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展开作文思路

2013-04-29 00:44李定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枣核卷子思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就能反映出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强弱。因此,不仅《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各地也提高了作文在中考语文中的比分。为此,广大语文教师都加大了作文训练力度,然而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每当作文时,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拿到作文题后就有点发怵,总是愁眉紧锁。有时好容易下笔,可才写几个字就文路阻塞、戛然而止。每当老师寻问其作文思路难以展开的原因时,他们总是不好意地说,作文没有灵感。

看来要打开学生作文的思路,就要开发学生灵感。那么何谓灵感呢?灵感,从文学理论上来说,就是创作过程中,突然间文思特别畅达,感情特别激越,形象倾向明朗,语言运用格外得心应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敏锐的创作心境,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创作心境,它在文学创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作品中最精彩感人的部分,常常是在作家灵感勃发的状态下完成的。

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作文灵感,使学生茅塞顿开,展开思路再续前文呢?清·袁守定告诉我们:“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即灵感的获得,关键在于平时作文的积累。那么又从哪些方面来积累呢?结合平时获得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等几方面去开发积累。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作文思路的灵感来自于平时生活的积累。

宋代朱熹诗:“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是作文的“源”,是激发灵感的“泉”,不接触生活,不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怎能使学生肚子里的文字“溢”出来。

如教材上要求:“全班同学进行一次素描比赛。各人自选班上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文章写成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评一评写得像不像,文中不可写出这位同学的姓名。”同学们听后个个兴趣盎然,大家觉得同学太熟悉了,可拿起笔写,就觉得有点陌生而写不下去了,于是想仔细观察同学,可我又故意不许学生观看,无赖之下,有的同学使出绝招,悄悄地从课桌里拿出小镜子“偷”看自己。五分钟后,我“解除禁令”,学生立刻仔细观察起自己的对象来。学生一蹴而就,不到十分钟就写成了。接着大家就像猜谜一样,一个同学“读谜语”,其他同学揭谜底并评价。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归纳出写作体会:写人物,即使是同学,甚至是自己,平时由于熟视无睹,竟然也写不出来,看来生活中还需要多仔细观察,这样写起文章来,思路才会流畅。

再如教材中一作文要求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你一定有许多熟悉的人和事,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来写,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题目自拟。”学生由于有了上次作文的体会,所以作文要求一提出,他们就要求给一周的观察时间。因时间充沛,观察细致,结果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有的学生写的是对自己关怀无微不至的爷爷,有的写的是关心自己进步成长的班主任,还有的记叙的是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事……学生通过写身边的人和事,更加体会到生活积累的重要,所以学生写日记的自觉性更高了,这样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如一次语文考试,作文题为《友谊》,有学生就用他的三篇日记组成,小作者选取了他三个不同时间的生活片断,写出了自己与同学从初中入学后的相识、产生误会以及相互沟通的历程。结果,该学生作文一气呵成,得分也接近满分。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作文思路的灵感来自于平时知识的积累。

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中的“神”就是灵感,它是从读破万卷书中培育出来的,它能使学生作文似有神助。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唤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从而“下笔如有神”。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学生可以学习到作者独辟蹊径地抓住父亲背影进行观察与描写的方法,以及“开篇点出背影——父亲买橘时的背影——父亲离别时的背影——结尾泪水中的背影”这一特有的结构方式,借此可以引导学生去写父亲的驼背、白发,母亲的皱纹、“茧手”,学生自然有多少话要写。学习《枣核》一课,可学习作者借枣核来赞美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这一小中见大的手法,以及以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为线索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事去表现同学之情、师生之情。结果,有同学们写出了表达同学之情的“一支钢笔”、一张照片……还有学生以《谢谢您,老师》为题,以“意外的相遇”“意外的批评”“意外的结局”等小标题来结构全文,生动曲折地写出了开学第一天,自己与新老师不同寻常的交往,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从中学生还懂得了读写结合对于开阔作文思路的重要性,所以许多学生都养成了读后仿写的习惯,几乎每学一篇课文,就仿写一篇作文或做读书笔记。

三.“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的灵感来自于平日大自然观察的积累。

美国著名作者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大自然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是人情感的触发点。没有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哪来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一派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色,又哪来《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特有的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没有心灵与自然相结合产生的智慧,就无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就更无毛泽东“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和气势磅礴、昂扬奋发的英勇气概。

学生初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大自然与心灵结合的智慧后,更加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注意及时“写生”与“摄取”,写观察日记。尤其是写到写景类作文更是主动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注意心灵与大自然的融合。如教材上要求“参观一个小区、商场、养殖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自己拟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看到的是不仅仅是小区的美景与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而且同时看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写的不仅仅是小区、商场新旧面貌的对比,而且融入了自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赞美之情。教材要求“写一风景名胜”,学生不但能按移步换景的写法将一幅幅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如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而且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当夫运思落笔时,觉心手间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候”——学生作文思路的灵感还来自于作文时情感的迸发。

清·沈宗骞启示我们:“当夫运思落笔时,觉心手间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候。”所以我除了引导学生加强平时作文材料积累外,还注意学生作文时的临场发挥:作文时努力回顾往事及练习过的作文、日记,尽力调动自己的情感,活跃自己的思维,列好写作提纲,使自己“觉心手间勃勃欲发之势”便开始写作。写作时,要置身于文中,如果是写景,就必须想象景物就在自己的眼前;写事,必须想象着此事正在身边发生;写人,必须把自己当作是文中的角色。用这样的方法去感受,去思考,去捕捉镜头,去培养情绪,那么自己就一定感到“有东西可写”。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还可以从自己的表情、心理、动作几方面去感受写。

为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一次月检测时,我有意将作文命题为《发考卷》,结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写出了自己不同的心理与表现。优秀的同学在文中写道:自己是个学习好,复习充分的学生。所以发卷时嫌卷子传得太慢,甚至欠起身子来催促前面的同学。当看到卷子后便满意地笑了,于是卷子上立即响起了“沙沙”声响……中等生在文中写道:自己是个临阵磨枪的学生,这时的心情是“侥幸”与“担心”交织在一起。当从卷子上看到几分钟前刚刚复习会了的题目后,激动得把卷子贴在胸前,闭上双眼,嘴里轻轻念道,谢天谢地,“枪”没有白“磨”……后进生这样写道:开始发卷子了,心里怦怦直跳,因为自己是个没有把握的学生,一拿到试卷,脑袋立刻大了,耳边好像飞着无数只蜜蜂,又仿佛教室里所有的目光都射向自己,在责备,在讥笑……自己额头上不由得冒出汗珠……

总之,灵感是学生作文重要的因素,是学生作文展开思路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写作的灵感,就难有学生作文的思路。灵感看似是偶然的,实质是必然的,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是语文,身边处处是作文素材;训练学生用敏锐的眼睛洞察一切,用灵敏的嗅觉辨别一切,用分析的大脑思考一切,用动感的心去感受一切,用勤奋的笔积累一切。使学生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及周围的一切都成为学生作文的可取材料,成为学生情感与作文思路的激发点。使学生每当拿到作文题时就会眉开眼笑,就会触景生情,就会思绪万千,就会心潮起伏,就会浮想联翩,就会文思如泉涌,就会下笔如有神,千言文字一挥而就。

李定岳,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猜你喜欢
枣核卷子思路
出逃的卷子
不同思路解答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透明帽在老年人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还是那样
烤糊了
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