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梅仙镇油茶低产原因与改造技术

2013-04-29 00:44王炳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改造技术油茶

王炳英

摘 要:尤溪县梅仙镇油茶面积大、产油量低,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管理粗放,群体结构不良,树体结构不佳,白蚁危害严重及未完全成熟采收。经有针对性采取集约经营,调整不良的群体、树体结构,防治白蚂蚁及适时采收等措施可使油茶林产油量迅速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关键词:油茶;低产原因;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41-02

尤溪县梅仙镇位于福建省中部,该县的东北角,现有油茶面积为193hm2,但每年产油量仅13 900kg,平均产量只有72kg/hm2。长期的低产低效使广大油农失去经营油茶兴趣,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我们林业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深入调查和研究对策,努力实践,跟踪实践表明油茶低改已取得初步成效。笔者根据低产改造示范林采取技术与成效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探讨,以此为油茶同行共鉴。

1 生物学特性

1.1 生长结果习性 油茶是常绿小乔木,寿命长达几十年至数百年。油茶开始结果年龄因繁殖方式不同而异,实生油茶5a才开始结实,10a进入盛果期;嫁接苗3a即开始结果,6a进入盛果期。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盛果期可维持40~50a[1]。

1.2 适生条件 油茶是喜光性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在年均温15~21℃,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于31℃,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4℃,年均降雨量1 000mm以上,相对湿度在74%~85%的低山下部和丘陵地带,土层深厚的红壤、黄壤上生长[2]。

2 梅仙镇油茶低产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梅仙镇较为普遍存在的低产原因主要有:地力下降,衰退,树体结构不佳,群体结构不良,白蚁危害较严重及挘青采收等。

2.1 地力衰退 一是主观认为油茶属“懒”树,不需要精心管理,单靠天生地养就可取得好收成。二是多年来茶籽油还未表现出应有的经济价值效益,使广大林农的经营积极性严重受阻。因此在种后每年只进行方便于采收的劈草或除草,无进行必要的垦复、修成“三保山”及施肥,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迅速,树体长势不良,严重影响油茶树的生产能力,造成单位面积产油量低。

2.2 树体结构不佳,群体结构不良 一是由于缺乏管理,没有及时调整密度,使得大部分油茶林过密,也有少部分过稀,没有处于合理的密度范围,油茶植株分布不科学;二是优良植株占有量不高,造成群体结构不良。同时又影响到单株树的树体结构,造成开枝展叶角度不好,有效营养枝叶少,不良营养枝多,严重影响单位产量面积。

2.3 白蚁危害严重 由于不注重病虫害防治,使得有些白蚁危害较重的油茶林任由白蚁为害,造成油茶树的长势不良,严重影响油茶林的生产能力,造成单位面积产油量低。

2.4 挘青采摘 梅仙镇按油茶的成熟期划分的类型属立冬籽。由于过去当地人有“捡漏”的习俗,在立冬当天未完全采摘的部分,往往被视为遗漏可任由采摘,因部分油农当心被当成“漏”被采,在立冬的前几天就采摘,迫使大部分油农都跟着提前采摘,使得产油量明显降低,造成产量下降。

3 梅仙镇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针对梅仙镇油茶林的低产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恢复地力、适时调整树体、群体结构,及时防治白蚁,适时采收等。

3.1 恢复地力 通过适时垦复、科学施肥,可迅速恢复地力。

3.1.1 垦复 油茶低产林经过每年1次的夏季浅除及3a1次的冬春季节的深垦,可使油茶林地力恢复。在每年的7~8月份,进行1次浅除,其深度在10cm左右,除去杂草、藤蔓、切断了土壤毛细管,减少水份蒸发,提高水分供应能力。在采果后至春梢抽动前的一段时间里,结合冬季的修剪进行深翻垦复,在油茶林30~40cm范围内的树蔸浅除,超过30~40cm的深除达30cm,碎土切除老朽粗根,挖除越冬虫、蛹、卵块,埋下病虫树叶,因山、因树筑成外高内低的水平梯带(或平台),带面宽达1m以上,使树蔸处于梯带(或平台)中心,形成“三保山”[3]。在提高地力的同时,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少病虫害危害,提高油茶树的丰产基础。

3.1.2 施肥 油茶树因其抱子怀孙,全年花果不离枝的特性,营养消耗较大,合理施肥可及时补充油茶树生产所需的营养,在低产油林进行合理施肥,配合夏除、冬垦的雨天施用有机肥(2.5~10kg/株),复合肥(0.15kg~2kg/株),可取得较好的施肥增产效果。

