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核心区打造“中国梦”公布“升级版”实施方案

2013-04-29 23:43马文良关邨
中关村 2013年8期
关键词:海淀园科学城海淀

马文良 关邨

在举国上下畅谈“中国梦”的氛围中,北京海淀区发布了《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暨落实这一方案的《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方案”和“路线图”有着广泛的实践基础和权威性,据悉这是由236家企业、59位行业技术专家及14家投资机构参与编制的,几易其稿,擘画经营,务求可行。众所周知,“中关村”开启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先河,创新是“中关村”的灵魂,而民营是“脊梁”。记者在采访和阅读资料时深深感到“灵魂”薪火相传,“脊梁”更加健壮,“中关村”立足在神州大地,争鼎世界辉煌。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和挖掘不尽的潜质,是“中国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强大动力引擎。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曾充满自信底气十足地介绍说:“核心区内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高等院校83所,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51家,两院院士524位;海外归来创业高端人才占北京市的四分之三;共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42家,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这样的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密集程度在全球罕见……”。让人欣喜的是海淀核心区总收入2012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0%左右;2013年的奮斗目标是力争达到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凡认真研究过“方案”和“路线图”的人士无不欢欣鼓舞,认为这是中关村核心区打造“中国梦”的“升级版”,只要抓好落实,“梦想就一定会照进现实”!

科学城与北部科技新区

联袂共舞

海淀科学城是中关村的发祥地,北部科技新区为科学城添加“续航力”,联袂共舞,更加妩媚。旧城添新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将是核心区两个万亿元经济增长的双翼。当我们驻足“联想”、“百度”大楼时,“鼎好”巨屏跳动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字幕昭示核心区的未来……。“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快两大重点功能区建设,提升核心区全球创新网络的影响力”,其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二是“加快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

“科学城”建设“老兵谱新篇”重在示范效应。

一要“推进特色产业园建设,打造科学城高端产业形象。盘活科学城存量空间资源,为重点产业项目释放空间。制定特色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和产业准入标准。强化市区协调联动,实施市区联合招商,加快梳理筛选重大项目落地特色产业园”。

二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支持北理工、北航等有条件的产业技术研究注册独立法人实体,采取专项资金、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成果在海淀落地转化。依托软交所等机构搭建研发供求对接平台,组织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三要“完善科学城建设服务推进机制。建立市区科学城工作组、街镇、重点建设项目的联合工作对接机制。研究制定市区联合招商工作方案。探索与驻区大院大所建立常态对接平台,健全和完善早期潜力型项目的先期筛选机制”。

“科技新区”凸显建设速度旨在增加“续航力”。

一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延伸产业链,增强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力。完成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挂牌,打造1到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对接‘十百千和区重点企业空间需求,推进领军企业落地,培育领军企业整合全产业链创新的自组织能力,增强集群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要“加快北部创新创业要素聚集。 以标准化定制楼宇吸引创新创业服务要素加快聚集,打造特色鲜明的要素聚集功能区, 建设北部创新中心。支持领军企业以市场化方式推动技术转移、投融资、知识产权等要素集聚,形成要素聚集合力。探索建立以技术前瞻性、成长性、辐射力和综合效益为导向的项目准入退出机制,动态优化要素聚集规模结构”。

三要“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承载高端产业能力。强化北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统筹规划,重点培育一批支撑全产业链创新、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型孵化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四要“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活力北部。加快北部信息、商务、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北部宜业宜居水平。加强海淀高新技术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在园区示范应用,建设绿色节能、水和固废资源等循环利用示范工程。

“五大工程”

浓墨勾勒出海淀园愿景

“五大工程”的目标是“提升核心区创新引领辐射力”。主要内涵:一是“实施产业领航工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二是“实施创新聚变工程,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实施创业光合工程,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四是“实施创想圆梦工程,激发区域内在创新活力”;五是“实施全球联动工程,加快核心区国际化进程”。

“路线图”为我们勾勒出一派“创新”发展的生动画面,摘其亮点,以飨读者。

核心区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产业,2015年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在运营平台、软件、终端产品、硬件设备、应用服务等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培育出一批龙头示范企业和高成长的“瞪羚”企业。2020年前让海淀70%以上的企业接入到IPv6网络,为海淀互联网产业发展拥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区“北斗”及空间信息产业,2015年收入达到450亿元。明确了“三大任务”和“六个主攻方向”。到2020年,实现海淀在全国“北斗”与空间信息产业中拥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核心区云计算将编织出国际级的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产值突破2300亿元,形成35家十亿元以上级别的龙头企业,其中百亿级的5家。到2020年,海淀云集算产业相关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速35%,为跻身国际一流云计算产业基地集聚能量。

