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路菡
新加坡,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不过对于这样一个“花园城市”而言,由于其国土面积上所能供给的能源十分有限,国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依赖进口。而对至关重要的淡水资源来说,其很大程度上更依赖于进口——从马来西亚柔佛州进口的水源大约能满足新加坡一半的用水需求。长期以来,水也成了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不过近些年来,新加坡却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成功化解供水危机,而这种技术就是再生水回用技术,也称中水回用技术。
而对普通的中国城市居民来说,中水的概念并不陌生。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再生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名中水。在中国,中水主要被用于农业灌溉、绿地浇灌、工业冷却、景观环境和城市杂用(洗涤、冲渣和生活冲厕、洗车等)等方面。但在新加坡,大部分中水经过深层处理却进入饮用水源水库作为饮用水,部分作为瓶装饮用水免费发放给参观游人(不用担心这种水的质量,其质量纯度远远高于普通饮用水的标准)。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再生水的供应已占新加坡饮用水总供水量的10%左右,并计划到 2015 年达到 15%。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善于利用,中水也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那么在中国,中水的资源禀赋体现效果如何呢?
产业链基本处于断裂状态
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根本出路之一。据了解,设置中水回用的好处很多,包括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淡水资源,减少污、废水排放量,减少水环境的污染,缓解城市下水道的超负荷等,所以中水回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也在一些地区重点推广过中水的利用,比如无锡市利用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进水,处理后的再生出水作为京杭大运河支流景观河道用水及附近厂区的工业冷却水。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中心区也大量使用了再生水。北京的清河再生水厂和北小河再生水厂提供奥运中心区再生水水源,奥运森林公园龙形湖面就是由中水作为补水的。
记者调查发现,按照中水处理装置建设管理的主体划分,目前中水处理利用模式可分为3种:一种是由污水厂建设运行管理,按照与中水用户签订的协议将处理达标的中水供给企业使用;第二种是中水用户自己建设中水处理装置,将污水厂尾水直接引入到厂内处理达标后使用;第三种是由第三方成立专门中水处理和供应公司,免费或有偿把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水源,处理达标后销售供给用水单位。
然而,中水回用却不像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本来是可以形成循环形态运行的中水回用产业链,却因为污水处理厂、中水再处理厂和下游的回用客户之间的配合不畅导致了中水回用产业链基本处于断裂状态。而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产业链的断裂不仅来自于其价格机制没有理顺,还来自于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以及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
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环境保护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日常督查中发现,目前中水利用在中水处理技术、中水价格、用水市场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华北地区工业和生活总用水量相比,中水使用量仅占总用水量的1.8%,中水作为重要可选择水源的资源禀赋并未得到体现。
北京排水集团清河再生水厂的技术人员也告诉记者,目前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一些市政污水处理厂也上马了较多的中水回用项目,虽然一些工程还采用较多国外水处理工艺,但由于其处理效果有限,而且成本较高,其应用限制还较多。
产业链的三处硬伤
中国中水回用的产业链基本处于断裂状态,记者调查发现,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着“硬伤”:
其一是在价格机制方面,中国目前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所以各地对中水的需求各有不同,价格差异也较大。新加坡政府注重利用价格杠杆来引导和推动市民的节水措施和推广新生水的使用。新加坡新生水的水价最初为每立方米1元3角(新币),后调低至1元1角5分,目前已下调至1元,这种水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新生水的生产成本是海水淡化的一半,价格比自来水便宜10%以上,并且还在不断下降。使用新生水取代自来水,用户的水费将大大降低。
对比之下,中国并没有在这方面有强制性的要求,目前各省市区间中水价格大多属协议价格,中水水价依据深处理条件的不同从 0.3元到 4 元不等。由于价格优势不明显,居民和工厂也不愿意用中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中水市场无法形成统计的价格标准,更无法根据技术标准来确定价格政策或补贴政策。另外各地区也有不同的价格制定机制,比如北京市中水价格较统一为1元/吨;天津市确定再生水实行分类水价,再生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立方米2.20元,发电企业用水价格每立方米2.50元,其他用水(包含特种用水、工业、行政事业、经营服务用水)价格每立方米为4.00元。
其二,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国家或地区政府则缺少对中水利用的前瞻性规划。特别是由于中水回用必须建立另一套给排水系统以和自来水供应系统相互区分,所以管网等工程设施的缺乏也成为开展中水回用工作的“拦路虎”。 很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环评编制时,向企业承诺规划或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中水管网。而往往项目主体建设快,计划配套使用的污水处理厂或中水工程都进展缓慢,使得部分项目迟迟用不上中水。
