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聪
中国企业的债务危机和简单粗放的增长方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上市公司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企业,商业发展模式以收取“加工费”、“过路费”居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抵御债务风险的能力很低。
今年我们看到很多怪现象:先是上半年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融资额度创新高,后是拟上市排队企业纷纷被并购,再是不断有新上市企业拿钱去购买理财产品。这些现象向市场释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中国实体经济很缺钱,中国的上市公司更缺钱。我们不禁要问,上市本身就是解决融资问题的利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A股资产总额已经接近120万亿元,为什么资本市场最基本的融资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这么多年,很多摸爬滚打的企业家可能还没意识到,“上市梦”的背后有一个上市“陷阱”,这个“陷阱”在企业立志上市的那一刻起就已经预埋了。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从最开始的PE引进,几乎所有的“对赌”条款,都在谈收入、谈利润,很少有跟企业家谈技术创新、谈竞争力升级;从企业上市那一刻起,表现更为突出的是,所有的企业经营都在围绕同一个词,叫“股价”(被包装成市值管理)。股权多元化之后,很多企业按照以往经营管理的老路去走,就觉得很不适应,他们除了实体经营之外,还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做投资者关系经营,而且投资者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和敏感。企业不仅要面对众多中小股民对“短期收益”追逐的压力,还必须面对一些基金机构的“逼宫”,比如去年港股雷士照明的股东之争,今年A股华锐风电的人事变动,都在反映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博弈。上市等同于企业家上“贼船”,这种上市“陷阱”在当下中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投资者以短期收益为主),特别是在过去五年中,表现尤为明显。
短期利益驱动或胁迫下,企业不得不选择短期行为,这对上市公司的危害很大。在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企业,从行业来看,以加工制造、贸易类、消费类为主,商业发展模式以收取“加工费”、“过路费”居多,较少具有核心竞争力或者技术门槛,很多企业不具备“走出国门”的条件。这些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后,感知到外部资本市场的压力(同时,手头现金也比较宽裕),很容易有两种扩张冲动:一是简单的重复再生产,扩展生产线、扩张门店,跨行业投资,出手阔绰,体量巨大;另一种是大手笔的资产收购,上演“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一个行业中一旦有上市成功的公司,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都被破坏掉。在经济处于上升期时,各种矛盾都能被掩盖,而且“胆子”越大的企业,盈利水平越高,越容易成为“牛股”,但一旦宏观经济形式反转,“裸泳”现象就屡见不鲜,纵观2012年以来业绩巨幅下滑、股价腰斩的造船、光伏、服装、餐饮等行业,都有这样的特点。
从微观上看,依靠简单粗放的扩张,企业仅仅是外强中干,大而不实。一旦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程度变高后,产品竞争很容易演变为价格竞争,并最终演变为资金实力的竞争,随之而来的是采购商的还款期限被不断延长,垫资情况司空见惯。因此,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带有“庞氏骗局”味道的经营手段就一再上演,依靠收老账,来支持企业放“新账”(还包括供应商欠款、银行借贷),账期可控是重中之重。但从数据上看,2012年上市公司整体应收账款开始大幅增加,应收账款均值从2010年的5.28亿,攀升至2012年底的8.06亿,增幅达52.54%。更可怕的是,存货量也在大幅增加,从14.18亿至21.15亿元,增长了49.21%,这说明通过“老账”支持“新账”从而良性循环的方式已经日渐“断链”,不堪重负,这就是实体经济业钱荒的根本原因。
很多企业家是在上市之后才真正体验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外在压力。因此,他们需要深刻理解上市仅仅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仅仅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企业家应调整心态、更新理念,专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杜绝以短期利益为主导的成长模式,真正理性地构建“上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