核心区的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将在化药、中药、生物药领域求得突破。力争在2015年底,全区新增1到2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新成立1到2个产业联盟,引进10个以上高端人才团队。

“五大机制”

给力海淀园腾飞添翼

“五大机制”内涵丰富,旨在“增强核心区创新发展内在活力”。要点是:一曰“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机制”。二曰“建立园区重点企业动态监测和服务跟进机制”。三曰“建立园区和乡镇产业园发展的统筹联动机制”。四曰“建立楼宇招商投资促进机制”。五曰“建立产业有序转移和利益共享机制”。我们认真研究并细分这“五大机制”,不难看出“看得见的手”之良苦用心,坚持中关村“创新”这一亘古不变的“灵魂”,重视并用好“民营”创造的改革红利,发挥政府的主动服务和协调功能……在“路线图”的每个“节点”上都竖立明确的“方向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应用”、“跟进”、“联动”到“促进”和“共享”,“引而不发跃如也”,着眼的是市场和實体经济,补救的是创新改革新兴产业技术壁垒的“短板”,充分体现出政府自身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跟原来习惯于宏观地从框架开始制定发展规划不同,这次方案制定的每个环节全部来自扎实的市场反映和行业意见。进一步发展某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壁垒在哪,哪些技术环节是短板,全部都是经过数百家企业、数十位业界专家反复研究后决定的。”诚如斯言,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集思广益,凝结智慧,致使这份“方案”和“路线图”更具指导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也就是科学性。

文化科技

“双轮驱动”促进发展

海淀核心区坚持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路驱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主要内涵是:优先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文化装备产业、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现阶段重点立足在发展新媒体、网络应用、数字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五个细分产业。令人神往的是,到2015年,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在网络应用、数字出版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10项以上具有重大影响力自主创新成果,塑造若干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科技品牌,培育和集聚一批文化科技领域领军人才和团队,培育出若干家千亿级、一批百亿级文化科技企业,涌现出一大批“专、特、精、新”的文化科技中小企业,在数字设计、新媒体等领域形成1到2个千亿级、8到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将海淀打造成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发展示范区、网络应用技术和业态策源地、数字设计创意辐射区、数字出版内容创造核心区和动漫游戏应用模范区,成为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发展先行区。

核心区软环境

建设“筑巢引凤”

中关村海淀核心区持续坚持“优化软环境建设,增强核心区创新发展吸引力”。海淀园副主任张秀英热情洋溢地向记者介绍说,“海淀区和海淀园立足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业,陆续地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在发布的“方案”中强化了软环境“筑巢引凤”的理念。一是“建设富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二是“建设值得企业信赖的法制环境”,三是“营造包容创新的人文环境。

对“方案”精华可以解读为——核心区海淀园特别重视中关村的“1+6”政策。在贯彻这一政策中,海淀共有25家国有企业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占全市总量的46%;758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试点政策;96家企业享受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试点政策;并积极组织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

对“方案”特点可以理解为——2012年,海淀园管委会会同海淀区金融办等部门对园区涉及创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16项政策进行了梳理和修定。出台了“1+10”创新政策体系(即1个申报平台和10项政策);还安排了18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海淀园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海淀园整合了园区建设管理、科技拓展、投资促进、经济信息化、知识产权等多项职能,打造了一个面向科技产业的跨部门、一门式的协同服务及科技创新资源、政策导入平台等,采取了条块结合的新型内容服务组织方式,建立了包括中关村科学成、“专精特新”产业园、智慧海淀等在内的7个专项工作组,以更好地满足园区建设需要。

对“方案”愿景可以描绘为——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促进思想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增强核心区创业文化辐射力。加强核心区品牌形象的定位和设计,突出核心区特色,传播“海淀创想圆梦热土”新形象。整合网络、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加强与境外主流媒体合作,加大海外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核心园区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

无论漫步在“科学城”,抑或徜徉在“北部科技新区”……“圆梦热土”升腾着勃勃生机,中关村核心区奋力争当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创新排头兵,“双轮驱动”,跨越发展,谱写新篇章!

猜你喜欢
海淀园科学城海淀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神秘的科学城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衡山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开工
海淀园前三季度总收入增长19.1%
跨区域合作共建创新示范园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