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
课前精心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准备,但真正的有效教学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因为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所以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教师要灵活应对,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也许会成为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处。
【案例】2012年底,我校举办第九届教学节活动,我作了一节《铝的重要化合物》公开课,授课班级是高一一班。在导学案中我预设让学生结合所给的仪器、药品动手动脑,尽可能地做出与AL(OH)3有关的实验设计。课堂进行到学生分组实验时,我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实验,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同学们做得认真、有序。
这时,意外的场景出现了:
第一组的李欣欣同学说:“初中学习涉及氢氧化物生成时,是用相应盐溶液与NaOH反应,而氢氧化铝为什么是用铝盐和氨水制备呢?”
我说:“刚才老师在巡视时看到几个小组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实验,这个实验就能够解答这个问题,谁能帮她解答?”
第三小组的刘哲同学说:“我们小组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后,又做了一组实验,向铝盐中不断地滴加氢氧化钠后发现出现沉淀,后来又溶解了;向铝盐中不断地滴加氨水出现白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沉淀不溶解。由这个实验说明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但氢氧化铝却不能与氨水反应。”
我心中为他喝彩,“这个小组同学非常聪明,使用了对比实验,准确地解答了这个问题。”我接着总结到:“因为氢氧化铝能溶解于强碱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的用量不容易控制,所以制备氢氧化铝时选用可溶性铝盐和氨水。李欣欣,还有问题吗?”
李欣欣说:“没有。”
刘哲接着说:“我们还有问题,继续向氢氧化铝溶解后的溶液中滴加硫酸,发现又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硫酸,白色沉淀又溶解了,这种白色沉淀到底是什么,两次产生的白色沉淀一样吗?”
怎么办?我的大脑在快速思索,是按照教学预设继续进行,还是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我担心万一展开讨论,占用了过长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这可是一堂公开课啊!可是不展开讨论,又觉得学生们失去一次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好机会!
我用寻问的目光看着同学们,张甜甜那一组的同学格外地兴奋,跃跃欲试地想要说。我下了决心,听一听他们想说什么。
张甜甜站起来自信地说:“老师,刚才我们组也做了这个实验,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说明偏铝酸盐与氢氧根不反应,从溶液中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分析,那么它便是和溶液中的H+反应又生成氢氧化铝,再继续滴加硫酸沉淀又溶解。两次沉淀物相同,都是氢氧化铝。”
第三小组同学马上追问:“偏铝酸根一定是与H+反应吗?不可能是和硫酸根反应吗?”
张甜甜继续说:“制备氢氧化铝时用的是硫酸铝,硫酸根一直存在,所以不可能是硫酸根参与反应,所以真正参与反应的应该是H+与偏铝酸根。”
这时,第五小组杨博志同学补充到:“老师在巡视指导实验时,我们也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指导我们小组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向偏铝酸钠中滴加盐酸时,也出现了相同现象,也可证明H+与偏铝酸根反应,生成的是氢氧化铝。”
这时我长出了一口气,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骄傲。我及时总结:“通过实验可得出氢氧化铝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原因是氢氧化铝存在着酸式和碱式两种电离方式,所以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有关氢氧化铝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等理论知识将在选修4中进一步学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探究。”
接下来我又趁热打铁提出:“请同学们按照实验分析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学生快速地写出了正确的离子方程式。
我当堂表扬了学生,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李舒宁提出:“我们小组将制得的氢氧化铝分成两份,分别向里面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时,发现两支试管中沉淀溶解的速度不同,为什么?”
同学们热烈提出自己的看法。许晓云说:“这可能由于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浓度不同。” 李铭说:“这可能由于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性质有关。”吴昊说:“这可能由于与加入氢氧化钠和盐酸的速度有关”。
由于这个问题与本节教学内容关联不大,与必修2化学反应速度有关,所以我简单小结后,将这一问题布置为课后研讨作业,让同学们课后展开研究。
【体会与启示】在本节课中,当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时,我调整了教学预设,因势利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认真反思,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则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机智地应对预设和生成,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效课堂!