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李逵 段荟
摘 要: 围绕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高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在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框架下,探索“多证书”制度、“实训室+工作室”递进式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网络专业“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 高职; 网络专业; 课证岗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8-56-02
0 引言
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岗位教育”。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的网络技术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很大,然而,高职院校网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层次不高,个中原因除了结构性就业问题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是重要因素。近几年来,我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课证岗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上取得较好成绩。
1 “课证岗一体化”涵义
“课”指专业课程,“证”是指职业考证,“岗”是指职业岗位,“课证岗一体化”是指把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的一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岗设课,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课程知识与岗位知识、证书知识溶入一个整体,也就是将岗位知识和考证知识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充分融入到课程当中。通过实施“课证岗一体化”,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专业考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 “课证岗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建立专业、认证机构、学校、企业融合机制,推行多证书制度
建立专业、认证机构、学校、企业等多方校企融合机制,推行多证书制度,是实现专业“课证岗一体化”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与Cisco、H3C、锐捷等IT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网络技术专业培训认证学院,搭建师生网络教学和认证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课程教学等工作。在课程标准中引入国内外职业标准,以职业资格、行业认证作为完成课程和取得学分的依据。建立专业认证、培训平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多证书”制度,突出“课证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将职业资格标准与相关的课程、课程标准、考试标准相衔接,融入课程日常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互聘互用制度,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将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Cisco(思科)认证、网络安全认证等国内外职业技能专业认证考试的内容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制度。建立职业资格考证(技能鉴定)服务体系,面向全市高等院校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同时探行技能证与学历证互换制度(学分银行)、“以证代考”和考核方式多元化制度。
2.2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试体系,改革课程考试内容和方式
采用多种考试形式,主体多元[1],注重过程性考核。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应采取项目设计考核、以证代考、上机考试、课程作品、半开卷考核、题库系统考试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为了更好实施课证岗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认证和行业认证,学生通过网络专业课程理论和技能学习,达到相应认证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经过H3C、Cisco、锐捷等机构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今后提高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创造条件。
在企业中开设的课程,如顶岗实习等,由企业与学校进行共同考核,企业考核主要以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网络专业可考虑引入职业资格鉴定和厂商认证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课岗一体。
2.3 “工作室+实训室”递进式项目化[2]培养模式改革
“工作室+实训室”递进式项目化培养模式是以实训室、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实施“生产教学化和教学生产化”。在实训室中教师采用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以项目或案例引导的“普适化”技能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在工作室中通过引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将学生组织一个个项目团队(小组),在工作室导师、企业兼职导师和课任老师的指导下,在项目团队成员的协作下共同完成项目,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递进地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工作室采用公司化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通过承接技术服务及网络工程项目,以实训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实践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模式,将课程教学与社会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引企入校,将课堂搬进企业,拓展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使教学与市场需求、实训室与工作室紧密接合,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训室的界限,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每位学生,利于沟通交流,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将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做到“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强学生对市场需求的应变力,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3]。
3 “课证岗融合”课程体系
3.1 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企业、行业走访调研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网络专业岗位群,明确专业定位,系统科学制订高职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网络应用、管理和建设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提取岗位群共同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设计课程体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进阶规律,对网络系统集成(建网)、网络系统管理(管网)、网站开发应用(用网)等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以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核心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和岗位拓展能力训练课程模块为支撑,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构建“课证岗”融合的课程体系。
3.2 “课证岗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所开设的支撑课程,形成表1所示的课证岗对应表。网络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中小企业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管理和维护能力,网络规划设计能力,局域网络组建与综合布线能力,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管理能力等,即“建网”、“管网”、“用网”能力。根据专业岗位指向和岗位需求分析,构建由职业素质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技能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再按照“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运用”职业核心能力所对应的实际工作过程、技术领域以及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分解和确定每个模块的学习领域及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同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进阶规律,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以小型局域网、中型局域网、大型园区网的建设为载体,技能递进,培养学生的“建网、管网、用网”能力。针对网络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参照与网络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将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融入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构建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4]。
4 结束语
我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广东文化大省”和“教育强省”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探索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与行业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双赢的“课证岗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康东生.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0.23:55-57
[2] 王雪松,段艳芬.“课证融合”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2.12:40-43
[3] 叶展翔.“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5:12-13
[4] 张克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