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观的调查分析

2013-04-29 21:12黄丹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干部

黄丹

关于职业观的定义,学术界可谓见仁见智,有的把它界定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1],有的把它界定为对职业价值与意义的看法[2],观点不一而足。其中,日本学者宫地诚哉、仓内史郎的定义在国内引用较广: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它因“职业三因素”(维持生活、发展个性、承担社会义务)中哪一个占多大比重而异[3]。尽管观点不一,但一般认为,职业观是人们对于职业范畴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它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职业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本文从高职学生干部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比高职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的职业观的现状差异,探讨大学生职业观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321个样本的数据分析,从职业理想、职业预期、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准备以及职业指导等7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并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观的相关影响因素。在1321个样本中,男女各占样本总数的51.7%、48.1%,一、二、三年级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39.1%、38.2%和22.5%。深圳市内、市内省外,广东省省外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59.3%、17.8%、22.4%。通过对样本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调查分析

从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准备等几个方面分析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及特点,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呈现如下特点:

1职业认识模糊,职业目标定位不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当问及是否规划过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时,是学生干部的同学有27.2%的人“认真规划了”,60.9%的人“偶尔想过”,6.8%的人“很少考虑”,而5.1%的学生选择“人走一步算一步”,而非学生干部人群中仅有14.1%的人“认真规划了”,62.2%的人“偶尔想过”,10.9%的人“很少考虑”,而6.9%的“人走一步算一步”(见表2)。可见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不清楚职业规划的意义和方法,尤其是非学生干部人群。不少同学认为,目前职业规划对于他们来说不现实,因为他们既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也不清楚自身专业发展;许多同学把职业规划等同于准备找工作、未来找什么工作、自己适合做什么等这些问题上;还有些同学指出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只是就业指导课上应付老师的作业。调查发现,相比之下,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会更加认真考虑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生对个人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等问题知之甚少,缺乏个人目标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56.4%的人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有一点了解”,33.4%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只有10.3%的人“非常了解”(见表3)。非学生干部有39.4%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所在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而学生干部仅有26.2%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所在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这表明,相比普通同学,学生干部对专业认知明显增加,但整体而言,在校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对专业未来发展认识模糊。

2职业价值功利化,强调职业前景和个人价值

对于“找工作优先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学生干部中有20.9%选择收入待遇,46.2%选择发展前景,12.6%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1.9%选择专业对口,15.8%选择符合兴趣、能发挥能力特长,2.7%选择工作环境和地域。非学生干部中27.9%选择收入待遇,36.3%选择发展前景,16.8%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2.1%选择专业对口,13.2%的人选择符合兴趣、能发挥能力特长,3.8%的人选择工作环境和地域。(见表4)。这表明,当代高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加强调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能力的实现。相比之下,学生干部在职业选择时会更加关注发展前景这一因素。

3职业选择多元化,就业观念灵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在对待去西部或基层工作的问题上,问及“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你是否愿意降低期望到西部或基层工作,接受锻炼”时,学生干部中41.5%的人表示“愿意”,45.0%的人表示“没更好机会时可以接受”,只有13.5%的人表示“无论如何不接受”。而非学生干部中仅有32.5%的人表示“愿意”,47.1%的人表示“没更好机会时可以接受”,16.3%的人表示“无论如何不接受”。(见表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在对待去西部或基层工作的问题上是持开放态度的,如果没有更合适的机会他们愿意去西部或基层接受锻炼,只有少数人不接受到西部或基层地区锻炼。相比之下,学生干部更乐于去西部或基层地区接受锻炼。

4职业准备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准备方面,高职大学生重视个人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尤其强调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找工作最重要的取决于什么因素”,排名第一的是“综合能力”,达到45.1%,随后是“知识学历”占28.8%,而“所学专业”、“学校名气”、“学习成绩”、“求职技巧”、“后台关系”和“工作经验”这些因素所在的比重极其微小,分别是12.0%、2.6%、0.8%、3.7%、3.2%和3.2%(见表6)。可见,在求职准备方面,高职生表现务实,相比学习成绩、学校名气等因素,他们更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知识学历等个人竞争力因素。可见“综合能力”在学生心目中占据很大一个分量,很多学生会选择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就業竞争力。

三結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的学生干部一方面和普通同学一样对职业规划认识不清、缺乏生涯规划,但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在职业发展前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职业选择多元化,强调个人竞争等方面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一面。下面,结合本次的调研结果,提出一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学生日常教育的建议。

1建立专业化、个性化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机制。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一般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一般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在就业中遇到的一般问题,但无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随时随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它要求根据学生个人需求特点开展一对一的指导与帮助,从而能够弥补一般就业指导的不足。

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机制。。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入学教育,在二年级学生中深化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入行教育,在三年级学生中进行就业指导必修课、专题讲座和实习相结合的入职教育,实现课堂指导与岗位指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2强化全人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职业价值观

寓教于乐,强化全人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可以推出了一批贴近时事政治、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青年学生特点的文化品牌活动:如立足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文化节”和“创新工程”;全面检阅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技能大比武”;集中展示学生精神风貌的文艺活动;健全体魄、彰显个性的体育比赛,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视野得以开阔,情操得以陶冶,品格得以重塑,思想得以升华,思维更加活跃,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强化实践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实践活动。传统的高职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谓社会实践教育更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方面的实践,而忽视了职业实践。目前,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高职院校一般都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但是理论上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很好地联系职业实践。因此,如果将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融入到其职业实践中去,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职业观教育。这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构建社会兼职工作指导平台,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兼职活动,对校外的兼职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向学生发布兼职信息;校内创设兼职岗位,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另一方面,指导大学生正确参加社会兼职活动,搭建兼职工作交流平台,聘请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兼职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咨询、指导和帮助。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增进对职业问题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

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前端,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性,能敏锐捕捉社会和市场信息,成为主导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干部不仅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工作,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专业知识学习、综合素质提升等各方面都要力争出类拔萃,在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老师不仅要安排工作和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修身养性,进行工作方法的培训,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现象,教授使用现代的工具、管理的思维来处理工作和个人的问题。使学生干部能充分发挥其在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准备过程中的典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宫地诚哉,仓内史郎.职业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81.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干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