很差。一旦有机会参与,也常常无所适从,长此下去,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自卑感,缺乏竞争意识,对今后走上社会,参与竞争非常不利。
三、教师在思想上并不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平等交往关系的建立。学生眼中,教师就是一个知识传播者、班级管教者。教师本身又很少参与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更少蹲下来和学生平等交谈,不能激发学生与人交往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的交往能力就會下降。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现在的教师虽然比较重视文化知识的吸收,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能很好的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环境的建设做得不够。
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班级环境课程所指向的对象是学生个体,创设良好班级环境的目的是作用于人、培养人和陶冶人,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参与的能力。
一、教师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信任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班级环境建设中缺少学生参与的现象。多给每一位学生参与创设班级环境的机会,如班级怎样根据实际确定班风、请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当然,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不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学生把握好主体方向。
二、将创设班级环境与每个学科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每个学科特点可以在课前做一些环境上的烘托。如教学《王二小》一课,在课前将学生自己收集到的王二小的不同方面的画像,挂在教室里,利用黑板报介绍他的英雄事迹,在课前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将小英雄的故事,将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在学习栏中挂出来,通过学生创设的这些环境将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以拓展。又如,利用思品课、班队会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学者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情,然后在墙上悬挂他们的名言、警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独特的氛围中接受到隐性教育。
三、将班中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通过班级墙报或学习园地进行表扬公布,这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四、创设爱的人际关系。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多与学生进行交往,这种关系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上,要交给学生与教师、同伴、他人交往的技巧,多为他们创设一些交流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爱。
五、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于理论性、知识性强的知识要努力学习,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知道自己的教育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让我们都来重视、关注这个领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