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原因浅析

2013-04-29 00:44邱坤郑兆阳李静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危害

邱坤 郑兆阳 李静

摘 要:近两年来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对夏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分析了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为害情况及原因,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Q969.43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52-02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夏玉米上新发现的害虫,2005年首次报道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暴发为害[1],近年来其发生危害呈现出发生面积广、蔓延速度快、暴发成灾明显、田间虫口密度高和世代重叠严重等显著特点[2]。二点委夜蛾于2011年在安徽省首次被发现,主要危害夏玉米幼苗,危害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夏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笔者结合近两年的工作、研究,探讨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的发生、为害情况及原因分析等方面,供大家参考。

1 发生情况

近两年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淮北夏玉米田均有发生,2011年突发为害,局部地区夏玉米被害严重,主要发生区域为宿州市的埇桥区、砀山县、萧县和亳州市的谯城区、蒙城县等2市5个县(区),全省发生面积2.99万hm2;2012年二点委夜蛾为害较轻,但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发生区域为宿州市的埇桥区、砀山区、萧县,亳州市的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阜阳市的太和县,蚌埠市的固镇县、五河县等4市9个县(区),全省发生面积1.31万hm2。

1.1 成虫发生情况 为研究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的发生情况,2012年5~9月份,在谯城区、萧县、埇桥区、砀山县等地设置黑光灯、性诱剂诱集成虫(见表1)。从诱集结果来看,5月份灯下能零星见蛾,但峰日不明显,参考马继芳等人研究认为应为二点委夜蛾越冬代成虫[2];二点委夜蛾成虫主要出现在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黑光灯诱集出现3个成虫峰,分别为6月中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性诱剂诱集出现2个成虫峰,分别为6月中下旬、7月下旬。安徽省二点委夜蛾发生世代历期与相关人工饲料饲养研究[3],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d大致吻合,但从安徽省灯下诱集和田间性诱成虫峰日间隔时间与白雪峰等历期观察[4],完成1代需31~38d吻合度较高。因此,初步认为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发生大致为4代,主害代为2代,主害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

1.2 幼虫发生情况 二点委夜蛾幼虫在安徽省主要危害夏玉米,在玉米2~6叶期主要咬食茎基部,形成孔洞,造成地上部心叶萎蔫枯死;在7~10叶期主要咬断根部(包括主根和气生根),造成植株倒伏,甚至枯死[1],其主害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发生特点主要是:在小麦未灭茬且麦糠、麦秸覆盖物较多的田块发生量大,在灭茬且田间清洁的田块发生量小。7月上旬各地调查,2011年在未灭茬播种的夏玉米田幼虫为5.0~52.0头/m2,在灭茬田幼虫为0.02~0.21头/m2;2012年7月上旬各发生地普查,夏玉米田幼虫为0.1~1.0头/m2,发生量总体偏低。

1.3 越冬场所 2011年10月份,安徽省组织开展二点委夜蛾越冬基数及越冬场所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二点委夜蛾以高龄幼虫越冬,且越冬场所较为复杂。在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等作物茬口田均查到越冬幼虫(见表2),虫龄多为3~5龄,幼虫均蜷缩在植株残体或枝叶覆盖下土表,但翻耕和灭茬的田块未查到幼虫。相关研究还认为二点委夜蛾在落叶下、桃园、田边地头和废弃农田杂草下多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5-6]。

2 为害情况

二点委夜蛾近两年在安徽省均有发生和为害,特别是在2011年夏玉米局部受害特别严重,受害面积达2.99万hm2,其中毁改种面积达355.3hm2,2011年7月中旬调查,二点委夜蛾在未灭茬夏玉米田为害株率为5.5%~16.5%,在翻耕、旋耕灭茬的玉米田为害较轻,为害株率为0.02%~0.68%。2012年在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为害较轻,7月中旬调查,发生地夏玉米仅产生零星为害,被害株率均在0.5%以下。

3 原因分析

3.1 耕作制度影响 安徽省小麦机械化收割比例逐年上升,至2012年小麦机收比例高达98.3%,大量的麦糠、麦秸直接还田,为二点委夜蛾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环境。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夏玉米产区普遍推行小麦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等轻型栽培技术,大部分二点委夜蛾发生地区在前茬小麦收获后未采取有效的灭茬措施,直接将小麦秸秆铺到田间,为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和幼虫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7]。耕作制度的改变为二点委夜蛾虫源基数积累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2 气候条件影响 气候因子是影响二点委夜蛾发生至关重要的因子,白雪峰等试验表明二点委夜蛾幼虫对高温、干燥的抵抗能力较差,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幼虫对水的耐受性较强[6]。江幸福等认为二点委夜蛾受精卵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80%以上)孵化率可达100%[8]。可见,二点委夜蛾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对高温、干旱和阳光直射的环境条件耐性较差。根据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的发生规律来看,主害代卵孵盛期为6月下旬,2011年6月下旬安徽省淮北北部降雨偏多1~5成,田间潮湿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卵孵化和幼虫危害;2012年6月下旬淮北地区降水偏少1~9成,特别是21~23日淮北大部分地区连续3d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卵孵化和幼虫存活。

3.3 人为因素影响 因二点委夜蛾是玉米上的新害虫,2011年在安徽省局部暴发存在人为因素。一是监测预警不够及时,发现玉米有为害状时,幼虫大多在3龄以上,抗药性增强,防治困难;二是多数基层植保部门和科研机构对其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在2011年突发为害时,有些地方误认为是地老虎为害,在防治上出现了盲区;三是部分玉米田的粗放管理,田间杂草多、湿度大,也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繁殖和危害。人为因素也是2011年安徽省二点委夜蛾局部暴发的辅助因子。

参考文献

[1]姜京宇,李秀芹,许佑辉,等. 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J]. 植物保护,2008,34(3):123-126.

[2]马继芳,李立涛,甘耀进,等. 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及天敌种类调查[J]. 中国植保导刊,2012(12):37-40.

[3]江幸福,罗礼智,姜玉英,等. 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特点及暴发原因初探[J]. 植物保护,2011,37(6):130-133.

[4]马继芳,王玉强,李立涛,等. 二点委夜蛾冬前田间调查及越冬虫态研究简报[J]. 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28-30.

[5]白雪峰,李国强,刘书义,等.二 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 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31-32.

[6]石洁,王振营,姜玉英,等. 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调查初报[J]. 植物保护,2011,37(6):138-140.

[7]单绪南,杨普云, 赵中华,等. 2011 年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2011,31(8):20-22.

[8]江幸福,姚瑞,林珠凤,等.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J]. 植物保护, 2011,37(6):134-137.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肥胖危害知多少
栗红蜘蛛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药+酒 危害大
孕期便秘的危害及注意事项
热辐射的危害
网络的危害(三)
酗酒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