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留喜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托尔斯泰语)。进入课改实验的小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现本人点击课堂教学实践,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与见解。
一、激发好奇心理,发展创新意识
儿童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而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由于小学生天性的“好奇”,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好奇心的表现,其实是创新的产生。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产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迫切点。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比大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练习题 “看图写一写、比一比”,让学生根据图中的阴影部分写出分数。教师及时启发学生:“你们观察图中阴影部分时发现什么?”学生通过对比,主动提出问题:两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一样呢?这时,由疑问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心理,则引发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探究发展问题,进而促使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创设“新思”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要有丰富而扎实的知识作基础,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因此,我们不仅要扎实“双基”教学和训练,还要创设培养创新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如在教学“面积——铺地面”后,设置这样一道练习题:“学校操场原来长120米,宽90米,扩建后,长和宽各增加了30米。请你算一算,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先根据面积公式得出扩建后的长和宽,算出扩建后的面积,最后得出增加面积。也可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理清思路,然后通过讨论,找出扩建后增加的面积部分。这延伸,既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也需要学生具备“双基”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
三、巧妙设疑激思,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创设质疑激思的情境,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例如,在教学《面积》一单元之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长都是36厘米,宽都是18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拼成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是多少?”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摆弄,思考与讨论,弄清楚周长不一样(拼合的边不同),面积一样。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弄清了“为什么”,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注重“启导”结合,拓展求异创新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落框,不进套,不人云亦云;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宽思路,寻找多种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例如,问题:“60名学生去桃花岛旅游,快艇限乘14人,每艘168元;帆船限乘16人,每条144元,怎样租船划算?”有部分学生在原来有序的思维方式的作用下,先列出5艘快艇可乘70人,空10位,钱数168×5;4艘快艇和1条帆船……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现了最划算的租船方案。
五、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被一些思维定式所束缚。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对数学问题进行再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批判性地提出质疑。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质疑,也要让学生大胆地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在提出质疑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教学《年 月 日》中的“认识闰年”一课时,问题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待学生都非常高兴地回答“喜欢”后,教师接着又提问:“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这样连续问10位学生,让学生感悟到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最后设疑:“小明12岁了,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问题产生了质疑,产生了悬念心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实际问题,更是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广大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创设各种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应用,进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