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彬
冼太圣母湖,带着一位巾帼女杰的传奇史实和民间记忆,穿过岁月的幔帐,从千古民谣中走来。以其母性的温柔、神圣的慈爱与博大的胸怀,呈现在我们面前。
冼太圣母湖,伴随着共和国石油工业的振兴,凝聚着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心血,支撑着一座石油工业城的崛起,滋润着茂名地区数百万人的生命。
冼太圣母湖,积蓄着大千世界万物生机的源泉,闪耀着冼太夫人圣母般的智慧之光,昭示着一种平乱安世的英雄气概,展现着母性般的温柔与妩媚之景。
站在湖区的至高点石狗岭之巅,眺望圣母湖——高州水库,翠山环绕水波潋滟的湖面,在朝阳与湖光交辉的光芒之间,在那悠远的岁月深处,恍惚看见一位俚族女子冼英率领部落英豪杀寇平叛、定邦安世、匡扶岭南黎民百姓安全的飒爽英姿;那“嘚嘚”的马蹄声,那震天的喊杀声犹闻于耳,由远及近如雷如涛般隐隐荡来;那飞扬的尘土随着刀枪剑戟的光影渐渐隐退于岁月的屏风之后,而沉淀为蓊郁的青山、灵秀的绿水、肥沃的良田、宁静的村舍、美丽的家园……
湖底的深处掩埋着为家园而战的高凉列祖的忠魂义骨,他们皈依于这方宁静的土地,护佑着后裔繁衍生息吉祥如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冼太圣母的故乡,传承着一种对冼太圣母的顶礼膜拜,一种生生不息的巾帼气节。冼太圣母湖的背后隐匿着建造高州水库之初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感人肺腑的佳话。
为了寻觅一种久违的国民情感,找回昔日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证,挖掘我们这个民族不可或缺、不该遗忘的生存法则。笔者走访了50多年前的高州水库大会战中涌现出来的“三芳七英”的部分健在者,她们曾经是那个时代的道德楷模、力量化身、精神旗帜,是将冼太夫人的英雄气概加以传承和弘扬的实践者。
梁秀芳,这位75岁的老人,目光炯炯、精神矍铄。很难想象她年逾古稀高龄,居然骑着摩托车走过三十多公里的乡道,来到高州水库管理局接受采访。她就是当年高州水库大会战中一营钢铁突击队队长。
在接待室里,年过八十的老记者柯杰俦拿出当年在工地上拍的“三芳”黑白照片给她看,她定睛凝眸了半晌后,面带苦笑地把目光移向窗外,看着那波平如镜的湖面,感慨地说:“唉——都过去五十多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啊!”此时,她的眼睑湿润了。
“那时候我才十九岁,”梁秀芳老人说:“我们女子突击队一共22个人,个个都是二十上下(年龄),我和丁运芳、冯莲芳,被称作‘三芳,我们三个姑娘摆擂台,接受工地上几万民工挑战,我们没有输过!”梁秀芳眼里闪着粼粼的泪光,她欣慰地说:“我们从来没有输过,我们一直是擂主!那时候我们的衣服上写着‘三芳擂台手。”
当年面对无数艰难险阻都没有流过泪的钢铁突击队队长,此刻回首往事的时候,竟流下了眼泪。
“很多突击队,都是高大威猛的小伙子,和我们女子突击队打擂台,全都输给我们。我们装土快、推土快、倒土快、动作灵,没有一个队能赢我们!”
面對昔日的辉煌与荣耀,梁秀芳老人有抑制不住的喜悦,“那时候,到处都挂着大标语:‘凿通大位岭引水石油城、‘流血流汗不流泪、‘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说,有一次,她带领突击队争先进、“放卫星”,她整整一天都在推着土车不停地奔跑,嘴唇冰凉发紫,双腿已经完全麻木、不听使唤地向前冲,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脸栽进了泥堆里……
巾帼不逊须眉毕竟已成往事,但她说到自己的当年之勇时,心绪难平。她用手帕擦拭着眼泪。“想不到,都过去几十年了,现在想起还流眼泪。”
令梁秀芳老人最难忘的是石骨涵洞攻坚战,那是决定着水库能否如期建成的关键之战。连日阴雨绵绵,南方红土地上的粘质土使人们的双脚,牢牢地粘着厚实而又沉重的泥巴。人们推着或挑着泥土只顾冲锋前进,根本无暇去除粘在腿上的泥土。“我的双腿已经肿得像两条大冬瓜,还得坚持打擂台……”
丁运芳,一位74岁的慈祥的老人,当年钢铁突击队“三芳”之一,她说:“当时我十八岁,挑土、推车、打炮眼,每天干20来个小时,每餐只吃三四两饭,用开水、咸菜下饭。饿了,营长就到外面找一些番薯叶来给我们吃。我们这些女孩子都累到经常闭经,从来没有人叫过苦说过累……”
丁运芳老人回忆当年的艰苦情景说,工地上大喇叭不停地高喊着口号:“学习‘三芳七英,赶超钢铁突击队”、“苦战一年,幸福万代”。人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理想,为了维护突击队的集体荣誉,无不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今天挑一百斤,明天挑一百二,后天挑一百五……”她说:“经常在上厕所的时候,蹲下来就睡着了……”
丁运芳老人说,她曾经被安排去打炮眼,每个炮眼要打七八米深,用绳子吊着下去凿炮眼、把泥土运上来。她说,其他突击队发生过伤亡事故,钢铁突击队出来没有发生过意外,“就我们钢铁突击队的没出过事。”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她说:“我从小就吃惯了苦,身体也好,扛得住。有的人扛不住就晕倒,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害怕。”
