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点注释商榷

2013-04-29 11:47:04马莹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笼统错乱行事

今年带毕业班,又教到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想起在上一届讲此文时就对几点注释有点看法,并与同行有所交流,但懒于动笔,未能与更多同行进行讨论;今年又看到了此文,当年记忆被再次唤起,于是写下来与大家商榷。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中学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虽然要求中是“理解基本内容”,但是中考时每每都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和“翻译句子”,所以我们不得不在中考这个指挥棒下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的分析到位,于是就有了我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不同版本的不同注解产生了些许分歧。

九年级人教版下册与七年级北师大版下册同时会学到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两种版本,相差两年,同时选取了此文,可见该文在诸子散文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此文高度凝练的语言使得学生在理解上有相当的难度,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而书下注释又往往以曲译为主,这样就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尤其两种版本中对“行拂乱其所为”一句都解释得较为笼统。(人教版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北师大版为“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让他如愿…………”)导致部分老师上课时在该句的处理上也采取了模糊的一带而过,只解其大意,而忽略对细节的揣摩,以至于将该句节奏错误地划分为“行拂乱∕其所为”;将该句笼统地解释为“使他做事不顺”(人教版)或“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让他如愿”(北师大版)。采用曲译的方式,这虽然也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但究其细节,我认为仍有不妥之处。

“行拂乱其所为”一句中:行:指行为、行事、做事。拂: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中第421页对“拂”有⑾种义项理解,其中第⑺项为“违逆,不顺”。如《韩非子·南面》中:“故虽拂于民,必立其志。”《汉书·于定国传》中:“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议论无所拂。”都是此意。在此句中也是此解。这一点两套教材都很明确,无可非议。乱:北师大版中没有注解,人教版中只解释为“扰乱”,虽是动词,但我认为不够准确,该字应解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它应与前文中的“苦”“劳”“饿”“空乏”和后文中的“动”“忍”用法一样,都为使动用法。(北师大版中对这几个字的注解都非常到位,明确的翻译为使动用法)其所为:在人教版中没有解释,在北师大版中解释为“指其心所欲为,意即愿望。”我认为太过笼统,所指不明确。具体析解:“其”:代词,代指他、他的。“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为”:动词,做事、行事。此处“所”字与“为”合用,即指所做的事。故该句对号入座,字字落实串译起来就应为:行事不顺,使他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或行事违背(意愿),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断句就应为“行拂∕乱其所为”,或更细一些将“乱其所为”再划分为“乱∕其所为”。

在北师大版本中还将“所以动心忍性”中的“所以”注释成为“用这些来……”也有不妥之处。“所以”一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就没有如此一解。该词只有两种解释:①用来……(的方法);②……的原因。此处应是第一种理解。准确来说注释上不应有“这些”,如按注释而言也必须将“这些”加上括号,以表示是翻译者为使译文通顺,是自己加上去的。否则会误导学生认为该词的解释中有代词的成分。

又如两种版本在对“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一句的注解中,都对“于”字没有解释到位,这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积累与掌握势必都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疏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提出,予以强调。否则学生光看注释,即使是背会了译文,也不见得知道“于”为介词,是“在”的意思。

其实,在教学中往往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影响着学生。对书本上不妥之处的质疑,既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探究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意识,我们要从实践中教育他们:求学就要“学则须疑”,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书本、教参、教辅资料等,尤其在现在如此浩繁的课外教辅资料中难免鱼龙混杂,很多盗版教辅错误百出,有时答案也是漏洞多多,所以要让学生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判断,精益求精的学习,钻研。长此以往,在学习中不断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积累知识,必有所获。相信这要比单纯的从课文中(如学《怀疑与学问》)、从理论上空讲要见效得多。

马莹,教师,现居甘肃兰州。

猜你喜欢
笼统错乱行事
弱点
牡丹(2021年17期)2021-09-11 23:28:38
大惑易性
那些让人“时空错乱”的历史
第三课 化笼统为具体
趣味(语文)(2019年3期)2019-06-12 08:50:14
行事见于当时 是非公于后世
寻根(2018年6期)2018-12-14 12:46:26
标识语的间接言语行为行事功能探析
笑的隐语——劳马话剧集《错乱的影子》序
东吴学术(2015年4期)2015-12-01 03:20:05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
是谁,在流年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