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
摘 要:用向量法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引导学生从解析几何中点、线、距离、平行、垂直关系向向量运算过渡,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距离;向量坐标;方向向量;法向量;数量积;向量的投影
【探索背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部分的内容。按教材的安排,本大节是想让学生熟悉向量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理解向量的工具性.从高考角度看,向量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知识综合起来的题目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这些题目新颖,难度较大,成为高考的新宠.本节课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体会向量的作用.
【探索意图】
本节课内容是用向量法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虽然只是一个证明,但由于向量是个新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比较被动,到了这节课,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几何中的代数知识转化为向量知识,进行类比,联系,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所以,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仔细的探索和研究,以问题为教学线索,以类比为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解析几何中点、线、距离、平行、垂直关系向向量运算过渡,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索过程】
一、引课
教师活动: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有关知识.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它既具有数的运算特点,又具备形的特征,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常应用在数学和物理中.几何中的夹角、距离、平行和垂直关系以及线、面都可以用向量刻画.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体会向量的作用.用向量法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活动说明:点明本节课主题,突出向量的重要作用.
二、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和学生一起回顾公式: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A,B不同时为0)
问题1:在必修2解析几何部分学习时,证明“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方法?(只说思路,不做详细证明)
学生活动:方法一,利用定义:(1)确定直线l的斜率k(k≠0).(2)求与l垂直的直线l′的斜率.(3)求过点P垂直于l的直线l′方程.(4)求l与l′的交点Q.(5)求点P与点Q的距离.(6)得到点P到l的距离d=PQ.方法二,利用函数的思想:设Q(x,y)为l上一动点,d为|PQ|最小值,写出距离公式,转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师生共同总结:这些方法思路简单,但运算繁琐.
活动说明:因为是复习,不是重点,证明几种方法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而定.
三、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研究如何用向量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因为要用向量法证明,所以要把问题放在向量背景中.
设置问题:问题2:什么向量能够刻画直线?向量坐标怎么求?
问题3:还有什么向量能够刻画直线?向量坐标怎么求?
问题4:垂足位置不定,如何求距离?
问题5:P,M以坐标形式出现,如何刻画长度?
问题6:向量P,法向量以坐标形式出现,向量的什么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求d?
学生活动:问题2:方向向量.方向向量是与直线平行,共线的非零向量,有无数多个.引导学生求出一个方向向量=(B,-A)
问题3:法向量.法向量是与直线垂直的非零向量,有无数多个.可以通过与方向向量垂直来求坐标. ,引导学生求出一个法向量 =(A,B)
问题4:直线上再找一个点M(x,y)构造直角三角形,垂线段的长d与斜线段|PM|有关.
问题5:模长.
问题6:向量的投影(复习投影知识).d是P 上投影的绝对值.
活动说明:以问题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到问题深化.
四、完成公式推导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完成推导过程.学生容易忽略距离是一个非负数,所以,教师要强调PQ= ·cosθ应该加上绝对值符号.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
教师活动:(小结)向量法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思路较难,但运算简单.随着知识的推进,向量的深入学习,可以继续体会向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说明: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上,通过类比逐步引导学生从解析几何中点、线、距离、平行、垂直关系向向量运算过渡,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索实践】
证明题本来就是学生比较吃力的一类题,再加上向量知识的要求,这节课难度较大,比较抽象.这节课我没有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自学模式,采取了设置问题的方法,将学生慢慢引入向量背景中,让学生逐步体会点、线、面、夹角、距离、平行垂直关系如何用向量刻画,代数运算如何上升为向量运算.整个分析过程和解决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方式比较成功,学生很容易接受.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