3.2 调整结构

3.2.1 调整群体结构 一是使油茶林始终处于合理密植的范围,根据不同的油茶树品种、年龄、立地条件,使其处于最佳的密度状态,要伐密补稀,使油茶处于分布均匀状态,使盛产后的油茶林密度保持在900~1 800株/hm2。二是在调整时去除劣株劣种,补优补良,提高优良品种、植株占有率,提高群体丰产效应。

3.2.2 调整树体结构 一是适当矮化,控制树体高度(2.5m以内),提高树体能量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产量。二是调整树的开枝展叶角度,控制树形,形成丰产的自然开心型、圆头型树形,增加结果面广度、结果层厚度。三是修去无效营养枝叶,如:病叶枝、细弱枝、交叉重叠枝、下脚枝,提高有效营养枝叶的占有率,提高结果量、产油量。调整结构的时间主要选在采果后到春梢抽动前进行。先调整结构再进行垦复,其劳动效果更佳。

3.2.3 立体经营,耕抚结合 在有条件的地方,低产油茶林经改造后,可在林地间种矮杆耐阴的经济作物,如绿肥、中药材、和豆类等,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种植结构,耕抚结合,提高经济效益[4]。清洁环境,防病灭虫。要贯彻以营林技术防治为主,结合生物防治等措施,砍除病株,剪除病虫枯枝[5]。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广油茶花期养蜜蜂。

3.3 病虫害防治

3.3.1 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油茶病害有20余种,对生产有一定危害的主要有炭疽病、软腐病和根腐病等。油茶病害应以林业技术防治为主,加强林分经营管理,清洁林内环境,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林内湿度。病区在早春新梢生长后,喷射1%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初次侵染。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波美0.3°的石硫合剂进行防治[6]。

3.3.2 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危害油茶的害虫主要有油茶尺蠖、茶毒蛾、油茶蛀梗虫和油茶蓝翅天牛等。油茶害虫的防治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一是加强营林管理,增强树势,破坏和恶化害虫的生存和为害环境;二是通过修剪清除和减少病虫枝和过弱枝,消灭越冬害虫;三是采用生物防治,保护天敌等。药物防治只有在虫害大面积发生或成灾时才使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或少用[7]。

3.3.3 及时防治白蚁 白蚁为杂食性昆虫,为害多种植物,油茶林的白蚁主要是通过啃食油茶的树皮及近地表的树皮的韧皮部,造成油茶树生长不良,从而严重影响产量。过去对白蚁为害油茶林一事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任其自然发展。经采用在白蚁活动高峰期的3~5月、8~9月投放白蚁诱杀包150~375包/hm2,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3.4 适时采收 在立冬过后,当油茶果呈现出成熟特征:外部果毛落光,果皮颜色转变加深,15%的果脐自然微裂,内部茶籽呈现固有的颜色(黑色至褐色),此时表明果已完全成熟可进行采收。油茶果临近完全成熟时的几天时间属油脂转变率最高峰,此时的几天就可使产油率提高1%以上。因此避免挘青,待完全成熟采收是可提高鲜果产油率1%以上。这是一项投入最少的提高产油量的技术措施。

4 结论与讨论

梅仙镇的低产油茶林经过有针对性采取垦复施肥恢复地力,提高根系吸收能力,减少病虫危害,及时调整林分结构、树体结构,形成丰产林分、丰产树形,减少白蚁为害以及适时采收等措施,可明显提高油茶林的产油量。施肥效果虽显著,但其最适量、最适配比,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赖英度,陈锡勤,黄子芹. 巴马县油茶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57-59.

[2]刘小辉,陈光旭. 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 浙江亚热带作物通讯,2007,29(2):35-36.

[3]陈鼎源,高瑞龙,李建荣. 油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 经济林研究,1996,14(增刊):34-37.

[4]冯桂兰. 油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 绿色科技,2010(6):75-77.

[5]张裘,赖品明,张珍. 粤西低产油茶林的改造[J]. 热带农业科学,2010,30(10):37-40.

[6]龚春兵,黄春平. 油茶栽培技术探讨[J]. 民营科技,2012(1):108.

[7]何来宝. 油茶防火林带的设置与营造[J]. 安徽林业,2009(1):46-47.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改造技术油茶
油茶花开茶子红
油茶价值观的转变是发展油茶产业的一个关键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荔枝低产园改造技术研究
三网融合中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关键技术探讨
陇东山地低产核桃林改造技术试验初报
果树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及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