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双城记

2013-04-29 00:44行超
台港文学选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胡兰成伤感张爱玲

行超

还是要从文坛上百年一遇的奇女子说起,她生而口齿伶俐、气质非凡,喜欢述说男女情爱、俗世冷暖。她的独特风格让人又爱又恨,有人说她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也有人说她是爱逞口舌之快的毒舌妇。她一生漂泊,最后客死异乡——她,就是小清新口中的祖师奶奶张爱玲。

今天,重读张爱玲已俨然成为一股风潮,张爱玲的文学与张爱玲的人生一同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道传奇。她与风流才子胡兰成的爱恨纠葛,更让无数后来者喟叹不已——胡兰成曾在两人的婚书上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虽然在他们此后的生命中,岁月既不静好,现世也不安稳,但这句话却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成了小清新口中的圣经。言辞犀利、直指人心的张爱玲若还在世,断然不会喜欢与世无争的“清新”,然而,张爱玲笔下的爱恨纠葛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苍凉”美学,却在今天吸引了无数年轻的小清新读者。

沿着张爱玲的苍凉美学一路走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作家爱上了这种躲避崇高、退守个人世界的文学书写。与七八十年代的狂飙突进相比,如今的作家更偏爱于营造细微而略带伤感的个人世界,他们开始逐渐收敛了锋芒,少了些呐喊与口号,多了些自斟自酌、浅吟低唱。

在这一股小清新的风潮中,台湾文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政党如何更迭,台湾文学作品兜兜转转,其核心,不过还是一个“情”字。从白先勇到朱天文、朱天心,再到如今的钟文音,台湾作家似乎始终饱有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不吵不闹、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除此之外,他们作品中的颓靡气息俯拾皆是,像极了曾被胡兰成亲口赞为“小张爱玲”的朱天文笔下的“老灵魂”——他们对死亡知之甚详、心生恐惧;对怀旧事物有股莫名强烈的爱好。与张爱玲的区别在于,台湾作家的文字似乎多了些温柔与温情,少了些犀利与毒辣。这种温柔与温暖不只是个人才情差异所致,更是时代与社会赋予他们的“通病”。

去过台湾的人一定会被这个社会和缓的温情所打动。你看那些诚品书店里坐在地上一心一意读书的年轻人,那些柔声细语的女孩和举手投足尽是谦和的男孩,他们无处不在地阐释着独属于这个岛屿的从容与淡定。

从白先勇的《台北人》开始,台湾文学隐约形成了一种讲述漂泊与不安的文学传统。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中,“外省人”及其祖先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这个陌生的岛屿开始了自己“反认他乡作故乡”的寂寞生活。时间之手如此残酷,偏安于热带岛屿的他们,终于逐渐失掉了膨胀的野心,对你争我夺的利益纠纷没了兴趣,转而对自己身边的人事变迁与过往记忆念念不忘——李渝的《温州街的故事》、陈映真的《忠孝公园》、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钟文音的《在河左岸》……台湾作家对城市细节的迷恋在以上篇名中已昭然若揭。在他们笔下,变迁中的城市承载着属于自己的个体记忆,而这些记忆,恰是他们用以对抗冷漠现实的武器。朱天心在《古都》中以伤感的笔调质疑了城市变化之无情,作者化身为一个旅行者,以异乡人的姿态走过曾经熟悉的城市,四目都是人是物非的无奈与感慨。在他们的文学世界中,回忆就像一块伤疤,忘,忘不了;揭,揭不得。

如果说台湾文学中的小清新是台湾人生活的影子,那么,大陆文学中的小清新则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补偿。尽管台湾作家不厌其烦地反复书写着城市变迁,然而,比之北京、上海等大陆一线城市,台北的城市变化可谓微乎其微。出生、成长于这个急速发展社会中的我们,似乎已经对身边的动荡不安有了免疫,习焉不察、见怪不怪。然而,免疫并不是麻木。剧烈的社会变化使人们内心的安全感和彼此的信赖度极度匮乏,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保护的需要。人们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逃离与规避宏大叙事,选择钻进自己的小世界、营造自己的小幸福,就连一向狂傲不羁的李敖也说“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在这些城市中,你不难发现,每个华灯初上的夜晚,总有无数续着长发、背挎吉他、眼神迷离的歌者出现在各个酒吧中,在台上用自己沙哑的烟熏嗓伤感哀叹、自我解嘲,演出结束后与酒吧老板结算自己当晚的薪酬,然后点一支烟,沉默地在夜色中去赶末班地铁。对现实及自我处境的不满和对物质需求的妥协,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

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为“70后”、“80后”的小清新自然地与前辈分别开来,他们成长于宏大叙事遭到解构并逐渐瓦解崩溃的年代,一地鸡毛的现实给了他们充分展现自我小情调、小情怀的客观条件。小清新文学打破了“50后”、“60后”所建造的历史共同体,开始着意于建造一个属于同代人的情感共同体。他们或如安妮宝贝,在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中不断沉溺;或如张悦然、周嘉宁,以青春的名义讲述成长的疼痛;或如安意如,干脆跳回古代,与故去的先贤对话,以期得到现实的回应。小清新文学中这些具体而微的个体故事,不仅浮光掠影般地呈现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更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人们意欲对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

洁尘曾说过,有些作家是“提笔就老”的,承袭张氏苍凉美学的小清新应该首当其冲。十几岁便出道的他们,一提笔,便有了道路以目的冷漠与看透世情的决绝。郭敬明18岁写出“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16岁时的七堇年已理解“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在这些年轻的小清新笔下,“青春”失掉了蓬勃的生机,而被笼罩上一层抑郁、颓废的色彩。虽然不免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但这种文字本身的华丽、雕琢及其伤感、无奈的情绪却总令无数同龄读者心有戚戚焉。

十年后,曾经红极一时的青年作家周嘉宁再次回首自己早年的作品时曾不无愧疚地表示,那些作品“可以写,但不应该发表”。面对坚硬的现实,小清新也许仅仅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精神胜利法”。然而,对于任何一个个人而言,年轻时的稚嫩难道不比长大后的老成更珍贵吗?

猜你喜欢
胡兰成伤感张爱玲
九月雨
告别季
胡兰成与范秀美:幸福的黄手绢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独自一个人赏月
问答录/快乐与伤感
胡兰成的女克星
张爱玲在路上
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