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签 史亚军
摘要:习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反映客观现实,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练习活动。教学中要打消学生对习作的神秘化,让习作走进学生生活;扫除学生习作时的障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遵循认知规律,辅佐学生大胆写作。教师只要以多样的训练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授予写作技巧,习作教学就能达到目的。
关键词:习作 参与 辅佐 兴趣 以人为本
小学作文是小学生运用书面语言的综合练习,是衡量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在低年级叫写话,高年级则称为习作。因此习作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反映客观现实,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练习活动。
一、打消习作的神秘化,让写话走进学生生活
我们不难发现:所谓不会习作的孩子,实际上都会写,只是存在心理障碍,缺乏技巧而已,他们把习作看得太难太高不可攀了,都从心理上打败了自己,不敢大胆尝试。教学中打消学生对习作的神秘化,让学生大胆表达,直抒胸怀,让习作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平时的小练笔中,鼓励学生写完一段话后可以画一画自己习作中表达的内容,更有利于消除对习作的神秘感,引导学生把写话当作一次自由大胆的倾诉,把稿纸当作一位不说话的朋友。
习作教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可以在班级制作“歉意卡”,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后,自我反思后写一份“歉意卡”表达自己的心里话。还可以设计“好书推荐卡”,写清你给同学推荐的原因及这本书的简要内容;迎新活动中设计感恩卡,表达一年来对自己有过关心与帮助的同学或家人的谢意;设计“精点子卡”、“百科知识卡”、“励志卡”……期末通过写个人意见,评选出“精彩之页”、“最佳制作”,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学生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需要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习作中的精彩镜头也多了起来。
二、扫除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习作写不出、写不好,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找到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习作。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较为常见的障碍有:
题目障碍。教师将习作命题放得太宽,学生为其所慑,无从下手;有时题目离学生太远,学生捉摸无着,他们就会出现闭门造车的尴尬。 题目太落俗套,新意难出,学生兴味索然,如《记一个勤奋学习的人》、《记班级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学中要善于采用一些鲜活的标题,一些半开放或全开放的题目,甚至学生可以自主表达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写出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
信息障碍。学生平时不善于积累,身边的一切世事如过眼云烟,不会举一反三,不能從看似支离破碎的信息中看出联系,看出端倪,不会大量阅读书籍报纸,头脑中的好词佳句存储太少。教学中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搜集素材,引领学生逐步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品味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技巧障碍。找到了“米”仍不知如何“下锅”。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审题,也就是敏锐地从生活的大世界中找到米下炊,找到我们身边因积累而能说会写的故事,成为一篇篇精彩的习作的加油站。“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分低、中、高三学段提出要求的,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习作培养首先是有兴趣、乐于表达。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改进命题方式,拓宽命题范围,精心设计命题范围;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学生扫除习作障碍,培养习作兴趣,使“我想写”这一念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
三、遵循认知规律,辅佐学生大胆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学时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的要求。将生活作为习作的源泉,把习作当成一种“倾吐”,一种发自内心、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倾吐。
在习作教学中遵循由具体(观察生活后积累素材)——抽象(在接触事实、材料中逐渐形成主题)——具体(隐含有主题的具体化的语言材料)的过程。 强调 “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解决“言之无物”的问题。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习作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视习作为需要,视习作为乐趣,在愉快中习作,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