而新加坡则充分考虑未来再生水管网的需求,设计建设形成室内、小区内再生水回用管路,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即开始建设城市再生水管道,为未来再生水回用奠定基础。当然,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的输水管网建设无疑要增加建设投资。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果从新建小区规划之初就强制就近建设中水回用管网以及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由于输送距离短,则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难度和成本,缓解污水处理厂的压力,保障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为中水回用提供基本保障。
最后,是中水的处理技术没有达到相关企业的“标准”。中水经过再生回用,如果要真正产生规模效益,还是在工业和民用供水体系中产生,但现在中水水质不稳定已经影响到潜在的用户的正常使用。而要让深度处理中水更多进入到相关企业或者饮用水环节中,新标准的出台以及技术的应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新加坡的“新生水”,通过采用先进的超滤-紫外光-反渗透生产新生水技术由生活污水制得。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过超滤、反滤及紫外线照射后,再经酸碱平衡,变为新生水。即便按照最严格的规范标准鉴定,新生水的质量纯度远远高于普通饮用水的标准。另外,新加坡还根据不同的民用和商用标准来对不同的来水水质和不同的出水水质选用不同材料的膜和膜工艺以及消毒等措施,以满足不同的要求。而在中国,一些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造成中水水质、水量难以保证中水用户正常使用。
行业引导机制快速跟上
中水回用技术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日本、美国、德国就开始广泛应用,并且能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满足生活用水水质要求的程度。目前,国内的中水回用技术已经在部分省、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也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肯定与支持。不过,先前的行业引导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对整个中水回用行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不管是缺乏配套的法规政策,还是没有统一的价格制定机制,以及中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都折射出中水还未作为一种资源得到真正的重视,中水利用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不过,中水回用市场和机制的形成因水利部一项通知的发出,可能面临极大的改观。
2013年7月,水利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及城镇生活五大领域加快制定各行业用水定额指标。这意味着2012年推行至今的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将落到实处。同时,工业作为用水定额管理的重点领域,工信部也将出台《国家鼓励的重大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用于指导推动工业各领域特别是五大高耗水行业的节水进程。
那么,这项通知的真正指向性或者说其对中水行业的利好信息在哪里呢?
实际上,根据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水利部将必须在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这“三条红线”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而方案的重头戏之一便是在全国范围内逐级分解用水总量指标,并细化到具体的行业企业。由于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危机日益加重,实施用水定额管理就成为国家近年来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抓手。在政策倒逼下,各行业将兴起节水提高用水效率的热潮。特别是在火电、钢铁、石油炼制、造纸、纺织五大高耗水行业中,用水定额标准将更严格。
中国要提高用水效率实现节水,一方面除需控制新增用水量外,还需在存量用水量上做文章。按照国外成熟经验,提高存量水用水效率的主要途径便是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工业和生活用水再生水的利用。目前,中国一些省市已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凡是新建小区规划,没有中水处理设施系统的项目不予审批。而中水回用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要保持这条产业链的完整运行,中国还要制定中水回用发展规划和城市中水回用工作指导性意见。运用经济杠杆手段,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中水回用工作的开展。对中水使用进行资金补贴,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水使用。加强监管、确保水质。成立中水回用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确保中水市场健康发展。在制订中水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政府应当将中水的处理与回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此外,政府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中水回用的领域,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中水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