在讲述苦涩的往事时,丁运芳老人掩饰不住激动的情绪。她说:“(高州)水库(竣工)三十周年的时候,政府为了奖励我们,把我儿子安排在水利局工作,我在水泥厂工作。”她说着,眼里闪现着感激的泪光。
现年77岁高龄的吴秀英,就是当年钢铁突击队里充满传奇色彩的“七英”之一,目前跟随儿子定居在佛山南海。在电话的另一头,她的声音洪亮而清脆,“那时候,我们只想着要多吃苦多干活,别的什么都不想。没有推车,就用肩头挑土,有时候为了‘放卫星,一次挑四筐。”她说,有一次,她挑着泥土往前跑,跑着跑着就栽倒在地上,后面赶来的从她身上踩着过去……“现在我都不记得是晕倒的还是睡着了。有时吃饭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吴秀英老人说着沉吟了半晌,“那些事,说出来现在的人都不敢相信。”
85岁的冯绍来老人,我们找到他时,他正在冼夫人庙里帮人解签,他依然红光满面、精神抖擞。他是当年高州水库建设工地民兵营第九营营长,“我们九营有三个突击队,少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妇女突击队。少年突击队十七人,全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我们三个突击队和别的营打擂台从来没有输过,就是比不过钢铁突击队。”
冯绍来老人说,那时候工地上的领导都是和所有建设者一道同甘共苦,总指挥就是推车能手。“指挥台上敲锣打鼓,大家就跟打仗一样大喊着:冲啊!挑着土就死命跑。”人们在一种争当先进、不甘落后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激励下,不知疲惫地劳作着,都在用意志和耐力比拼。“我们实在太困了,脚也不洗就睡觉,满床都是泥土。”
一直陪同笔者去采访的柯杰俦,是高州水库建设、冼太圣母湖变迁的的权威见证人,当时他就是工地报道的优秀通讯员,自从水库奠基动工那天起,就用照相机的镜头记录了工地那千军万马的非凡瞬间。
站在堤坝上,柯杰俦感慨地说:“真是沧海桑田哪!当年这里全是山岭,1958年开始修建水库,最多的时候有四万多人参加建设,大家开山劈岭、凿石钻洞、肩挑手推,硬是把把这座水库建成了。高州水库是由良德水库和石骨水库组成的,两库贯通。总蓄水量11.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18万亩。在那个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它是用国家投资建一个水库的资金,建成了两个大型水库;二是十年的建设工程一年半就完成了。三是用半机械化施工达到机械化施工的水平。”
柯杰俦老人拿出他真切地记录着高州水库建设的黑白照片,对笔者说:“你看,当时,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下,没有现在那种自动化大型挖掘机,没有大吨位的载重汽车,也没有压路机。我们只有用钢钎、铁锹、锄头来开山凿石,用扁担土筐来运土筑坝,用石硪來夯实地基。当时的手推车已经是最先进工具了。就这样,我们用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这座水库建成了。”
在堤坝上那尊“水库夯歌”的铜雕前,柯杰俦凝眸着那挥举石硪打夯的三位建设者的塑像说:“看到这幅雕塑,我就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1958年,柯杰俦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团县委把他抽调到高州水库任水库团委干部,负责组织青年突击队。“当时我背着单位那部120型进口相机,一边劳动,一边用相机记录工地上的一些难忘的人和事。从(高州)水库开工到竣工,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拍了将近一千张照片。你看看,那‘三芳当年都是十八九岁的姑娘,现在都老了。参加水库建设的那一代人都老了,当年十五岁的少年突击队员,现在也七十岁了,他们都是高州水库建设的功臣,茂名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高州水库管理局局长陈有宽说:“当年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当代人日渐缺失弥足珍贵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好好学习、发扬光大。”
冼太圣母湖,自从1956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示在茂名建设年产100万吨的油页岩炼油厂那天起,这座水库就凝聚着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智慧、血汗、虔诚、青春甚至生命;水库竣工后,她就像慈祥博爱的冼太圣母一样,以其甘霖无私地浇灌着鉴江平原大地的茂盛与繁荣;伴随着南方石油新城茂名的诞生、成长、变迁的足迹;见证着人定胜天的伟大奇迹和社会变革的沧桑神话!
冼太圣母湖,一个从民谣中走来承载着千古佳话的湖!一个滋养苍生万物、缔造天然氧吧、沐浴绿色家园的母亲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