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教学反思

2013-04-29 11:47赵胜启郭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科波菲本堂大卫

赵胜启 郭萍

“名著导读”板块进入新教材,可喜;它依然被忽视着,现实;文本内容多,仅仅是介绍;学生面对原著,敬畏又陌生:这是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市级决赛,参赛篇目是《大卫·科波菲尔》导读。我在设计和讲授《大卫·科波菲尔》一文时做了些探讨和尝试。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合理完成,认真反思,有喜有憾,笔而记之。

我讲课的地点是襄阳市致远中学。基于师生第一次见面和学生既不熟悉教材,也不熟悉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情况,我在导入上就地取材,审读“致远”二字包含的励志含义(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引申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而这与这部励志小说刚好暗合,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很快地引出了课题。

“名著导读”关键在“导读”二字上。首先我在教学设计上紧扣“导”字,教学模块分别设计为“先读为块”、“读为上策”、“熟读深思”。三个环节设计醒目,有创意,并且符合阅读由浅入深的规律。这三个环节也与本堂课传授学生的读书方法(泛读、精读、细读)暗合,教学设计逻辑性较强。关于读书方法,我以一组数字10×1=10,1×10=10,1/10×100=10,分别对泛读、精读、细读的含义和收效作了形象地诠释,这比讲道理更能让学生心领神会。此可谓授之以渔。其次,授课者必须明白,方法好教,兴趣难引。本堂课,我一反常规,除了重视“渔”外,特别注意“鱼”的传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醒我,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体验。从这个意义和从“名著导读”这一特殊板块角度来看,重视“授之以渔”值得提倡,但是也别忽略了“授之以鱼”,这是挖掘文本的需要,也是学生知识、体验、情感、价值观建构的需要。渔与鱼兼而得之,应该成为名著导读,甚至其他板块语文教学的一个理念。在课堂教学上,我通过精读、细读举例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有限资源,循循诱导,让学生去体味人性,领悟语言学有所得。较好地做到了欣赏文学作品魅力与提高思想素养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初步感受到了大卫、佩葛蒂、海姆等人善良的人性,也捕捉到了狄更斯小说幽默的语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整堂课可谓“渔鱼结合”,而不是偏执一方:“导而不读,读而不导”。

另外教学结束时我即兴将一套励志名著《大卫·科波菲尔》赠给该班,实有鼓励学生好好读书的用心。

接到课题后,我一直想上一堂完美一点的课,以上所述便是我努力探索的点滴记录。但毕竟“课无完课”,本堂课也有一些遗憾之处。一是多媒体运用不够娴熟,课件与讲课内容上要加强衔接,多媒体是个辅助工具,可以不追求花哨,但在不影响课堂主体的情况下,让多媒体发挥应有作用,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是课堂板书有缺憾。课堂结束时应以板书形式强化一下读书方法,这个方面,因时间仓促,没有通过板书小结,是个遗憾。

一次比赛,一次体验,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实践与飞跃。通过此次讲授《大卫·科波菲尔》“名著导读”,我在教学理念上又有所突破,那就是“渔鱼兼得,方为好课”。单就名著导读板块的教学而言,二者不必平分秋色。鱼当大于渔,这个鱼可以少一点文学常识(目前名著导读的教学就是给学生点文学常识),但不能忽视精彩文段赏析,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名著中大量的句子或段落。在处理教材时,应当有所侧重,而不必拘泥于教材,否则那个“导”,就会缺乏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的内涵。

“名著导读”课型如此,其他板块亦可如此。这使我想起了叶老的教育名言:“教材无非个例子”,“无非”强调方法的传授,“例子”少不了认识与体验。通过本次讲授《大卫·科波菲尔》导读,我对叶老这句话的理解趋向深刻,以文本为主,以学生为主,这些新课改理念不是空话——语文教学的真谛原来如此。这是我本次教学比赛的最大收获。

如果有机会再上此课,我想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一是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名著导读”文本内容冗长,导读的名著学生大多没看过,学生不熟悉名著和文本,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以后再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不可能要求学生先读名著,但是至少要引导学生把文本预习好,这样师生进入课堂状态会早一些、好一些。二是要更好地借助多媒体,为教学服好务。名著导读材料多,信息量大,借助课件能大大丰富课堂容量。另外,海难事件中海姆救人一幕可以播放视频片段,在视频基础上讨论“善良的人性,博大的胸怀”,就更有针对性。

比赛让我思考,让我成长,让我突破,虽有瑕疵遗憾,但我更为沉甸甸的收获高兴。谢谢比赛!

赵胜启,郭萍,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猜你喜欢
科波菲本堂大卫
大卫,不可以
书·《大卫·科波菲尔》
书·《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走进崇本堂
务本堂
务本堂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文学作品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